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二)

2.趙惠文王為政

2.1趙國崛起

趙主父身殞後,惠文王正式接過權柄。此時,趙國雖然攻滅中山,聲威大震,但仍屬於新興之國。加之趙國位處中原偏北,居四站之地:西,有經商鞅變法之後穩步走向富強的秦國;東,有聲威日盛的齊國,從來虎視眈眈。因此,惠文王面對的外部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而上述的秦齊兩國中,又屬田齊對趙的威脅最大。

幾乎就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同時,作為傳統超級大國的齊國,開始異軍突起。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上,三十日滅亡燕國。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國。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前288年,齊湣王稱東帝(兩日)。前286年,齊滅宋。此後,田齊東靠大海,北亡燕代,南迫楚越,西侵三晉,盛極一時,成為中原諸國最大的威脅。

然而,在齊湣王無限制的擴張戰爭中,齊國的國力也被大量消耗。同時,齊湣王的四面出擊也使其樹敵無數,成為眾矢之的。盛況之下,危機已現。

公元前285年,秦軍出函谷關,越過魏、韓,擊敗了強弩之末的齊軍,奪取河東九城。不久,趙惠文王也出兵攻陷靈丘。如此,齊國便直接暴露在了秦趙的兵鋒之下。

公元前284年,也即是惠文王十五年,25歲的惠文王何任樂毅為相,與燕、秦、韓、魏,共計五國聯合,起兵東伐不義之齊國,大敗齊軍。破齊後,秦、韓、魏等止兵,燕、趙仍將兵東向,名將廉頗便是在此戰中閃耀登場。第二年,也即前283年,廉頗攜大勝之勢,引趙軍驅入齊國腹地,破齊軍,襲取陽晉,威震諸侯,趙國也因此躍居山東六國之首。不出半年,燕趙聯軍便克齊70餘城。齊湣王戰敗入莒,為部下所殺。

廉頗凱旋後,惠文王拜其為上卿。

此一戰,田齊為五國聯軍所敗,大部領土淪喪,齊湣王身殺。齊所餘者,僅莒、即墨二城耳。後,雖有田單揮戈返日,復國成功,但齊國已是元氣大傷,就此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趙等國抗衡。

齊國魔幻般地由盛極一時到幾乎亡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是五國合力,樂毅、廉頗等名將指揮得當的結果,更是齊湣王的窮兵黷武、四面數敵的下場。齊國一蹶不振,使得秦國一家獨強的局面逐漸形成。

五國伐秦時,各國雖合力用兵,但卻各有心思。於燕趙而言,齊國越弱越好,最好乾脆滅亡,燕趙好共分其地。然於秦國則不然,秦國出兵是為了削弱齊國,使其不能與秦爭霸。但齊秦並不直接接壤,齊國如果滅亡則只會讓三晉——尤其是趙國——做大,這不符合秦國的利益。因此,在破齊之後,秦國便撤回兵馬,轉而向三晉用兵。

秦昭襄王最希望看到的,便是三晉、燕、齊等國互相纏鬥、削弱,他自好坐收漁利。

果然,在五國攻齊之戰剛一開始,秦軍便轉部隊攻伐三晉。三晉無防,多有敗績。其中,趙國的藺、祁兩城便為秦將白起所攻取。

而後,隨著樂毅被罷和燕軍大敗,趙國對齊國的進攻也暫停了下來。田單復國之後,齊國已不復當年之勢,無法對趙再產生威脅。加之白起東侵,趙國便把軍事重心放在了西側。

青史留名的“將相和”便發生於此間(前283年)。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被合成一篇文章,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早已婦孺皆知,這裡便不再贅述。但藺相如的表現和秦王的態度已經表明了秦國比不久前的齊國要更加強大,而秦王又不似齊湣王那般四處樹敵,因此更難對付。正當趙國一籌莫展之際,南方,那一直以來被秦國又騙又坑又揍的楚國,蹦出來了。

公元前281年,楚國出現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輝煌歷史和如今的恥辱行徑激勵楚王,把楚頃襄王忽悠地神魂顛倒。為雪前恥,並收復失地,楚頃襄王開始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以合縱伐秦。

