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即分科選舉,方式是通過考試,和咱們現在的高考或者國考有相似之處,只不過現在的考試範圍更廣泛,選擇方式也更科學。高考的狀元,也是從科舉的狀元而來。其作用是為了選拔人才。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狀元

科舉制度的產生是社會制度進步的產物,據《科舉史》的內容,自漢就已經有了科舉制度的產生,漢朝以前的封建制度下,官吏的原則基本上世襲,另外就是一些武將、名士通過建功立業,經過君主的恩典,然後再世襲。這個方式就導致很多有才能的人沒有機會發揮,而世襲下來的人,沒有才能的話,自然就成了禍害。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史》封面,大花,龍鳳呈祥。

最初科舉是靠地方舉薦,在東漢時期叫“舉孝廉”,

郡國人口在二十萬左右,每年舉孝廉一人,四十萬為兩人,六十萬為三人,八十萬為四人。依此類推。

這是對社會制度的一種推進,這種方式不科學之處在於,不知道其人的才學如何。在六朝時期,又完全淪為貴族性質的機構,他們選舉出來的人,還是那些貴族勢力,可想而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真正的科舉制,始於隋煬帝時期,大業年間設立進士科和秀才科,重點不是推薦,而是考試的成績。而後經唐宋的演變,考試內容越來越豐富,也分出了科目,只要發現他們的長處量才分配即可。另外因為增加詩賦項目,文人們為了考試之餘,對詩詞的修養,在側面刺激了唐詩宋詞元曲的發展。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考試

科舉的發展到了大清,達到了頂峰,而後就隨之衰落,又換了一個樣子,而這種人才選拔的方式,延續下來。

當然,這個週期比較長,每個朝代都在根據其時的特點補充其樣式。比如對參加科舉的人員的限制,要求三世清白,試圖替代對人品的篩選。有些人如果不改換行業,世世代代都參加不了,也確實影響了很多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就是說古代的讀書求學之人,通過科舉考試後,由普通貧民一躍而成天子的下屬官員,上午還在田裡幹活呢,下午就有機會被天子召見。而這確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的,這確實也讓很多人對科舉制度的公平性,持懷疑態度。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史》是日本漢學名家宮崎市定關於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宮崎市定(1901—1995),日本知名歷史學家。或者是因為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造成其行文比較接近國語的語體,語感,另外譯者的功力也非常了得。作為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對很多古代詞彙非常精準,比如“中正”“舉孝廉”“殿試”“貢院”等詞的把握。和平時日語小說的那種方式絕不相同,更沒有比較常見的病句式的固定日語句式。

其結構也極為精巧,全書分為四個章節,分別從科舉的沿革從頭梳理了科舉制度在各個階段的特點,還原演變過程。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第一甲第一名

再以清代科舉的每一個流程為例,讓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那時候的人是怎麼參加考試的。該部分佔《科舉史》為大部分,其中詳細介紹了每個步驟,從學校的入學資格開始,依次到縣試、府試、院試,直到殿試,無事不詳,此部分特別詳實,一是年代比較近,可考的資料豐富,另外就是保存的資料也更多,檔案可能也都保留的比較好。可以看到完整的流程。

《科舉史》|自古第一即是狀元,科舉制度的演變

促進了學堂的成立,讓更多的人有書可讀

最後再總結科舉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和演變。

科舉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步完善,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一直適用的。也確實為社會的進步貢獻了比較大的力量,原本的階級分明,變成了大多數人有了向上的階梯。當然它不只是平民的路徑,從下到下的各個級別都在費盡心力的使它更科學,更合理,從而也帶來全體的進步。

科舉制度的方式,對社會階級的變革,帶了巨大的變化。帶來的好處也有很多,比如上面說的,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其中來,也促進了學校的產生,更是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讀上了書,有了知識。刺激讀書和學校的產生,對整個文明的進程都有有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