三國鼎立的成因?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曆史上先後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不同說法。

三國鼎立的成因?

1.軍閥混戰所致說

東漢後期“群雄並立,各據地盤,各擁大軍”。各大勢力為了要鞏固自己的存在,取得優勢的地位,均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樣一來,並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戰。在長期混戰之中,大的吞併小的,強的吞併弱的,結果形成三個較大的集團魏、蜀、吳三國。凡弱小不能獨樹一幟的,陸續分別依附於此三大集團之下”。

184年爆發的黃巾大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囂張者之一,由於黃巾、黑山等起義軍在各處依然很活躍,東漢政府就改州刺史為州牧,加重其權力,妄圖撲滅起義力量。可是,這卻加強了地方割據。董卓被殺後,各地割據勢力,封建軍閥紛紛割據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據”情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混戰時間,曹操、孫權、劉備分別據有中原、吳、蜀,三國鼎立局面因以出現。

三國鼎立的成因?

2.封建經濟的發展說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認為:“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個地區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分裂傾向的加劇。長江流域上下游幾個區域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了勉強可以自給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給南方孫、劉的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同一時期北方的國家則由於社會經濟,受到割據混戰的嚴重摧殘,無力消滅南方的國家,以統一全中國。但是統一的歷史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已存在過四百多年,統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著作用,統一仍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在無數割據者角逐的混亂局面中,終於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的統治者在各自的區域內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並且都力圖打破均衡局面,實現全中國的統一。

三國鼎立的成因?

三國分立也是東漢末年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產物。原來黃河流域是經濟最發達的中心地區,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區。這個偉大強盛的中心地區首先帶動了長江上下游地區的經濟逐步前進。西漢中期司馬遷敘述江淮以南一般的經濟情況說,楚越地方,地廣人稀,有些地方還使用火耕水耨法。沒有飢寒的人,也沒有千金的富家。這就是說,江淮以南經濟落後,剝削者還不能積累起千金。到了東漢時期,大地主大豪強到處出現,說明經濟已有發展,足以產生大的剝削者。不過長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區來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為依附者與中心地區相連繫,從而得到自身發展的助力。所以當中心地區強盛的時候,長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脫離朝廷自立為國家,但當中心地區遭受大破壞不能起帶動作用的時候,那就要發生一時的分立,漢吳兩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三國鼎立的成因?

3.多面性造成說

政治上,曹操團結了中原的地主豪強,孫權以長江南北的世族豪強為支柱,劉備則依靠荊、益兩州地主的支持。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蜀漢佔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稱。吳國佔據的長江中下游,東漢以來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曹操雖佔有廣大的北方,但因戰爭破壞嚴重,一時還缺乏統一的物力和人力,這些就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三國鼎立的成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