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貝爾。他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有錢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爾泰的外祖父教養成人的。司湯達在家庭中受到束縛和壓抑,從小就憎惡他父親。他少時興趣廣泛,酷愛數學,雅各賓黨人數學老師格羅經常向他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指導他學習洛克等哲學家的唯物主義學說。這些為他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司湯達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富裕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敵視1789年革命。司湯達生活在冰火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關係中,深受父親和姨母的壓制和束縛,從小就憎惡自己的家庭。他只敬愛自己的外祖父,這個年老的醫生是啟蒙思想的信仰者,在法國大革命前曾到菲爾奈去拜見伏爾泰。在外祖父的影響下,司湯達從小就培養了對啟蒙思想的愛好和對文學的興趣,他很早就閱讀了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作品,對盧梭尤為崇敬,把他視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偉大的人物”。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796年,司湯達進入格勒諾布爾中心學校學習,期間曾獲美文獎和數學首獎。

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來到巴黎,原來準備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為革命的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崙領導的軍隊,並通過表兄達呂在軍部謀到一個職務。1800年5月司湯達投奔拿破崙軍隊,參加了著名的馬倫哥戰役,並先後在米蘭兵站、騎兵部隊任過軍曹、少尉和副官。6月初入米蘭,9月23日被任命為第六龍騎兵少尉。之後辭去軍並在米蘭定居,開始練習寫作。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06年至1814年期間,司湯達回到巴黎隨拿破崙的軍隊轉戰歐洲大陸,在1812年從莫斯科大撤退時,他擔任後勤軍官。

1814年拿破崙下臺,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的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的王公貴族則彈冠相慶。在這種形勢下,司湯達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便離開祖國,僑居意大利的米蘭。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21年回到巴黎,依舊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對者。七月革命後,司湯達仍然鬱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轄下意大利的一個海濱小城當領事。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敗,許多愛國者身陷囹圄時,司湯達被警察當局作為燒炭黨人的同情者而驅逐出境,之後回到巴黎。

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許多文論,並收錄在《拉欣和莎士比亞》中。此後,司湯達開始轉入小說創作。期間在巴黎出版了《羅西尼傳》。

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8—1829年寫就《羅馬漫步》,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1829年司湯達開始動筆寫他的代表作《紅與黑》,並於1830年脫稿。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据,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意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裡,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為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意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覆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司湯達在世時,曾選出《艾蕾》、《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司湯達去世十二年後,他的表弟整理了根據他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意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為《意大利軼事》出版。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湯達在巴黎街上行走時突然患腦溢血,經搶救無效,於23日清晨2時去世。而當時他手頭上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在司湯達的墓誌銘上寫著一段話:活過、愛過。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創作特點,作品主題,意大利描寫,在司湯達的筆下,16世紀的意大利在社會面貌方面有三個特徵:經濟富裕、共和體制和反抗精神;16世紀的意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愛情的激情;16世紀意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現出靜謐安寧的氣質。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意大利為司湯達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但他關注最多的是16世紀的意大利。1833-1839年,他發現和收集了許多意大利16世紀的手抄本,這些手抄本大多記載的是歷代口頭相傳的故事,有16世紀的悲劇性紀事,決鬥挑戰書,毗鄰貴族間的議和協定,各種不同題材的回憶錄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羅馬的方言,故事結構非常簡略。《意大利遺事》中的多數中短篇小說是在這些手抄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巴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發生在巧世紀末的《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法布里斯入獄、公爵夫人設法營救他、越獄成功等場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中的瓦諾莎夫人,她在當時的羅馬社交界居於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滿新奇的閃耀著光彩的想法象一座可愛的火山一樣,迸發出空前未有的、最豐富最歡快的活力。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司湯達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