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文」作为小镇青年,到底要不要买房啊?

本文首发平台︱公众号:真知灼见2019;

欢迎关注海哥的公众号平台:真知灼见2019;

买房需求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主题呢?首先我就是一个身居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小镇青年【现已是老青年了!】;其次,我经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关于来自3-5线小镇青年谈论得更多的是买房问题。


比如,由一套房子而引发的失恋、离婚、与父母闹不和、家庭负债、甚至引发一场血案······历历在目的悲剧情景不胜枚举。


要知道,对于3-5线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买一套新房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来得那么轻而易举之事。


基于这两点,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给那些身处在3-5线的小镇青年,希望这篇文字分享能为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觉悟和解惑,能够帮助你在买房问题上看得更加地从容与有清晰的购房规划。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买房无非有以下三点目的:

1、婚房。结婚,要娶老婆了,买房;

2、学区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照顾孩子生活,买房;

3、夫妻生活。婚后,一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既不方便也很拘束,买房;


这是大多数3-5线普通家庭购房需求,目的明确,需求实用性强!有人说,小房换大房,老房换新房等等,也是一种需求!对!但,我说的是一个3-5线普通家庭


要说,小房换大房,老房换新房等方面,都说明家庭还算得上是小康,已不属于普通家庭范畴。


因此,3-5线城市普通家庭若购房,以上三点才是最切实际的需求,是最为普遍的现实存在,相比其它因素就可忽略不计。所以,我重点围绕上述三点剖析。


男人的怪事


我一直很困惑一个问题,在3-5线城市,处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现代化文明社会里,一个文化飞跃发展的今天,国民的综合素质,接受开放的信息化和外界新鲜事物的思想洗礼,却还是摆脱不掉老八股思想,买房就怎么成为男人的事情呢?


有何根据吗?好像,从法律上没有这种规定,道德上也无从说起,要说这是封建、习俗问题,我翻阅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也没能找出买房就应该是男人的事实依据。


所以,海哥实属搞不懂,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买房是如何演变成男人的典故呢?


中国社会,这边,男人既要买房,又要养家糊口,那边,女性还要求什么女权,提倡新时代女性独立,女性怎么,怎么滴······


这是中国男、女存在很严重的不平衡性与三观偏差,要说当代女性目前完全进入一个新时代女性社会,基本还为时过早,目前只是一个概念、萌芽罢了。


当然,你作为一名女性,你可以说自己很强,经济独立,能力也很强,但那只能说明你自己和与你一类的少数女性,但,你代表不了全中国的大多数女性普遍缺乏经济能力的事实。


特别是低线城市的国民女性综合素质还是很狭隘的思想,她们安逸于自己的小日子,自己赚多少钱顾全自身就好。


而,一位小镇青年若要蜕变成一个成熟男人该有的形象是承担无尽辛劳的担当,则更多是来自经济压力。


同时,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当代男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幸福年代,没吃过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面临一场婚姻,几乎掏空自己父母半辈子积蓄,甚至婚后,自己的父母还要为小两口在经济上大贴小补。


所以,在中国流行这样的说法,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背后两个家庭。


由男人怪事引发的思考


我并不是在吐槽和批判,这是我对中国婚姻幸福的思考。


站在女性立场,在离婚率如此高的年代,如果你对人生只是一种小农心态,满足自己现状,那么当你失去男人(被抛弃或非正常死亡),其实就是失去人生。


这也是为什么,当男人成为家庭顶立柱,一旦倒了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的落魄与艰辛。


所以,女人的安全感不仅仅考虑这个男人是否忠爱自己和家庭,更要有居安思危,以一种明确的悲观睿智去看待即便是小概率发生事件。这就好比,一部分人发明了汽车,另一部分人却发明了安全带和气囊。


女人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生存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更是共建家庭意义所在——参与感、和谐感和幸福感。


我曾这么评价“新时代女性”:岁月赠与你的妩媚、优雅、气度,有的交给爱情,有的交给事业,还有的交给信仰!有一种温柔的进攻叫付出。不想看破红尘,却渐渐懂得知退有度,把一些空间回馈给幸福与自在


前文我说,青年(未婚)若要蜕变成一个成熟男人(已婚)该有的形象是承担无尽辛劳的担当。


一方面,这是站在中国过去千百年来封建习俗,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


另一方面,男性在体能上比女性更为强壮,这在职业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从经济能力相比,男人与女人自然就形成一种经济代差。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普遍现象是合理的搭配:男人在家庭付出比例70%-80%,女人仅为20%-30%。


站在男性啃老族立场而言,更需要花数倍精力来思考与女性同一个问题。


父母不可能与我们相伴一生,如何成为家庭重要的担当份子;又当父母步入年迈花甲时,体弱多病,已把半辈子积蓄给予子女,那么当他们再无多余经济治疗病情时,啃老族又如何能从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幸呢?


