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在研究郑和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南华县在研究郑和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人民网》云南消息:2020 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5周年,中国第16个航海日。下午四时,南华县纪念郑和下西洋暨《咪依噜风情谷—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小岔河村》发行座谈会在公务中心十楼县委宣传部举行。会议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建兰主持,座谈会特邀大罗邑郑和养父后裔飞尚武参加,南华县文艺界人士李天永、刘锡海、普金华、普显宏、周汉德、郭志安、黄云松、张晓萍、周喜尧、李茂忠、徐社川、者美春、蔡 波、吕慧芝、卞育能、张建军、郭兆华及龙川镇、沙桥镇、雨露乡、县委宣传部、文化旅游局、县文联、融媒体中心、教育体育局、图书馆、南华一中、思源实验学校、龙川中学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近几年南华县在研究郑和方面的进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李天永写的《郑和南华轶事》一文六千多字收入《楚雄江河文化览胜》一书由省社科联出版;2、史学家黄懿陆写的《郑和姓氏辨析》一文万余字收录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五卷,这是继郭荫超、马志坚、李文臻等人论述南华郑和故里收入《镇南州志》《南华县志》之后再一次进入史志,意义同样重大。3、自南华县《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出版以来,南华郑和研究又写出了四篇文章,第一篇是《与郑和一起被掳的姚安人》。出生于邻县姚安的航海家杨庆,是负责郑和下西洋后勤保障的航海家,大理的洪保也是航海家,都是郑和的副手,他们均出生于官宦子弟,同样都是大太监。第二篇是《李根源三块“郑和故里碑”始末》,讲的是宣统三年(1911年)初,李根源受命带领辛丞贵等人,化装成傈僳族,深入滇西片马筹设边防,深入小江流域勘察达半年有余,编著了《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一书。李根源发现南华为“郑和故里”就是在前往滇西踏勘的过程中。

在昆明重九起义后,李根源任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官,在年底前往滇西处理要务路过镇南时立下三块“郑和故里碑”。第三篇《南华县“郑和故里”研究综述》,论述自2012年以来,南华县研究郑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历年来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包括相关图片。以上论文均发表在南京《郑和研究》、吉林《文存阅读》《云南群众文艺》上。第四篇是《“郑和故里”的三次论争》,第一次是民国年间晋宁与镇南的争论,第二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晋宁与南华的争论,第三次是2012年以来我们南华与晋宁的争论。这篇论文有望今年在《郑和研究》上发表。我县第又尊“少年郑和”铜像有望今年在南华西城改造中实现,效果图已通过我们审定,只是原来的郑和广场房企考虑经济效益被取消了。

二、南华县郑和研究的几个定论:1、昆阳是马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在昆阳不姓郑,姓马,叫马和;马和来到镇南郑姓养父家生活之后,“遂袭其姓”,改姓为郑和;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2、李根源通过“三碑一庙一书一后裔”定南华县为“郑和故里。即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改“灵官庙”为“郑和庙”,在《滇西兵要界务图》一书中特别注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在镇南西街上寻访到郑和养父后裔。3、南华是研究郑和最早的地区之一,至今110年。

三、在郑和研究中与一名副县长的交流情况:打造地方历史文化一般有三个步骤。1、由一些先知先觉的文化人发现地方历史文化;二、有一个争鸣、辨析、认同的过程,以期搭成一致意见;三、政府部门决策,出面打造。只要第二阶段成熟,这个过程快得很,几个月,最多一年就大功告成。南华文艺界呼吁了很多年的郑和故里,县领导的这个说法大家都比较赞成。

四、详细介绍了郑和养父后裔飞尚武的情况。这是飞尚武第三年参加南华县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前两年我们对他都没有作任何介绍,第一年他写了一个发言稿发言,第二年他第一个抢先口头发言。郑和养父后裔住镇南西街郑姓回族家庭,“遂袭其姓”,这是李根源考证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楚雄州志办杨春茂根据李根源的考证,到龙川镇大罗邑调查,后来南华县志办的李文臻他们也去了一次。结论是:镇南西街郑和养父后裔有三兄妹,长子郑开甲曾任寻甸县公安局长,次子郑开寿入赘大罗邑改飞姓,叫飞正昌;三妹叫郑三丫嫁赵州凤仪。大罗邑飞正昌小儿子又“还宗改姓”,叫郑文恒,这是飞尚武的叔叔。杨春茂、李文臻当时还采访了飞尚武的孃孃飞路秀和飞朝秀。

作者:普显宏 苗洪

文章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