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

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

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白樸創作的《天淨沙·秋》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畫面感極強。完全拋棄了普通曲子“俚俗”用詞,呈現出了宋詞的含蓄婉麗的風格。

一、《天淨沙·秋》

《天淨沙·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這首小令雖然遣詞偏向於含蓄,但是用語還是非常親民的。所以,即使過了六百多年再來看這曲子,它要表達的意思也十分淺近。

曲子的主題是“秋天”,但是白樸無一字落在“秋”字面上。他只寫“秋”帶來的各種景象,讓讀者自己細細體會秋意。

秋天,如血的殘陽照到一座荒敗的村落上。一縷嫋嫋的輕煙,不知打哪兒升起,繞過村口老樹的枝叉,樹梢上停著一隻寒鴉。這只不祥的鳥兒,在那裡等待著什麼呢?

在這個肅殺的秋天,周圍的空氣安靜得有一些讓人害怕,整個世界彷彿被空氣凝固了。這時,一隻大雁的影子,在地面上移動著。“它”是這一幅秋景中“唯一能動”的活物。

你抬頭望著大雁南歸,就能看到記憶中的青山綠水。那裡百草結霜、楓葉泛紅,菊花也黃了。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白樸的這一首《秋》,和馬致元的《秋思》創作手法非常相似。開頭兩句同樣是用了“名詞聯動”的方式來寫景。兩位作者前兩句選擇的詞彙意象也高度重合,都用了“老樹”、“寒鴉”來帶來秋天傍晚的景象。

白樸的曲子在最後兩句裡,通過“一點鴻影下”帶出了一片海市蜃樓般的回憶場景。而馬致元的《秋思》則是從三句起,自然切換出了幻想中一個近景。

有人說,元人用《天淨沙》寫景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是這個習慣是從誰起的頭,就很難弄清楚了。由於元曲四大家中,只有白樸一個人的生卒年比較詳細。別人的資料都比較少。唯一能夠肯定的是,白樸的年紀更長。

馬致遠《秋思》相較白樸這個版本,寫得更加曲折。鏡頭多次由近及遠,由現實及想象調度。而白樸這個版本其實只有一個“轉場”,即“一點鴻飛下”。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所以,馬致遠的《秋思》,看上去彷彿是白樸《秋》的一個升級加強版。儘管《秋思》的創作水平更為高明,但是仍然有學者評價白樸的《秋》:隨意揮灑,把曲子寫出了詞的意境。於朦朧煙霞之間,寫出了天地間的寂寞,和淡淡的憂愁。

其中最美的正是那一個現實與夢幻的“轉場”,那“一點鴻影下”,你的視線本來沒有投向天空中,可是你卻看見了地下雁的影子。隨雁影抬頭看去,看見遠處有一片與眼前的肅殺,截然不同的景象。

二、歸隱風塵的曠世才子

白樸生於金哀宗大正三年(公元1226年),他的祖上三代都是金國臣民,他的父親白華是金國樞密院判官。白樸小的時候家裡非常富裕。父親和大詩人元好問是通家世交。元白兩家人經常在一起舉辦“詩會”,交流心得。

元好問一直非常欣賞白樸的才華,時常誇獎他,說他是兩家晚輩中最優秀的。長輩們都覺得,白樸有希望通過科舉出仕,像他的父輩一樣在朝廷裡當官。

沒想到在白樸七歲那一年,金被蒙元滅國。他的父親白華為了替金哀宗護駕,把他交給好友元好問照顧,而他的母親最後卻死在戰亂當中。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據當時野史記載,蒙元破城前,城中已發生官軍搶奪平民糧食,甚至是更恐怖的情形。劉祁的《歸潛志》中記載:“官日載數車出城,一夕皆剮食其肉淨。縉紳士女多行丐於街,民間有食其子。”

史料沒載明白樸的母親死狀,但是七歲的白樸顯然已經開始記事。他從此不再食葷,也拒絕在朝為官。有人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說:“哀見吾親則如初,國亡不事異姓。”

白樸的父親白華據說在金亡之前曾降宋,復又歸金,再降元,所以很多人不齒他的品格。

白樸跟著元好問生活了幾年後,就把元好問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據說元好問對他也視如親子,曾經在他感染瘟疫的時候,執意把他抱在懷裡捂汗,經過六天,救回他一命。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白華找到兒子和好友後,萬分感激。寫詩說自己這些年活得還不如狗,幸好有老朋友給他保留了血脈。可是他在元朝當官後,又漸漸和老友元好問疏遠了。甚至在兒子結婚的時候,也不通知元好問到場。

白樸並不喜歡官場上的人和事,因此時常流連風塵。他少年時代才華出眾,長輩們都認為假如他參加科考一定能奪魁,可是元朝八十年不開科考。

他後來創作曲子成名,他父親的朋友曾經把他舉薦給忽必烈。不過他自己逃走了,從此在外流浪了一生。只有父親和妻子死的時候,才回去奔喪。

晚年的時候,白樸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了一個《天籟集》,一些當時的名人給這本集子作過序。如今人們對他的瞭解,多半是從這本集子的序言中知道的。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一個人童年時代的經歷,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瞭解白樸的生平後,你再回頭看他的《秋》,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你才能知道,那隻老樹上的寒鴉在等待著什麼。才知道“一隻鴻影下”帶出來的青山綠水,是哪一個年代,哪一個地方的景色。

結語

少年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沒有一些經歷,很難懂得曲作者隱晦的表達。

假設白樸的《秋》創作在先的話,那麼馬致遠《秋思》就是完全繼承了白樸這一首《秋》所有的優點,並有所發展。

《秋》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沒有《秋思》來得震撼,但是白樸的《秋》“秋意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