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文」作為小鎮青年,到底要不要買房啊?

本文首發平臺︱公眾號:真知灼見2019;

歡迎關注海哥的公眾號平臺:真知灼見2019;

買房需求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主題呢?首先我就是一個身居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小鎮青年【現已是老青年了!】;其次,我經常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看到關於來自3-5線小鎮青年談論得更多的是買房問題。


比如,由一套房子而引發的失戀、離婚、與父母鬧不和、家庭負債、甚至引發一場血案······歷歷在目的悲劇情景不勝枚舉。


要知道,對於3-5線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買一套新房並不是動動嘴皮子就來得那麼輕而易舉之事。


基於這兩點,我想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寫給那些身處在3-5線的小鎮青年,希望這篇文字分享能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覺悟和解惑,能夠幫助你在買房問題上看得更加地從容與有清晰的購房規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買房無非有以下三點目的:

1、婚房。結婚,要娶老婆了,買房;

2、學區房。為了讓孩子上學方便,照顧孩子生活,買房;

3、夫妻生活。婚後,一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既不方便也很拘束,買房;


這是大多數3-5線普通家庭購房需求,目的明確,需求實用性強!有人說,小房換大房,老房換新房等等,也是一種需求!對!但,我說的是一個3-5線普通家庭


要說,小房換大房,老房換新房等方面,都說明家庭還算得上是小康,已不屬於普通家庭範疇。


因此,3-5線城市普通家庭若購房,以上三點才是最切實際的需求,是最為普遍的現實存在,相比其它因素就可忽略不計。所以,我重點圍繞上述三點剖析。


男人的怪事


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在3-5線城市,處在今天這樣的一個現代化文明社會里,一個文化飛躍發展的今天,國民的綜合素質,接受開放的信息化和外界新鮮事物的思想洗禮,卻還是擺脫不掉老八股思想,買房就怎麼成為男人的事情呢?


有何根據嗎?好像,從法律上沒有這種規定,道德上也無從說起,要說這是封建、習俗問題,我翻閱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也沒能找出買房就應該是男人的事實依據。


所以,海哥實屬搞不懂,在中國這樣的社會,買房是如何演變成男人的典故呢?


中國社會,這邊,男人既要買房,又要養家餬口,那邊,女性還要求什麼女權,提倡新時代女性獨立,女性怎麼,怎麼滴······


這是中國男、女存在很嚴重的不平衡性與三觀偏差,要說當代女性目前完全進入一個新時代女性社會,基本還為時過早,目前只是一個概念、萌芽罷了。


當然,你作為一名女性,你可以說自己很強,經濟獨立,能力也很強,但那隻能說明你自己和與你一類的少數女性,但,你代表不了全中國的大多數女性普遍缺乏經濟能力的事實。


特別是低線城市的國民女性綜合素質還是很狹隘的思想,她們安逸於自己的小日子,自己賺多少錢顧全自身就好。


而,一位小鎮青年若要蛻變成一個成熟男人該有的形象是承擔無盡辛勞的擔當,則更多是來自經濟壓力。


同時,說明了為什麼中國當代男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幸福年代,沒吃過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面臨一場婚姻,幾乎掏空自己父母半輩子積蓄,甚至婚後,自己的父母還要為小兩口在經濟上大貼小補。


所以,在中國流行這樣的說法,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背後兩個家庭。


由男人怪事引發的思考


我並不是在吐槽和批判,這是我對中國婚姻幸福的思考。


站在女性立場,在離婚率如此高的年代,如果你對人生只是一種小農心態,滿足自己現狀,那麼當你失去男人(被拋棄或非正常死亡),其實就是失去人生。


這也是為什麼,當男人成為家庭頂立柱,一旦倒了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家庭的落魄與艱辛。


所以,女人的安全感不僅僅考慮這個男人是否忠愛自己和家庭,更要有居安思危,以一種明確的悲觀睿智去看待即便是小概率發生事件。這就好比,一部分人發明了汽車,另一部分人卻發明了安全帶和氣囊。


