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原創:達令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基本上大部分人的年度計劃裡都躺著每年讀多少本書,旅行幾次的願景。

為什麼讀書和旅行成了現代年輕人最愛的兩件事?

讀書和旅行帶給人思考,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反思自己當下的困頓。

最近出門,認識一個新朋友,他的生活觀念與最近看的一本書不謀而合,讓我對自己當下定義的幸福生活開始反思。

朋友夫妻二人在市中心工作,原本在市中心有一套房,兩人都有車。生了孩子以後,覺得市中心的房子太小,活動受侷限,對孩子和老人都不友好。

兩人商量後,賣掉了市中心的房子,在郊區租了一片山,建了一座房,給自己打造了一座後花園,開始過起了一邊在市裡賺錢養家,一邊在郊外愜意生活的“雙城生活”。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朋友租的後山庭院

《少即是多》里正好提到了這種生活“雙城生活”方式。

《少即是多》的作者本田直之自己就踐行著這種生活方式,他半年時間在日本東京演講,半年時間在夏威夷生活工作和旅行。

本田直之是個多面手,他是認定的侍酒師、小型船舶操縱士、曾任職花旗銀行、運營巴克集團,同時也是個多產的作家。

這本《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是作者本人對於自己生活方式,自己對北歐人探訪之後的見解,書中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對幸福的反思——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既然如此,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重拾幸福呢?作者給出的雙城生活建議就是很好的一種嘗試。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什麼是雙城生活?

現代人有一種迴歸的思想,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

認識一個朋友,在省城生意做大了之後,回家修建了一座別墅。為了住得舒適,他特意請了外地專業工匠,在家裡鋪設了地暖和中央空調。

有一年回家過年之後,他依舊不滿足,覺得這個地方太不方便:想看電影辦不到,想吃好的還買不到。鬱鬱不平過了一個年,返城忘了關電閥,地暖開了一整年,一大筆電費讓年邁的父親一頓苛責。

郊區的新建的豪宅也並沒有讓他獲得該有的滿足感。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配圖來源於《少即是多》原書配圖


這種生活方式也算雙城生活,但是又不是作者提倡的雙城生活。

作者提出的雙城生活有三個優越點:

利用物價差異生活

接觸到新的刺激和體驗

社會環境改變時可以捨棄其中之一

我們舊有的關於幸福的定義中,擁有豪宅、出國旅遊才算得上幸福。

雙城生活不是讓我們擁有同等便利的條件,而是在於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層次感,能夠體驗不同生活的樂趣。

就好像北歐人,他們在郊區不過一棟簡陋的小木屋,交通不便,周圍連便利店也很難找到,想要解決溫飽全靠自己去折騰。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為什麼許多人開始了雙城生活?

從城市發展的進程來看,人們會選擇雙城生活是一種必然。

城市發展經歷了城鎮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加大建設力度,不斷把電力、網絡、交通等基礎設施鋪往全國各地。

城市他進城結束之後,下一個階段就是逆城鎮化發展。這些發展趨勢,與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和定義是一致的。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圖片源於《少即是多》原書配圖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們對於幸福的定義進入了加法時代。這個時代,物質能夠帶給人最強烈的幸福體驗。

還記得小時候,誰家中添置了一臺電視機,全村人都會聚集到他家中,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和幸福。誰家購了一輛自行車,在周圍的小夥伴羨慕的眼光中,這種幸福感能持續一年甚至更久。

到了現代,物質唾手可得,家裡被各種各樣的物品填充,人們不得不開始做減法。

關於斷舍離、極簡生活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幸福從原來單一的物質獲取型幸福,轉變為精神感受和體驗型幸福。

我們工作不再只為了工作,也會考慮個人充實;我們旅行,不再滿足於購物,更想體現民俗;我們對於物質,不再只追求豪華名氣,更注重感受。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當下流行的極簡北歐風


普通人能實現雙城生活嗎?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擁有實現雙城生活的條件。只是,大部分的人被現實的價值觀念的幸福模式困惑,不敢嘗試也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文章開頭說的朋友,正好是我剛讀完《少即是多》這本書之後遇到的,對於我而言十分震撼。原來,在我的身邊,就藏著這樣的人,他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卻深諳幸福之道。

普通人要實現雙城生活,最難在於理解幸福的定義,適當降低幸福閾值,適應不那麼便利的生活。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時代,物質和基礎設施的高度覆蓋,讓我們對唾手可得的幸福產生了一種習以為常的態度,輕易獲得自己需要的物質雖然讓人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卻讓我們的幸福閾值跟著增高了,變得越來越難以被滿足,更難感到幸福。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小時候過年覺得幸福感爆棚,因為只有過年才有璀璨的煙花、壓歲紅包和大紅的新衣服穿。而現在,煙花司空見慣、紅包是個節日都能得到、新衣服一逛某寶什麼喜歡的款式都能買到。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收到包裹的幸福瞬間

降低幸福閾值,需要我們人為的給自己的生活找些不痛快。

我身邊的朋友中,有一個旅行達人,她的旅行地跟很多人不同。她專門挑一些交通不方便,生活條件也不夠好的地方出行。

她說,每次覺得自己的生活困頓、心情降到低谷的時候,就會簡單的收拾行李出門。經歷過艱苦生活的打磨,回到生活的地方,才突然發現原來是自己要求太高,對身邊習以為常的幸福視而不見了。

“每次出行回來都覺得充滿力量和感恩。”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普通人不要被作者的雙城生活嚇到,作者一邊在城市工作,其他時間在夏威夷生活。這種生活大部分人無法實現,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像文章開頭的那位朋友一樣,選擇與我們經濟實力相當的一種。

對於本身生活在山村的人來說,也沒有必要被書中的觀念擾亂了內心,以為自己當下的生活就是別人追求的方式而放棄努力。

古人說生活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說的何嘗不是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

生活清苦的時候,我們嚮往物質帶來的幸福;當物質已經能夠輕而易舉獲得的時候,我們開始懷疑物質無法給我們帶來幸福和滿足;終極幸福是,遍歷過世間各種幸福模式,最終迴歸到了最簡單的生活方式裡來,這就是返璞歸真。


豪宅名車才代表幸福嗎?一本書帶你瞭解跑到郊區生活的人怎麼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