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说完竹折扇的组成结构,今天我们再来跟各位玩友聊聊它的制作过程,扇骨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从打型(开料)到造型、再到烘烤、打磨等等,要经过大小十几道工序后方可成为一把完整的折扇骨,一把具有收藏价值的上品扇骨,除了具备上述工艺外,有的还请名家进行雕刻。


从折扇的制作工艺和形态上,可以将其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又可细分为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浙江、四川等诸多地方派别,南方气候湿润,利于竹类植物的生长,并且由于竹子的纤维长、韧性好、容易取材,因此南方使用竹子制作折扇的占绝大多数。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中国古代的制扇工艺是十分考究的,以扇骨为例,古人不仅注重扇骨材料的选用,而且还十分重视扇骨雕刻工艺,其图案丰富多彩、惟妙惟肖。扇骨分"素骨"和"带工"两类,"素骨"是不加任何装饰和雕刻的纯竹扇骨,呈现给我们一种自然美,欣赏的是扇骨优美的造型、竹子的肌理和天然花纹。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带工”是施以工艺的扇骨,方式如:雕刻、镶贴、镶嵌、漆画、镂空、透雕、烫花、手绘等。在扇骨的装饰中,用尽了不同门类的雕刻工艺。可以说雕刻不但是扇骨装饰的主要手段,还是赏析和估价的重要因素。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制作扇骨的工艺复杂,如苏扇在制作过程中,除要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还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用榆树叶打磨提光,最后上白蜡,这样竹皮成品才会做到滋润悦目,色黄晶莹,经久不变。然而即使是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处理,如果保存不善,仍然有可能会遭到虫蛀。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就扇面而言,大多数精品折扇都采用上等宣纸,如徽宣多为苏扇所采用,因此这也对保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经验的玩友一般会将其存放在通风、湿度适中并远离火苗的地方,要做到防火、防潮、防燥;大多数玩友会给每一把折扇都配上专用的扇盒或扇套,然而扇盒的材质也是十分讲究的,盒身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稀有的名贵木材,比如红木、小叶紫檀、黄花梨等,盒底通常会选用樟木制作,因为樟木具有驱虫防蛀的功效。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扇面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更是中国扇子文化的精彩之笔。中国扇面绘画,起于纨扇,始自三国时代,中国古代士人画扇,不拘于形式和内容,多为即兴而作。以鸟兽虫鱼、园林山水、花草树木、人物肖像为主,雕刻艺术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国扇子成为许多文人雅士喜爱和渴求的艺术藏品,成为展现中国独特文化魅力的艺术结晶。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配装扇骨时要注意与扇面的搭配,刻工好的扇骨当然配名家扇面最好,这里有一个风格相近、俗雅搭配的问题,有的玩友认为扇骨刻工应不厌其多、多多益善,这是审美上的一个误区。一些长一层的大和尚头的素扇骨,在民国期间其价格并不比带雕工的低,这样的扇骨配装名家扇面反而典雅有品味。扇面配装扇骨是一个遴选过程,既不要"拉郎配",也不要"错点鸳鸯谱"。


旧扇骨也可以装新扇面,目前在世上流传的老扇面和老扇骨从数量上相比,还是老扇骨存世较多,流传的未装扇骨的老扇面数量很少,这就形成了扇骨多扇面少的比例失调局面,为了使老扇骨发挥"余热",不妨将一些新扇面配装上去。这样的扇面新而不怕用,扇骨老且刻工又好,可谓是相得益彰!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常见市肆中的成扇,扇骨是老的,扇面虽也是老的,但扇面与扇骨是重新配套的;扇面和扇骨配装不好,就像人的衣服不合身,怎么看怎么别扭,这影响其卖相不说,白糟蹋了好东西;装扇面一定要先数好档数,即小骨的数量要与扇面一致。现在十三档、十四档的扇骨较少很难配,有的人就将十六档的扇骨去掉两三根,但十六档和十四档大骨的宽度不一样,即使其档数相同了,扇面配上看上去也很不合适。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装扇面易也不能忽视扇面与扇骨肩部("束腰")处的关系,是指装扇面的部分与扇柄部分的分界处,就是限制扇面高矮的。一般的扇面皆要长于“束腰”,这就像印刷书籍时要留"字口",便于裁齐而多出的部分。装扇面时一定要看准量准,要用刀切下。但由于是老扇面,尤其是一些未经上骨的名家扇面,一些人是不敢轻易下刀的,于是"原装"装上扇骨,其扇面长于"束腰",就像穿着的内裙长于外裙,显得很刺眼。


但裁这段扇面一定要找经验多的业内人士,要知道如稍有偏斜,一刀下去扇面再打开,底部会可能会变成锯齿状的。所以装扇面既不要犯"不裁"的错误,但更不要怕"裁坏"而不做。扇骨装扇面看似件很简单的事,其专业性却很强,在民国时期,装扇面是由专门人去做的,装上的扇面平整挺括、严丝合缝,这其中有一套严格的工序,有一套专业的工具。真正好的工匠装出来的折扇,打开时不粘而利落,合上时收拢有力,也是一把成扇的品相的展现!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关于竹折扇的把玩,主要指竹制扇骨的把玩,竹制扇骨是文人、藏者、玩友常置手边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长久之后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不断用手抚摸盘玩是养扇骨的手段,是悠闲中的一种雅好。扇骨有"生骨""熟骨"之分;盘扇骨有"文盘""武盘"

"意盘"之分;"生骨"为新制作,"熟骨"多为传世品,新制作的扇骨需长期不懈的把玩,才能去掉其火气,新骨不断的盘玩,越盘越亮,其颜色也会由白变黄、由黄变红、给人以古朴凝重之感。传世的老扇骨则需要精心养护,妥善存放。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扇面作为折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面体现的文人字画,因颇具特色的形制而为中国历代书画家所喜爱,也因此受到很多藏家的大力追捧。近几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这种能"归一握,藏袖中"的扇面小品画,越来越受收藏界的欢迎,拍卖价节节上升。对于藏友来说,木扇因相对不够雅致,即便是市面上不常见的紫檀、海南黄花梨等材质的折扇也鲜有问津,因此目前收藏市场中最受关注的依旧是竹折扇。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折扇(下)

关注"小辛爱盘串",每天学点文玩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