女人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僅僅是關乎個人生存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更是共建家庭意義所在——參與感、和諧感和幸福感。


我曾這麼評價“新時代女性”:歲月贈與你的嫵媚、優雅、氣度,有的交給愛情,有的交給事業,還有的交給信仰!有一種溫柔的進攻叫付出。不想看破紅塵,卻漸漸懂得知退有度,把一些空間回饋給幸福與自在


前文我說,青年(未婚)若要蛻變成一個成熟男人(已婚)該有的形象是承擔無盡辛勞的擔當。


一方面,這是站在中國過去千百年來封建習俗,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


另一方面,男性在體能上比女性更為強壯,這在職業上就佔有很大的優勢,那麼從經濟能力相比,男人與女人自然就形成一種經濟代差。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普遍現象是合理的搭配:男人在家庭付出比例70%-80%,女人僅為20%-30%。


站在男性啃老族立場而言,更需要花數倍精力來思考與女性同一個問題。


父母不可能與我們相伴一生,如何成為家庭重要的擔當份子;又當父母步入年邁花甲時,體弱多病,已把半輩子積蓄給予子女,那麼當他們再無多餘經濟治療病情時,啃老族又如何能從容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不幸呢?


站在我們作為下一代父母立場,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到底要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價值觀,僅僅是每次考試有個好成績嗎? 我想,不是。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這種地球與月球的代差距離,西方成年人,無論他們是在生活方面,還是婚姻,都有著自主獨立的擔當。


所以,西方人是無法理解中國婚姻為什麼是兩個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事情。


家庭組織邏輯


當你有了對上文的一種理解,你便知我其實並不是在表達,買房問題上是歸咎當代男人的事情,還是女人的事情。


而是想表達,一個男人與一位女人建立家庭,一個男人的出生家庭與一個女人的出生家庭結緣,也就是從單一演變成多人的生活方式,它就是一個組織性,那麼談組織,必然涉及到組織框架。


比如,公司組織架構,上有董事會,下面就是職能部門(市場、研發、公關等等),那公司為什麼要建立組織呢?

一方面,各司其職,專注;另一方,效率提升。儘管一家公司部門分工不同,但是它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朝向一件整體的事,只是將整體切割成不同的模塊分配到相應的部門而已。


打個比方,做研發產品的人,他是不用做市場的活,那是銷售員乾的事情,雖然他不用做具體銷售的事情,那麼,他是否能完全置市場不顧,僅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做產品研發呢?


肯定不是的,他至少要了解市場行情吧,用戶需求在哪,產品定位是怎樣的,等等。比如,你研發一把梳子,而這裡人全都是和尚,你讓銷售員如何完成業績,真將營銷擬神化呢?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實。


因此,組織架構是一個組織整體的結構,分擔一個整體細分化的事情,那麼,每一個模塊,儘管各司其職,但必須要有協調性,關聯性,才能共同完成好整件事情。


公司與家庭從某種角度是一個道理,有了這個邏輯,我們在看待買房問題上,他既不是男方的事情,也不是女方的事情,是兩個人在一起,共同的擔當,甚至是兩個家庭的擔當。


買房價值分析


回到上文,第一點,結婚,到底要不要買房呢?


這問題,因每個普通家庭情況各不相同,需要分類探討,一句話的觀點很顯然不符合現實規律的。


第一種情況,以海哥自身為例,我老家有三套房,雖不是新房,但也是剛裝修不久,若是我結婚,是肯定不會考慮在老家再購房。


買不買房的問題,不如逆向思維,有什麼因素導致我不買呢?


