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巨能寫”中性筆,理論上產量無限為何卻無限低產?

6.11日,小米發佈了一款“巨能寫”中性筆,這隻筆相較於一般的中性筆的優勢是擁有更大的墨水含量,使得該筆能一次性寫到圓周率小數點後178022位,顛覆傳統觀念,而這樣一支筆單價不到一元(9.9元十支),但是這款筆也遭遇了小米其他產品一樣的困局——供貨不足,導致許多人買不到筆只能加價買,引發大量網友吐槽

小米“巨能寫”中性筆,理論上產量無限為何卻無限低產?

但是這此不是飢餓營銷深入骨髓,而是"先銷後產"的“小米模式” 導致了這個結果

都已經9021年了,這樣一支筆,產業鏈成熟的都快爛了的小商品,如果還在講苛求工藝品質,導致產能不足,我覺得是說不過去的

看到小米產品總監李創奇出來解釋了,話說的很漂亮,但是不夠老實,我就幾個問題說一說我的看法

小米“巨能寫”中性筆,理論上產量無限為何卻無限低產?

小米產品總監李創奇

1、產量低,是因為這支筆的工藝很難嗎?

不是,難不難這個事情分人,對於成熟的文具企業不難,但是對小米來說,確實很難,因為創奇也說了:

做一根好用的筆然後價格不貴這件事,實際操作比想象想難多了,畢竟是第一次跨品類做這麼大規模的文具產品;

1)不是工藝比行業難,是比“想象”的難

2)團隊跨品類做,沒經驗,銷量預判失誤,不敢備貨,生產量小,供應鏈話語權低

3)母公司不給預算,團隊主動選擇“邊產邊銷”(shuahou)的模式。

2、與其說小米有意調低產量,不如說,小米權衡利弊之後,接受了這個模式。

因為小米的經驗告訴他,小米有粉絲,小米的消費者能夠接受這種做法,先小批量生產,做做營銷,賣賣看,如果銷量好,就加大生產,如果銷量不好,就砍掉,不至於損失慘重。

小米這些年很多產品都是這樣做起來的。

製造業是個很麻煩的行業,不像是開發軟件,可以迭代,可以搞敏捷開發,做實業就是需要實打實的投入,開始的設計,中間製作模具,反覆修正,調整工藝,墊資量產,最後才是銷售。

每一個環節要求非常精細,耗時也很長,稍微有些錯漏,結果就會慘敗。

但是小米不想走這個路線,因為戰線長,全品類開戰,做的東西很雜,沒有健全的零售體系,大部分靠網銷,如果走傳統路線,墊資提產能,一旦後端銷售遇阻,結果就是災難性的

所以小米選擇了這個模式。

3、搞預售,這既是小米的能力,也是小米在投機取巧

我為什麼說他在取巧呢?因為現在的小米已經是一個上市公司了,當年生於草莽,處處捉襟見肘,小米這種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手機備貨成本非常高,一臺成本可能就一兩千,幾十萬臺的備貨,一旦遇到意外,就是毀滅性的災難。

當時這種先消後產的輕模式,給小米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力。

但是到了今天,連成本幾毛錢一支筆,小米也要走這種模式,不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嗎?

手機還可以拿工匠精神和工藝難度做做遮羞布,但是,這種產業鏈成熟的都快爛掉的小商品怎麼給粉絲們交代呢?

說到底,這是一個做產品誠意的問題。

小米一個月被傳出4次抄襲,為什麼?

還是預算的問題,這家公司整體對設計這種純成本投入就不感興趣,因為不夠性價比,所以能省則省。

知乎上原先小米的口碑是不錯的,但是黑化的越來越明顯,為什麼?

因為小米很多做法都是在消耗粉絲情感,罵聲愈演愈烈是因為之前小米靠產品攢的路人緣,快用光了。

4、所謂的小米模式總結下來其實就是:

1、找準一個可以“性價比”的品類

2、搭一個小團隊

3、優先尋找合格的“聯名”廠家解決生產問題,如果不行考慮代工

4、設計好圖紙,尋找代工廠家

5、小成本試產,試銷,如果粉絲買單,口碑尚可,就加放心投入、提高產量

6、如果粉絲不買單,就及時止損

前段時間一個問題下面,看到一個小米前員工出來吐槽過小米的這套體系:

小米“巨能寫”中性筆,理論上產量無限為何卻無限低產?

小米“巨能寫”中性筆,理論上產量無限為何卻無限低產?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小米的一些產品的,也期望小米能持續拿出有誠意的好產品,但是同時小米也應該走出經驗主義,尊重經驗是對的,但是唯經驗論是錯的,不要總是用這麼窮的打法,可以學著適當放開步子了。

產品性價比,事事性價比,只能成也性價比,敗也性價比

我是搞機的彭于晏,每日為您帶來最新科技資訊和點評。文章有哪些不足的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盡量完善的

創作不易,希望各位能多多點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