站在我们作为下一代父母立场,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到底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仅仅是每次考试有个好成绩吗? 我想,不是。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这种地球与月球的代差距离,西方成年人,无论他们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婚姻,都有着自主独立的担当。


所以,西方人是无法理解中国婚姻为什么是两个家庭,而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家庭组织逻辑


当你有了对上文的一种理解,你便知我其实并不是在表达,买房问题上是归咎当代男人的事情,还是女人的事情。


而是想表达,一个男人与一位女人建立家庭,一个男人的出生家庭与一个女人的出生家庭结缘,也就是从单一演变成多人的生活方式,它就是一个组织性,那么谈组织,必然涉及到组织框架。


比如,公司组织架构,上有董事会,下面就是职能部门(市场、研发、公关等等),那公司为什么要建立组织呢?

一方面,各司其职,专注;另一方,效率提升。尽管一家公司部门分工不同,但是它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朝向一件整体的事,只是将整体切割成不同的模块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而已。


打个比方,做研发产品的人,他是不用做市场的活,那是销售员干的事情,虽然他不用做具体销售的事情,那么,他是否能完全置市场不顾,仅凭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做产品研发呢?


肯定不是的,他至少要了解市场行情吧,用户需求在哪,产品定位是怎样的,等等。比如,你研发一把梳子,而这里人全都是和尚,你让销售员如何完成业绩,真将营销拟神化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实。


因此,组织架构是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分担一个整体细分化的事情,那么,每一个模块,尽管各司其职,但必须要有协调性,关联性,才能共同完成好整件事情。


公司与家庭从某种角度是一个道理,有了这个逻辑,我们在看待买房问题上,他既不是男方的事情,也不是女方的事情,是两个人在一起,共同的担当,甚至是两个家庭的担当。


买房价值分析


回到上文,第一点,结婚,到底要不要买房呢?


这问题,因每个普通家庭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分类探讨,一句话的观点很显然不符合现实规律的。


第一种情况,以海哥自身为例,我老家有三套房,虽不是新房,但也是刚装修不久,若是我结婚,是肯定不会考虑在老家再购房。


买不买房的问题,不如逆向思维,有什么因素导致我不买呢?


首先,我家已经有三套房,绰绰有余。其次,大家都在谈一二线城市房源趋向饱和,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沉,也确实是这样的。


譬如,无论地级市,还是县级市,中国数一、数二的地产商进军下沉市场,以前这片弹丸之地,我们想都不敢想,如碧桂园、恒大、万科、绿地这样国内著名地产商巨头也纷至沓来,进入这个曾被边缘化的地带。


特别在近几年,一个小小的县城,一时间被N多个地产商开发,犹如一群伺机而动的饿狼,看准猎物,凶狠扑上去将猎物撕咬成四分五裂。


一边是巨头地产商,一边是本土化小开发商都在抢地建楼盘,几年时间,一座小小的县城涌现出一、二十个不同地产楼盘。


我在想,对于一座区区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面对堆积如山的楼盘,需要多久才能全部消耗完,即使楼盘全部都售罄,那还得等多久才能再扩建新楼盘呢?


谈不上流动性人口的低线城市,就好比是在池塘养鱼,鱼的数量不会有太大增长性,等于,你投放了多少鱼苗,相应的产值基本是恒定的。

如果按照地产商开发楼盘的这种德性,相当于恨不得连刚出生的鱼宝宝一并撸个底朝天,然后就没然后了,要等待幼崽长成大鱼,大鱼再配对,产卵出鱼宝宝再变成第二批大鱼,这时你才又有空白需求,但,这对房地产商来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所以,很多人在讲房地产做市场下沉,大有可为。其实我的观点,房地产开发商不是为了下沉而去做好这片市场,而是以这种吃完上顿,不会考虑下顿,或许下沉就是为了割韭菜,往死里割。


因此,若以这种势头去做下沉,很快3-5线城市也撑不了几年,房地产商同样会面临瓶颈期,那么房地产的下半场又该以什么样的模式找出路呢?


当然,我并不关心房地产商有没有出路,而是通过这种对立面逻辑转化的方式,作为个体反思买房会有哪些启示呢?


如果你爷爷、奶奶在城里,你的父母在城里,你们成家也在城里,那么,在不久将来,3-5线城市的小镇青年,男、女方共同继承3-5套现房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3-5线的房东,每年都在增长,空置房逐年增多,对于二手房,要么出售,要么出租。


在我家三套房,我和父母各住一套,还有一套房出租,但现在租户需求大不如以前,之前挂在网上和中介,不到一、两天就立马有人要租。而现在,据我统计至少要等半个月的时间,才有可能把房子出租掉。


这对于3-5线城市中心来讲,流动人口也就那么多,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以后房子出租形式只会越来越难了。


记住,永远是人口决定一座城市的经济


在流动性人口弱的3-5线城市是存量市场大于增量市场,当房源供大于求的局面,即便人为调控房价不跌,但房子需求价值下跌是没办法调控的,不久将来到你手里会继承3-5套现房,你还会再花一大堆钱在本地购房么?