首先,我家已經有三套房,綽綽有餘。其次,大家都在談一二線城市房源趨向飽和,房地產市場開始下沉,也確實是這樣的。


譬如,無論地級市,還是縣級市,中國數一、數二的地產商進軍下沉市場,以前這片彈丸之地,我們想都不敢想,如碧桂園、恆大、萬科、綠地這樣國內著名地產商巨頭也紛至沓來,進入這個曾被邊緣化的地帶。


特別在近幾年,一個小小的縣城,一時間被N多個地產商開發,猶如一群伺機而動的餓狼,看準獵物,兇狠撲上去將獵物撕咬成四分五裂。


一邊是巨頭地產商,一邊是本土化小開發商都在搶地建樓盤,幾年時間,一座小小的縣城湧現出一、二十個不同地產樓盤。


我在想,對於一座區區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城,面對堆積如山的樓盤,需要多久才能全部消耗完,即使樓盤全部都售罄,那還得等多久才能再擴建新樓盤呢?


談不上流動性人口的低線城市,就好比是在池塘養魚,魚的數量不會有太大增長性,等於,你投放了多少魚苗,相應的產值基本是恆定的。

如果按照地產商開發樓盤的這種德性,相當於恨不得連剛出生的魚寶寶一併擼個底朝天,然後就沒然後了,要等待幼崽長成大魚,大魚再配對,產卵出魚寶寶再變成第二批大魚,這時你才又有空白需求,但,這對房地產商來說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


所以,很多人在講房地產做市場下沉,大有可為。其實我的觀點,房地產開發商不是為了下沉而去做好這片市場,而是以這種吃完上頓,不會考慮下頓,或許下沉就是為了割韭菜,往死裡割。


因此,若以這種勢頭去做下沉,很快3-5線城市也撐不了幾年,房地產商同樣會面臨瓶頸期,那麼房地產的下半場又該以什麼樣的模式找出路呢?


當然,我並不關心房地產商有沒有出路,而是通過這種對立面邏輯轉化的方式,作為個體反思買房會有哪些啟示呢?


如果你爺爺、奶奶在城裡,你的父母在城裡,你們成家也在城裡,那麼,在不久將來,3-5線城市的小鎮青年,男、女方共同繼承3-5套現房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3-5線的房東,每年都在增長,空置房逐年增多,對於二手房,要麼出售,要麼出租。


在我家三套房,我和父母各住一套,還有一套房出租,但現在租戶需求大不如以前,之前掛在網上和中介,不到一、兩天就立馬有人要租。而現在,據我統計至少要等半個月的時間,才有可能把房子出租掉。


這對於3-5線城市中心來講,流動人口也就那麼多,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下,以後房子出租形式只會越來越難了。


記住,永遠是人口決定一座城市的經濟


在流動性人口弱的3-5線城市是存量市場大於增量市場,當房源供大於求的局面,即便人為調控房價不跌,但房子需求價值下跌是沒辦法調控的,不久將來到你手裡會繼承3-5套現房,你還會再花一大堆錢在本地購房麼?


所以,這麼一想,反而我不是考慮以後要不要在老家買房的問題,而是現在家裡有三套房,我要趁早出售一套,而不是將它放在一個壞時機去做這件事


第二種情況,婚前,你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多餘空置房,那結婚到底要不要買房呢?


買!但不要在本地買,如果你家是縣城,那麼,我建議房子買到地級市


這是基於普通家庭,買房依舊靠父母那點積蓄,或者是靠自己那點辛苦多年的存款,我給出的一條中肯建議。


一方面,這是大大在降低購房成本,減少你自己和你的父母,你的老婆面臨的經濟壓力。


還有對未來不可預知的風險,避免一套房掏空了你的家底。因此,沒必要跟風打臉充胖子選擇在一二線城市購房。


另一方面,你家是縣城,建議房子買到地級市,是因為考慮將來小兩口若繼承父母房產,意味著你們在縣城一時間就會有多套空置房,而未來縣城房子的需求價值會是最為過剩,用一句經濟學諺語: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第二點,學區房。為了讓孩子上學方便,照顧孩子生活,買房;首先站在經濟立場,沒必要;


