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物资的丰富,尤其是食物的来源、储存、有效再生产补给得到根本解决之后,才迎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实质性进步,人类的社会属性也得以发展和完善。

农耕生产孕育的河流文明,以及因之而派生的社会结构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是最主要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的发达高度、时间跨度都无与伦比,体现在民俗饮食文化方面,其丰富和精细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远远领先世界其他民族。更为重要的是,华夏文化以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思想为根本,既讲求饮食与时令节候的适宜,又重视饮食与情感追求的协调,往往在饮食习俗的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元素。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三月初三这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日子,寄托着各族人们深厚的情感和希望的日子,体现在饮食上,又有着怎样的表达呢?

补述一点,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结晶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气氛上与“寒食节”吻合,在时间上又与三月三重合的几率非常高,所以逐渐演变为三节合流。在这里,与清明寒食相关的习俗也摘录在内。

1、 蒿子粑粑:盛行于舒城、霍山地区。其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传说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

2、 鸡蛋:这个习俗比较普遍。张衡《南都赋》的记载有,春天多吃鸡蛋,夏天多吃笋,秋天多吃韭菜,冬天多吃韭菜花,对应的节候进食对应的食材,是滋补强身之道。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3、 荠菜煮鸡蛋:这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习俗,很多地区都有。民间谚语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说法,《诗经》有“其甘如荠”,辛弃疾词《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描述的都是这个情景。一般是采集荠菜,调进锅里,煮一大锅鸡蛋,大家分食。因荠菜谐音“聚财”,所有吃荠菜煮鸡蛋,寄托着财运亨通的希望。而且,据说这还有防治头痛头昏病的功效。

4、 曲水流觞、曲水宴:有雅趣的朋友相邀,并选择有曲径流水的地方,饮宴雅玩,项目有:漂酒杯、流卵(即鸡蛋)、流枣等,规则是把以上物品放置于水面漂流,旋停在谁的面前,其人即饮酒食用,并赋诗作文,诗文不成要罚酒三杯。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5、 芥菜粑:流行于湖北黄梅地区,做法是将腊肉、酱豆腐干、芹菜、花生米切碎作馅,包在芥菜粑里面食用,味道非常鲜美。相传吃了芥菜粑不长疥疮。也可以用芥菜煮鸡蛋或挂面,据说能治头痛,也有健康长寿的寓意。

6、 粑粑:据《荆楚岁时记》所载,这自古以来是荆楚地区的习俗,俗话说“三月三,蛇出洞;九月九,蛇入洞”,为减少蛇虫之害,三月三,荆楚人们亲友之间,便互赠粑粑,寓意“堵蛇洞”。同样,九月九赠粑粑,寓意“开蛇洞”。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7、 挑葱会:流行于苗族地区。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要上山挑葱会友,一边挑野葱,一边对山歌,挑的野葱,与鸡蛋、肉、菜一起炒食,野餐聚会,联络感情,并因此成就姻缘。

8、 五色糯饭:这是壮族、侗族的习俗。三月三这一天不仅举行歌圩节,人们还要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分享,并走访亲友,相互提醒该忙农事。

9、 寒食:据古圣推算,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便会有疾风劲雨出现,所以人们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之地的人们会做麦芽糖、大麦粥为这个时令的食物。《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荆楚人都要酿醴酒,又要煮粳米和麦子造酒,捣杏仁煮粥”。《玉烛宝典》记载:“今人都用大麦煮粥,研杏仁入酒,以麦芽糖加在酒中,非常甜美可口。”还有传说,寒食节是纪念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而设立。因介子推躲避晋文公的封赏,逃到绵山隐居,晋文公率众大举搜山,还是找不到,便听从了别人的建议,纵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最终,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出来,后世为了缅怀他因焚烧而死,不忍举火,宁可寒食。孙楚《祭子推文》,讲的就是此事。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10、 清明祭扫野餐凉食:清明扫墓是中国各地都遵循的传统。祭扫之后,在坟前野餐,寄予着陪伴先祖的情怀。据传,湖北宜昌的习俗尤为讲究。清明扫墓,称为“赶推子”,备的饭菜很丰盛,要用九格的抬盒装盛,抬到坟地去。当然全是凉菜,一般是春卷、香肠、腊肉、表皮豆、油炸兰花豆、麻花、烧饼、凉面、花生之类。野餐时,如有过路人,不论生熟,都会热情相邀入席。

此次大麦地咏归第三回雅集:“醉扶归”,本着古风与乡愁里的春风上巳天的主题,我们也依葫芦画瓢地引入一些小吃和就食方式,让我们以此与古人再近一些。

三月初三,我们吃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