結果,合縱的國家沒有召集到,反而把秦國的怒火給召來了。

公元前280年,秦王使白起伐楚,楚敗,割上庸、漢水以北等地予秦。前279年,秦復伐楚,白起將兵奪取楚國鄧、鄢等五座城池,並分三路突進楚境,包圍楚都城郢;前278年,秦軍迂迴至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破郢都,並佔領楚國巫、黔中郡。郢都破後,楚頃襄王遷都至陳,四處聚兵,得卒僅10餘萬,雖發起過反擊,但收效甚微,已遠不能同秦國抗衡。秦國取郢後,改其名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

秦楚交兵,給了趙國絕佳的發展機會,惠文王趁機令廉頗將兵略地。

公元前278年,廉頗攻齊,破其一軍。前276年,廉頗伐魏,攻陷幾邑。前275年,廉頗二次伐魏,取防陵,安陽。

在秦昭襄王使白起對楚用兵的期間,趙國不斷地向周邊擴地,東破齊,南略魏,北驅胡,迅速強大起來。及楚王東遷、楚國沒落以後,趙國已成為東方六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2.2秦趙爭霸

楚王東遷之後,楚國再也無力威脅秦國,秦昭襄王便把矛頭再次指向了三晉。公元前276年,秦伐魏,得兩城。前275年,秦再伐魏,擊敗韓魏聯軍,斬首四萬。前274年,秦三伐魏,得四城,復斬四萬。魏國接連戰敗,國力大損。

至此,傳統強國齊、楚、魏都被極大削弱,而韓、燕本弱,屹立於東方而能夠與秦抗衡的國家,也惟有趙國了。

秦國,是經歷過商鞅變法的國家,與趙國的胡服騎射相比,秦國的變法更根本,更徹底,可謂脫胎換骨:

首選,重農抑商使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使得新興鐵器更多地應用到農具、手工具上;

第二,實行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地主迅速崛起,以使國家更快地進入封建社會;

第三,郡縣代替分封更是前所未有地強化了中央集權。

此三者,使秦國在生產力、國家形態、制度上,都對東方六國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也是秦國國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因,更預示著秦趙爭霸的結局。

公元前269年,秦攻趙,圍閼與。趙惠文王先後召廉頗、樂乘二人詢問,二人皆以“道遠道狹”為由,認為難以救援。及召趙奢,趙奢言:“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這便是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出處。由此,又一位作風與廉頗迥異的趙國名將,趙奢,閃亮登場。

趙奢,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曾有傳言,一次,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趙勝家不肯繳納,趙奢依法,令殺了趙勝家中幾個當權管事的人。趙勝大怒,要殺死趙奢以洩憤。趙奢回答道:“您是趙國貴公子,理應以身作則遵守法令,否則便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弱則國家弱,國家弱則眾諸侯兵向。若趙國亡於外禍,您還如何保有財富呢?還望您秉公守法,以使政權穩固,國家強盛。”平原君認為他言之有理,是個可塑之才,這才將他推薦給惠文王。惠文王任命他掌管全國賦稅,方使民眾富足,國庫充實。

趙王知曉趙奢的性格和才能,認為他可以信任,便命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

趙奢先以膽怯不進來麻痺秦軍,再趁秦軍鬆懈之際火速進軍,只兩日一夜便趕到閼與前線,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北側山頭。及秦兵至,與趙軍爭奪北山,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夾擊,秦軍不支,死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方解。戰後,趙奢因功被進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等平起平坐。

閼與之戰後不久,不甘失敗的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幾邑,惠文王使廉頗將兵救援,再破秦軍。此後數年,秦趙邊境再無兵戈之聲。

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東並中山,北破樓胡,國力大張。及惠文王繼位後,趙國名將名相輩出,聯四國而重創田齊,使山東傳統強國一蹶不振。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暫時和解,趙惠文王趁秦兵攻楚之際出擊關東,使名將廉頗遍擊關東諸國,擴張領土,增強實力,隨後又揮師西向,在閼與、幾邑等地兩敗強秦,一時炙手可熱,風頭無兩。故遂有秦趙爭霸之說。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二)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