其次站在,教育立場,更沒必要,在文章開頭,已作出回答,父母更應該給予孩子獨立自主的教育方式,這不僅僅是關乎孩子學業,更是影響孩子人生幸福以及他們下一代孩子的人生。


第三點,夫妻生活。婚後,一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既不方便也很拘束,買房。這問題又回到上文第一點,結婚買房的第二種情況,已作回答。


對於我們個體,房子的意義是用來住的,對於3-5線城市就更不要想太多了,想著怎麼炒房或聽一些房地產老闆、銷售小姐瞎忽悠,因為房價漲多少對於我們個體來說,沒半毛錢關係,你除了住,還能怎麼樣?


在中國這樣的房子需求價值在逐漸貶低,卻房價走高的趨勢,想通過炒房這樣的機會隨著中國時代高速發展,個體炒房倒買倒賣的賺錢方式窗口逐漸變得越來越窄。


那麼,真想炒房,以低買高賣的方式賺錢,不是將眼光放在國內市場,而是海外。打個比方,給你一筆錢,讓你穿越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在任何地區買一套,那麼到現在會值多少錢?


因此,在海外一些國家,他們儘管沒有中國富裕,遠沒有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相當於中國二、三十年前的樣子,但,這就是一個買房好時機。


這些國家旅遊業等資源吸引更多全球遊客和投資商,那麼,在中國一二線房價的錢,足夠在這些海外國家買幾套別墅。


這些國家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只是時間問題,到那時,投資的海外房產價值就是很大的變現。


作為我本人,若要買房,我會考慮在海外購房,既能作為海外度假休閒自在,未來還能有較大方式的變現。


買房價值觀


首先買房不是買給誰看的,裝面子。這是很無知的舊思想,我們的上一代,缺少食物、教育、工作機會,他們會有恐懼感,習慣用過去的經驗去面對未來。


我們所認知的安全感,就一定是明確的嗎?我看未必,比如,結婚證上面的那個人,你就一定能確信你們會很幸福,愛情終成眷屬?


婚房上寫你的名字,你就一定能確信你會是這套房子的最終受益人?


世上哪有什麼絕對的安全感存在,而是,我們要認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生活方式讓自己過得美好了,也給身邊的人帶來美好,這才是我們帶給自己的安全感意義。


好多有錢大佬也並非是我們想得那樣很任性買房,比如,現任阿里巴巴CEO張勇就是一個例子,可能有人會說,這是有錢人的權利,但我想說,既然有錢人,為什麼不買房呢?


我再舉一個普通人的例子更有說服力,我家老舅,是一位70後程序員,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已有二十多個年頭,至今未在北京買房,也未購車。


老舅身上最大的氣質就是很男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事業的成就感,讀大學基本靠獎學金完成學業。


他從工作以來,從未向父母索要一分一釐,反而,每月還給我外婆大幾千元的生活費,照顧我的表弟(老舅的孩子),除此之外,逢年過節,也會另外給老人開銷。


結婚後的頭五年,舅媽在北京沒有任何工作,因為老舅不希望她學歷太低就支持她讀書深造,每月給老人生活費,在北京租房1萬/月,加上家庭生活開支,至少一年總開銷三十多萬元,當然這還不包括現在有了孩子以後,撫養費,每年還計劃全球旅行。


所以,他缺錢嗎?很多不如老舅的人,都能在北京買房買車,難道他是買不起房和車嗎?顯然不是的,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如今,整個時代在加速,人類已經走過物資稀缺,生產稀缺的時代,現已正在跨向一個大繁榮時代,它更具有個性化,更享受及時行樂的快感,不需要用房子來給予我們安全感,也不需要擁有它來證明我們自己。


在這個新時代,新生活方式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房子問題,而不是一套房子掏空我們的愛情觀、幸福感,獨立能力,缺乏承擔家庭重任的擔當。

「三觀文」作為小鎮青年,到底要不要買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