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当你付出了极大的沉没成本,大到无法回头,那就只能拼命向前。


1

破釜沉舟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来源于秦末时的巨鹿之战。

秦军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军自不能挡,故退守巨鹿坚守。

于是秦军把巨鹿城围了起来。

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赵王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援赵大军赶到后,看到秦军势大,不敢交战,只好在远离秦军处驻扎等待机会。

被项梁扶上王位的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信后,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军到达巨鹿不远处时就不走了,一停就是40天。

项羽前去请战,却被宋义羞辱一番,说他是匹夫之勇。

暴脾气的项羽早就看胆小惧战的宋义不顺眼,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地走进宋义的军帐,二话不说就砍下宋义的头颅。

项羽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后,下令全军将士每人只带三天的口粮,然后把做饭的锅给砸了。

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秦军军营中取锅做饭吧!”

项羽率领大军渡过了漳河,又命令士兵把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并通令全军不胜不归。

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结果项羽的军队以一当十,以十抵百,九战九捷大胜秦军。

经此一役,项羽封神。

后世经常用唐代诗人章碣的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来说明项羽是个文盲。

我看未必,项羽至少是熟读兵法的,破釜沉舟的计谋,就是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2

破釜沉舟虽说是兵法,但却和经济学里的沉没成本极其相符。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沉没成本,其实是之前发生的成本,是一项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换句话说,你今天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和你们在一起多少年,和你付出了多少感情与金钱无关,只与当前他劈腿了有关。

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虽然沉没成本与当前决策无关,但是当要做决策时,沉没成本的大小往往起到决定性影响。

因为沉没成本有一个重大的作用机制,那就是对退出有阻碍。

在有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决策者在面对新选择时,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到前期投入的成本。

前期投入越大,就越不舍得退出。

这就好像一个女生,谈了好几年的男朋友,几年的青春都给了这男的,哪怕这男的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情,这女生也难以割舍:之前付出了太多,一旦分了,就什么都收不回来了。

每个人在面对新选择时,都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有时候还会因为沉没成本过大,而放弃了更好的新选择。

虽然我们都知道做决策时不应该再去考虑沉没成本,但是这就是人性,我们难以战胜。

3

回到破釜沉舟的话题上。

项羽把主帅宋义砍了,将士们面临选择,面对新主帅,跟还是不跟?

好,你跟了。

项羽下令把锅给砸了,将士们又面临选择,带着三天口粮去打仗,跟还是不跟?

好,你又跟了。

等过了河,项羽又下令把船给凿了,现在口粮没了,船也没了,前面就是声势浩大的秦军,退是退不回去了,要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赢秦军。

破釜沉舟的经济学原理

项羽给将士们的沉没成本越来越大,最后大到了生死决策,大到了“你继续是死,不继续也是死”,为了一线生机,众将士们不得不选择继续追随项羽。

破釜沉舟,其实就是把沉没成本做到了没有退路那么大,除了继续向前,别无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