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電視劇《清平樂》裡的皇帝,是北宋第四位皇帝。這個皇帝身上有很多的傳奇故事,一向為野史所樂道。比如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電視劇《清平樂》第一集就是仁宗皇帝在懷疑自己的身份,這懷疑的起源,當然也是來自於這個民間故事。以前的電視劇《少年包青天》,直接搬上了狸貓換太子的戲份,因為宋仁宗是真宗皇帝第六子,所以那個被換掉的孩子乾脆叫"六子",也算煞費苦心了。

但實際上,看一個皇帝,一般看廟號和諡號,就可以知道大體評價了。隋以前,諡號是蓋棺定論,隋以後,廟號就很重要。古人的稱呼方式本就複雜,皇上或皇后的稱呼也有特定的方式,但不外乎有這幾種——

諡號,比如漢武帝

廟號,比如唐太宗

徽號,比如慈禧

年號,比如雍正。

還有尊號,但不常用。諡號前加姓氏的,只能稱呼稱,如嶽武穆(岳飛);不能稱呼君。君的稱呼方式,是諡號或廟號前加朝代名,如唐明皇(諡號)、宋太祖(廟號)。姓氏加在諡號之前的君主,唯有武則天一個。這個很難說,武則天本就是千古一人,難以評說的。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王凱在《清平樂》中飾演的仁宗皇帝趙禎


宋仁宗的廟號就是"仁",這很能說明問題。廟號和諡號絕不是瞎給的,直接代表一種認定,比隋世祖(廟號),也就是楊廣,他死後,隋恭帝楊侗給他的諡號為"明皇帝",廟號是"廟號"。唐高祖李淵給楊廣的諡號為"煬皇帝"(史稱隋煬帝),這當然有唐的態度在裡面,很有用意。煬的意思就是好內遠禮,也就是愛女人不守禮;或去禮遠眾,就是拋棄民眾,胡作非為;或逆天虐民。只有超級大壞蛋才是這樣的孤家寡人。

按照這個邏輯,能跟隋煬帝相提並論的昏君,也就夏桀和殷紂。史上稱為"煬帝",就兩個人,一個是隋煬帝,一個是當年隋煬帝給陳後主陳叔寶的諡號,也是"煬帝"。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宋仁宗畫像,很有寬仁氣象


宋神宗,廟號"神宗",就是和王安石一起變法的那位皇帝。"神",就是有點摸不透,你很難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中國歷史上,廟號稱為"神宗",就兩個人,一個是宋神宗趙頊,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明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別人根本不知道他的想法,這才叫"神宗"嘛。有點神神叨叨的味道。

宋仁宗的“仁趣”

宋仁宗確實很"仁"。《宋史》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人君,止於仁'。也就是這個皇帝性情很寬厚,這是文人臣子們特別喜歡的,實際上"仁"並非就是非常好。

因為皇帝太仁,往往不能決斷大事,有點優柔寡斷,尤其是宋這種處在少數民族勢力包圍的朝代。有很多事情必須有大毅力決斷。對內寬仁恭儉固然好,對外如此,日子就難過了。何況作為最高管理者,太過寬仁,往往縱奸,綱紀廢弛。很多人以此詬病,王夫之就認為宋仁宗"無定志",喜歡朝令夕改,他的兩府大臣,三十年換了四十多人,也就是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幹不滿一年,屢進屢退,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吏無適守,民無適從"

,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近代學者蔡東藩就直接說宋仁宗 "駕馭中外,未嘗不明,而失之於柔……仁宗以仁稱,吾謂乃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就是一味柔,國家沒剛氣。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北宋處在“包圍”之中


但宋仁宗的仁似乎是天生的,絕不是作秀或者假裝的。

治理國家是個剛柔並濟的事情,一旦走"柔"的路線,就總有一些不得已處。柔,是一個守勢。所以宋仁宗很少"奮發",有柔弱遊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軟,對後宮女色也有相當的興趣。《清平樂》中演繹他跟諸多女子之間的兒女情長,倒也不是捕風捉影。

其實他自己也蠻難的。

很多人以為言官是可以直接跟皇帝直言進諫的,其實在宋不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對官員制度做了很多調整,歷朝歷代都有監察官員,臺官就是監察官員,由於監察機關叫御史臺,也叫憲臺,所以御史叫臺官。同樣,由於言諫機關叫諫垣,所以言諫官員叫垣官。合起來,就叫臺垣。

但是在唐代,臺和垣在唐代是有分工的;垣官勸諫皇帝;臺官監察官員。一個管皇帝,一個管官員,也許是管皇帝皇帝未必聽從管教,臣子只好頭撞柱子死諫。宋太祖是不滿意這個制度的,他把這兩個卻合為一體,讓臺管和垣官來制約宰相,統統用來對付官員。不準再管皇帝了,言諫監察官員如果上任百日無所彈幼,就要撤職,還要罰款。