所以,这么一想,反而我不是考虑以后要不要在老家买房的问题,而是现在家里有三套房,我要趁早出售一套,而不是将它放在一个坏时机去做这件事


第二种情况,婚前,你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多余空置房,那结婚到底要不要买房呢?


买!但不要在本地买,如果你家是县城,那么,我建议房子买到地级市


这是基于普通家庭,买房依旧靠父母那点积蓄,或者是靠自己那点辛苦多年的存款,我给出的一条中肯建议。


一方面,这是大大在降低购房成本,减少你自己和你的父母,你的老婆面临的经济压力。


还有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避免一套房掏空了你的家底。因此,没必要跟风打脸充胖子选择在一二线城市购房。


另一方面,你家是县城,建议房子买到地级市,是因为考虑将来小两口若继承父母房产,意味着你们在县城一时间就会有多套空置房,而未来县城房子的需求价值会是最为过剩,用一句经济学谚语: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二点,学区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照顾孩子生活,买房;首先站在经济立场,没必要;


其次站在,教育立场,更没必要,在文章开头,已作出回答,父母更应该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仅是关乎孩子学业,更是影响孩子人生幸福以及他们下一代孩子的人生。


第三点,夫妻生活。婚后,一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既不方便也很拘束,买房。这问题又回到上文第一点,结婚买房的第二种情况,已作回答。


对于我们个体,房子的意义是用来住的,对于3-5线城市就更不要想太多了,想着怎么炒房或听一些房地产老板、销售小姐瞎忽悠,因为房价涨多少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没半毛钱关系,你除了住,还能怎么样?


在中国这样的房子需求价值在逐渐贬低,却房价走高的趋势,想通过炒房这样的机会随着中国时代高速发展,个体炒房倒买倒卖的赚钱方式窗口逐渐变得越来越窄。


那么,真想炒房,以低买高卖的方式赚钱,不是将眼光放在国内市场,而是海外。打个比方,给你一笔钱,让你穿越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任何地区买一套,那么到现在会值多少钱?


因此,在海外一些国家,他们尽管没有中国富裕,远没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相当于中国二、三十年前的样子,但,这就是一个买房好时机。


这些国家旅游业等资源吸引更多全球游客和投资商,那么,在中国一二线房价的钱,足够在这些海外国家买几套别墅。


这些国家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投资的海外房产价值就是很大的变现。


作为我本人,若要买房,我会考虑在海外购房,既能作为海外度假休闲自在,未来还能有较大方式的变现。


买房价值观


首先买房不是买给谁看的,装面子。这是很无知的旧思想,我们的上一代,缺少食物、教育、工作机会,他们会有恐惧感,习惯用过去的经验去面对未来。


我们所认知的安全感,就一定是明确的吗?我看未必,比如,结婚证上面的那个人,你就一定能确信你们会很幸福,爱情终成眷属?


婚房上写你的名字,你就一定能确信你会是这套房子的最终受益人?


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安全感存在,而是,我们要认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生活方式让自己过得美好了,也给身边的人带来美好,这才是我们带给自己的安全感意义。


好多有钱大佬也并非是我们想得那样很任性买房,比如,现任阿里巴巴CEO张勇就是一个例子,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有钱人的权利,但我想说,既然有钱人,为什么不买房呢?


我再举一个普通人的例子更有说服力,我家老舅,是一位70后程序员,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至今未在北京买房,也未购车。


老舅身上最大的气质就是很男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就感,读大学基本靠奖学金完成学业。


他从工作以来,从未向父母索要一分一厘,反而,每月还给我外婆大几千元的生活费,照顾我的表弟(老舅的孩子),除此之外,逢年过节,也会另外给老人开销。


结婚后的头五年,舅妈在北京没有任何工作,因为老舅不希望她学历太低就支持她读书深造,每月给老人生活费,在北京租房1万/月,加上家庭生活开支,至少一年总开销三十多万元,当然这还不包括现在有了孩子以后,抚养费,每年还计划全球旅行。


所以,他缺钱吗?很多不如老舅的人,都能在北京买房买车,难道他是买不起房和车吗?显然不是的,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如今,整个时代在加速,人类已经走过物资稀缺,生产稀缺的时代,现已正在跨向一个大繁荣时代,它更具有个性化,更享受及时行乐的快感,不需要用房子来给予我们安全感,也不需要拥有它来证明我们自己。


在这个新时代,新生活方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房子问题,而不是一套房子掏空我们的爱情观、幸福感,独立能力,缺乏承担家庭重任的担当。

「三观文」作为小镇青年,到底要不要买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