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疏离而寂寞,小人物的远途

《路边野餐》:疏离而寂寞,小人物的远途

辛冶/文 源于网络/图

没有事先看简介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治愈系的文艺电影,看完后久久惆怅,发觉它该是属于“致郁系”的。

说实话,观影感不太友好,故事支离破碎,看完似懂非懂,其中那长到让人抓狂、晃得头晕的一镜到底长镜头,几乎让人生厌,这部影片有过于鲜明的创作者个人特点,导演很任性地进行着试验,梦境与现实场景、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毫无边界地交错着,让观者从只言片语中艰难拼凑起主人公的经历。

可是观看完,心头萦绕着的是说不清的悠远清淡的苦涩,就像片中吟诵的那些不连贯的诗章,情绪不安地颤抖着、瑟缩着。生活突变后,孤身一人、亲朋疏远的老陈像孤魂游荡在凯里和镇远,很多事他已无力改变,很多人急遽地远离了他,他很想抓住和找到些什么,可是,野人、疯子、废人弟弟、乡间乐队等等事物荒诞不经的出现像极了失控的、不再属于他的生活,他只是个游离者、局外人,那些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事情早已摆脱了他。这种微妙的情感很像人生落寞时期的感受,飘渺、无着无落,人和事都在远离、后退,回不到从前,也没办法迈步继续走下去。

导演不吝于在影片中展示贵州凯里和镇远极具破落颓丧风格的乡土感,一切都很原生态,塑料椅、街边摊、散装白酒、旧摆渡船,脏污的牌室、打台球的小混混、乱糟糟载散客的摩托小青年们,我好像突然记起了近在咫尺的小镇、乡村平庸单调的底色,离开它们太久,回忆总是带着美化的滤镜,实际上,它们确实不过如此。

我不知道片名《路边野餐》跟实际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如片中所述,它只是诗的名字,诗句贯穿全片,笼起若有若无的诗意,至于英文名“Kaili Blues”,似乎可以译作“凯里的忧郁”,更为直接地抛出了故事主要发生地凯里,以老陈等人的活动线路,展示了一个很有年代感和凡人凡景的独特凯里。因为镜头太过写实,我甚至跑偏了思路地想,如果要个性化地深入介绍一个不那么有名的地方,这种个人风格强烈、视角细微的拍摄方式倒可以一试。

除却我觉得故事不太好理解,影片中小人物的情感对失意人来说的确是能引起些感同身受的,磅薄大气的英雄主义离我们平凡的生活太远,细究之下,大多数人也不过是类似老陈的小人物而已,勘不破生离死别,时有冲动和后悔,很大程度上生活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发生了什么大事,生活的洪流也会将它消解得七零八落,被裹挟着继续下去。哪里有什么“鸡血”和“鸡汤”,很可能只是“狗血”和“狗屁”,即便如此,老陈心中深沉的诗意也掩埋不住,妇人想去看海的朴素想法也有些浪漫。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路边野餐”吧,路边,众生形色匆忙慌张,多么粗糙而呼啸,野餐,有一丝洒脱的闲情与不羁,两相映照,割裂得不太和谐,却已是难得。


往期内容:

《送我上青云》:一点感同身受,与笑意

《驴得水》:“中国式”瞒天过海

《绿地黄花》:苦难随风飘零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