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梁祝,且看南朝才女削发为尼后携三子千里寻夫的凄美爱情故事

本为箔上蚕

今作机上丝

得络逐胜去

颇忆缠绵时

这首诗是中国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出自于南北朝时期南齐的一位才女之手。它比五言律诗集大成者的杜甫早了200多年,在我国五言律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意义。可惜的是,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该诗作者的芳名如何,历史只记载了她的家族与姓氏——陈郡谢氏。本篇文章的故事主角,分别来自于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两个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与北魏年代,两人分别是琅琊王氏的才子王肃与陈郡谢氏的佳人谢氏。

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欢迎来到圆桌历史

王肃与谢氏这段爱情故事,最详细的记载见于北魏杨炫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中。《洛阳伽蓝记·卷三》“正觉寺”篇描述了此事大概的过程。同时,作者从《南齐书·王奂传》、《魏书·王肃传》、《北史·王肃列传》、《王普贤墓志铭》以及《王绍墓志铭》中也汇总了与此事相关的线索。从诸多典籍中,作者力争还原这段最真实的谢氏携子千里寻夫、王肃为爱独身多年的历史史实。

王肃的出身以及逃亡北魏的经历

上面提到,王肃出自中华历史第一豪门:琅琊王氏,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后人。王肃出生在公元464年,当时南朝社会还处在刘宋政权之中。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刘宋时期深受刘宋政权的重用。在刘宋后废帝刘昱时期,曾官至侍中(南北朝时期的侍中官职,权重极大,相当于宰相的权力)一职。

在王肃14岁的时候,萧道成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政权。在萧道成夺取刘宋江山的过程中,琅琊王氏一脉对他有过巨大的帮助。其中功劳最大的是王俭。萧道成自立为帝的诏书以及禅让礼仪都是出自王俭之手。然而,王肃的父亲王奂与王俭虽同属王导的五世孙,但却分别处于两个分支。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王俭属于王昙首一支,这一支与萧道成的南齐政权建立了极佳的合作关系。而王奂属于王穆一支,这一支与南朝刘宋政权多次政治联姻,结成了较强的政治联盟。

堪比梁祝,且看南朝才女削发为尼后携三子千里寻夫的凄美爱情故事

王导一脉的分支

所以随着政权的更换,王俭这一支逐渐被重用,而王奂这一支却面临着灭门的危险。从《南齐书·王奂传》中可以观察到蛛丝马迹:

“世祖谓晏曰:“王奂宋家外戚,王蕴亲同逆党,既其群从,岂能无异意。我欲具以启闻。”

文中的“世祖”即是萧道成。从上图中也可以看出,王蕴与王奂出自一支,王蕴还曾经起兵反抗过萧道成,所以萧道成对王奂没什么好印象,继位之初就想出掉这个眼中钉。这也为王肃流亡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终于,历史给了萧道成一个绝佳的机会。公元493年,萧道成以王奂擅杀宁蛮长史刘兴祖为罪名,将王奂杀害,同时下令将其儿子全部杀死。只有王肃一人逃此劫难,逃往北魏。

这一年,王肃30岁,他已经与谢氏结婚,并育有儿女一子。

王肃流亡后,谢氏的处境

王肃逃跑之后,谢氏兵没有跟着一起逃亡。经过分析,作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萧道成没有赶尽杀绝。根据《南齐书·王奂传》记载:

“奂长子太子中庶子融,融弟司徒从事中郎琛,于都弃市。余孙皆原宥。”

萧道成只下令杀了王奂本人以及王奂的儿子,放过了王奂的孙子们。所以谢氏以及王肃的儿子与女儿都是安全的,当时没有生命之忧。

其二:谢氏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陈郡谢氏,她的父亲谢万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弟弟谢万之后。虽然到了南朝,门阀势力有所衰减,但是陈郡谢氏仍是门庭显赫。尤其是谢氏的父亲谢万与谢氏的兄弟谢朏,两人都是南朝有名的才子与权臣。所以,虽然王肃一族出了问题,但是萧道成投鼠忌器,不会对谢氏及其子孙也斩尽杀绝。

其三:在王肃流亡的493年,谢氏与王肃一共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其中最大的女儿王普贤才七岁,最小的儿子王绍只有2岁。(数据来源于《王普贤墓志铭》、《王绍墓志铭》)很明显,王肃与谢氏如果要带着三个如此之小的儿女一起逃跑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不拖累王肃逃亡,谢氏也只能留在南齐抚养儿女。

综上来说,谢氏留在南齐,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留在南齐的谢氏,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但是从当时的环境分析,她的日子肯定不好过。首先是身份问题,王肃投靠了南齐的死敌——北魏,他就不仅仅是逃犯,更是叛国罪臣。那么谢氏就是叛国分子的家室,这样的身份会让她的处境更为艰难。如果谢氏不是出自于世家豪门,被官居显赫兄弟们保护着,估计她很难在南齐生存下去。

其实谢氏也有其他选择。谢氏可以在王肃投靠北魏之后,与他完全划清界限,开启一段新的人生,但是她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继续抚养三个婴童,并仍然找机会寻求北奔,与王肃再次重逢。如果两人之间没有坚贞的爱情基础,谢氏绝不会选择这条最困难、最危险的道路。

