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縣在研究鄭和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南華縣在研究鄭和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人民網》雲南消息:2020 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15週年,中國第16個航海日。下午四時,南華縣紀念鄭和下西洋暨《咪依嚕風情谷—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小岔河村》發行座談會在公務中心十樓縣委宣傳部舉行。會議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周建蘭主持,座談會特邀大羅邑鄭和養父後裔飛尚武參加,南華縣文藝界人士李天永、劉錫海、普金華、普顯宏、周漢德、郭志安、黃雲松、張曉萍、周喜堯、李茂忠、徐社川、者美春、蔡 波、呂慧芝、卞育能、張建軍、郭兆華及龍川鎮、沙橋鎮、雨露鄉、縣委宣傳部、文化旅遊局、縣文聯、融媒體中心、教育體育局、圖書館、南華一中、思源實驗學校、龍川中學的領導參加了會議。

近幾年南華縣在研究鄭和方面的進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李天永寫的《鄭和南華軼事》一文六千多字收入《楚雄江河文化覽勝》一書由省社科聯出版;2、史學家黃懿陸寫的《鄭和姓氏辨析》一文萬餘字收錄於《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五卷,這是繼郭蔭超、馬志堅、李文臻等人論述南華鄭和故里收入《鎮南州志》《南華縣誌》之後再一次進入史志,意義同樣重大。3、自南華縣《從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出版以來,南華鄭和研究又寫出了四篇文章,第一篇是《與鄭和一起被擄的姚安人》。出生於鄰縣姚安的航海家楊慶,是負責鄭和下西洋後勤保障的航海家,大理的洪保也是航海家,都是鄭和的副手,他們均出生於官宦子弟,同樣都是大太監。第二篇是《李根源三塊“鄭和故里碑”始末》,講的是宣統三年(1911年)初,李根源受命帶領辛丞貴等人,化裝成傈僳族,深入滇西片馬籌設邊防,深入小江流域勘察達半年有餘,編著了《滇西兵要界務圖注》一書。李根源發現南華為“鄭和故里”就是在前往滇西踏勘的過程中。

在昆明重九起義後,李根源任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官,在年底前往滇西處理要務路過鎮南時立下三塊“鄭和故里碑”。第三篇《南華縣“鄭和故里”研究綜述》,論述自2012年以來,南華縣研究鄭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及歷年來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情況,包括相關圖片。以上論文均發表在南京《鄭和研究》、吉林《文存閱讀》《雲南群眾文藝》上。第四篇是《“鄭和故里”的三次論爭》,第一次是民國年間晉寧與鎮南的爭論,第二次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晉寧與南華的爭論,第三次是2012年以來我們南華與晉寧的爭論。這篇論文有望今年在《鄭和研究》上發表。我縣第又尊“少年鄭和”銅像有望今年在南華西城改造中實現,效果圖已通過我們審定,只是原來的鄭和廣場房企考慮經濟效益被取消了。

二、南華縣鄭和研究的幾個定論:1、昆陽是馬和出生故里,鎮南是鄭和成長故里;鄭和在昆陽不姓鄭,姓馬,叫馬和;馬和來到鎮南鄭姓養父家生活之後,“遂襲其姓”,改姓為鄭和;鄭和被擄在鎮南,不在昆陽!2、李根源通過“三碑一廟一書一後裔”定南華縣為“鄭和故里。即立了三塊“鄭和故里碑”、改“靈官廟”為“鄭和廟”,在《滇西兵要界務圖》一書中特別註明:“明三保太監鄭和,州人也。”在鎮南西街上尋訪到鄭和養父後裔。3、南華是研究鄭和最早的地區之一,至今110年。

三、在鄭和研究中與一名副縣長的交流情況:打造地方歷史文化一般有三個步驟。1、由一些先知先覺的文化人發現地方歷史文化;二、有一個爭鳴、辨析、認同的過程,以期搭成一致意見;三、政府部門決策,出面打造。只要第二階段成熟,這個過程快得很,幾個月,最多一年就大功告成。南華文藝界呼籲了很多年的鄭和故里,縣領導的這個說法大家都比較贊成。

四、詳細介紹了鄭和養父後裔飛尚武的情況。這是飛尚武第三年參加南華縣紀念鄭和下西洋活動,前兩年我們對他都沒有作任何介紹,第一年他寫了一個發言稿發言,第二年他第一個搶先口頭髮言。鄭和養父後裔住鎮南西街鄭姓回族家庭,“遂襲其姓”,這是李根源考證出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楚雄州志辦楊春茂根據李根源的考證,到龍川鎮大羅邑調查,後來南華縣誌辦的李文臻他們也去了一次。結論是:鎮南西街鄭和養父後裔有三兄妹,長子鄭開甲曾任尋甸縣公安局長,次子鄭開壽入贅大羅邑改飛姓,叫飛正昌;三妹叫鄭三丫嫁趙州鳳儀。大羅邑飛正昌小兒子又“還宗改姓”,叫鄭文恆,這是飛尚武的叔叔。楊春茂、李文臻當時還採訪了飛尚武的孃孃飛路秀和飛朝秀。

作者:普顯宏 苗洪

文章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