接着我们在看王肃流亡北魏之后的处境。

王肃流亡的生活

王肃于公元493年,从南齐逃亡到北魏。到了北魏之后,王肃深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重用。孝文帝重用元宏,除了因为王肃本身具备一定才能之外,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王肃出身于琅琊王氏。作为当时的中原第一豪门,琅琊王氏的投靠对北魏的政治地位提成极大。自东晋以来,南朝都自诩为中原正统,得到众多传统世家豪门的支持,琅琊王氏更是协助建立东晋政权的最大功臣。所以王肃的投靠,给当时的天下传达出一种不同的信息,那就是南朝可能已经逐步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中原正统的地位受到威胁。这也正是北方政权所乐见的,所以孝文帝才会如此重用王肃。

但是作为孝文帝后期,最为倚赖的重臣,王肃自公元493年至公元499年4月孝文帝去世,这整整6年间,王肃却一只没有在北魏再娶妻生子。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作者猜测,王肃刚刚投靠北魏时,孝文帝元宏肯定问过王肃再娶的事情,而且孝文帝为了彰显他对南方投靠的世家大族的礼遇,也肯定会给王肃安排一个皇室出身的女子。但是王肃在这6年间却一只处于独身状态,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王肃自己拒绝了。

根据《魏书·王肃传》记载:

“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

这就是说,王肃在北魏期间,基本不参加什么娱乐活动。《魏书》中解释的此状况的原因是:王肃一心想效仿伍子胥,替自己的父亲王奂复仇。但是根据作者推测,王肃不再娶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与谢氏深厚的感情。王肃肯定拒绝过孝文帝让他再娶的提议,只因他还在思念着身在南齐的谢氏,以及他的三个子女。

但是这种坚持,在政治攻击面前却不堪一击。公元499年,孝文帝元宏去世,王肃失去了他在北魏最强大的靠山。孝文帝临死之前,将王肃任命为辅政大臣,并位列当时的宗亲广陵王元羽之上。王肃作为投奔的人员,官位如此之高,自然会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其中任城王元澄是最突出的一位。他诬告王肃勾结南齐谋反,不过没有实际证据,宣武帝元恪自然不信。但是,王肃一直没有在北魏成家,这肯定会让人以为他不愿长久留在北魏,成为他的最大的软肋。所以迫于无奈之下,王肃迎娶了孝文帝元宏的妹妹,彭城公主。

堪比梁祝,且看南朝才女削发为尼后携三子千里寻夫的凄美爱情故事

时间轴

谢氏与王肃的重逢

公元499年,这一年对谢氏与王肃来说是欢喜与痛苦并存的一年。这一年,王肃与谢氏的三个子女已经长大,大女儿王普贤14岁,最小的儿子王绍也已经8岁,已经可以长途跋涉了。所以谢氏开始了她千里寻夫的计划。不过碍于谢氏的身份,南齐不会轻易的放她北寻丈夫。谢氏为了能够摆脱束缚,她选择了出嫁为尼。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

为了能够去北魏寻找王肃,谢氏削发为尼。这里作者要简单说明下,为什么谢氏要削发为尼。在南北朝时期,僧人是最受社会尊重的一个群体。出家之后的僧尼,不再受到俗世一样的严格约束,所以谢氏出家之后,可以以僧人的身份到北魏。为了能够与王肃再次重聚,谢氏等到三个儿女长大,然后毅然的以僧尼的身份北上寻夫。

令人惋惜的是,谢氏到达北魏后,虽然找到王肃,但却发现王肃已经迫于无奈娶了彭城公主。从孝文帝死亡,到王肃迎娶彭城公主,再到谢氏找到王肃,这一些都发生在公元499年。如果谢氏早点到北魏,或者王肃晚点娶公主,或许就能够成就一段佳话。

结语

发现王肃再娶之后,谢氏非常寒心,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首诗。这首诗,正是谢氏在得知王肃迎娶彭城公主之后写给王肃的情诗。这首诗也被王肃的新任妻子彭城公主所得知,所以彭城公主代王肃也写了一首回诗:

针是贯线物

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

何能衲故时

王肃在见到谢氏之后,深感愧疚,专门为谢氏在洛阳建造了“正觉寺”寺庙来安置她。也正是因为正觉寺的存在,杨炫之才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王肃最后死于公元501年,也就是见到谢氏的两年之后,年仅38岁。王肃死后,他与谢氏的儿子王绍继承了王肃的爵位。在后世史书以及王肃女儿、儿子的墓志铭中,仍然以谢氏作为王肃的正室。

堪比梁祝,且看南朝才女削发为尼后携三子千里寻夫的凄美爱情故事

王普贤墓志铭

两首诗的含义

谢氏的诗:你本来是箔(养蚕的工具)上的蚕,如今却成了织机上的丝线。你追逐并获得了富贵,而我还在回忆着与你一起的往事。

彭城公主的回诗:针是用来在缝制的物事,针眼中总要穿着丝线。现在的针已经在缝制新的衣服了,不能再缝补原来的衣物。

堪比梁祝,且看南朝才女削发为尼后携三子千里寻夫的凄美爱情故事

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