話雖這樣說,但宋的皇帝很多都能接受臣子意見的,而且不殺文官,文官就非常敢懟,反正不會殺頭。包括宋太祖自己,也被弄得很頭疼。

他那個好得跟哥們一樣的臣子趙普有一次舉薦一個人任某職,報告打上去,趙匡胤不批。打回去。第二天,趙普又交了同一份報告上去,又不批。趙普也是個倔種,第三天,照舊。

趙匡胤忍無可忍,直接撕碎了扔地上。趙普面不改色的撿起來,過幾天把碎片粘好了再交上去。趙匡英只好沒脾氣了。

還有一次兩人頂起牛了,太祖說,我就不批,你能把老子咋樣?趙普說:有罪罰有功賞,古往今來都這樣,何況刑罰獎賞都是天下的,不是您老人家一個人的,怎麼能以個人好惡決定褒貶升遷呢?趙匡胤大怒,站起來就走。趙普不緊不慢亦步亦趨的跟著走。太祖進宮,趙普站在宮門口,死活不走。趙匡胤只好派人傳出話來說:朕準了,照宰相的意思辦。(這兩件事均見《宋史·趙普傳》)

宋仁宗趙禎絕對知道這兩件事,而且認為是很好的示範。加上他"仁"呀,也有這種好玩的與臣子相處的時刻。

他的"文曲星"包拯,就非常能直言進諫。

這個進諫可不是隨意說說而已,包拯說起來,因為臉黑,用不到"臉紅脖子粗"的形容,但是非常激動,唾沫星子都飛濺到趙禎臉上,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包拯說:"張氏(即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不能做三司使。"

(按:三司使在宋權力非常大,即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地位比執政略低,權力卻不小,號稱計相,因為管著財政。)

趙禎說:"那讓他當節度使。"

包拯說:"不行!我們都不同意。"說著指指身旁他帶來的七個言官。

趙禎有點不高興,說:"節度使這麼一個粗官,你們也計較,讓他當又怎麼了?"

包拯的隊友唐介毫不客氣地說:"陛下慎言,太祖、太宗可都是當過節度使,這怕不是粗官吧。"

一句話就把趙禎噎得無話可說,只好作罷。

但是心情鬱悶啊,因為這個官是溫成皇后跟他要的,趙禎耳根子軟,就答應了,現在沒辦成,就在宮中抱怨張氏:"你就知道要宣徽使,你不知道御史是包拯嗎?"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蘇轍在科考的時候,直言自己道聽途說,說皇帝宮中美女不計其數,終日歌舞不斷,不關心老百姓,不跟大臣們共商國是。

這本來就是道聽途說的,臣子們聽了都不服氣,說蘇轍誹謗,宋仁宗說,我要的就是敢說話的,一個小官可以說這樣的話,應當獎勵。

他自己吃飯,飯裡的沙子硌了牙,還叮囑宮女別自己說出去,因為說出去宮女要受罪。

宋仁宗更像個普通的老好人。經常兩面受氣。連他的諫臣蔡襄都說他"寬仁少斷",做事下不了決心。慶曆改革的時候,蔡襄就毫不客氣對他說:"任用諫官不難,聽諫官的話也不難,聽諫官的話不難,那麼用諫官就也用對了、聽了要執行呀,陛下你要考慮清楚這其中的關竅,不能讓人家說你做表面功夫,只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非難……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

但宋仁宗雖然進取不足,守成有餘。在他的時代,兵革不興,百姓安樂,這份本事也是很為歷代帝王臣子所敬重的。

人家說他好兒女情長,其實未必。

如果從數量方面論,宋仁宗的皇后和賓妃,能有記載的也就 15 人,比其他的皇帝差遠了。而且基本能做到雨露均霑,恰好 16 個兒女。即便是已故的女人,他也會顧及,曹皇后尚在世的時候,他就敢追冊張貴妃為後,這種做法在當時是逾禮,曠古未聞,臺官諫官齊聲反對,他乾脆躲著不見,輟朝七日,京師"禁樂一月"。(事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七十六》)似乎也沒人說他什麼。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清平樂》中王楚然飾演的張貴妃,就是溫成皇后,她的皇后是死後追冊,仁宗皇帝很喜歡她


宋仁宗是一個很浪漫的皇帝。據《水滸傳敘》的考據,小說的興起,就是從宋仁宗開始的,因為當時天下太平,邊釁未動,宋仁宗垂衣而治,當然要玩,便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從此之後說書的方式,遍於朝野。

宋仁宗做皇帝的訣竅就是,什麼都不做,用能人去做。《水滸傳》裡說他出生是大哭不止,太白金星在他耳邊說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他便不哭了。

這雖然是傳說,但很能說明宋仁宗會用人。評論家周正夫說得最有意思,"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北窗炙輠錄》)

也就是他啥都不會幹,只會做皇帝。是很高的評價了。

宋仁宗的仁,前文說過,是出於天性的,似乎有一種“仁趣”,只要天下有災禍,他簡直在宮中急得轉圈,連鞋子都不穿(跣立殿下)。王安石說宋真宗就很謙仁,仁宗皇帝這份"仁",大概也是遺傳他父親真宗皇帝了。

宋真宗玩出了深遠影響

宋真宗趙恆是仁宗皇帝的父親,宋第三位皇帝。廟號為"真宗",可見有點近仙近貞(按:古字真同貞,道家修真境界叫真如。)。

這個皇帝非常好玩。論有意思的皇帝,他是北宋第一。他跟三很有緣,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大宋朝第三位皇帝。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宋真宗做事非常別緻。他愛改名字,原來他叫趙德昌,後來又改成趙元休、趙元侃,當了太子又改成趙恆。這也難怪,皇家人,別說改名,改姓、賜姓給人都很容易,他們又不像老百姓辦戶口,一大堆手續,動不動還要證明自己是自己。典型的皇二代,當官當然不是難事,他還當過跟大宋朝包龍圖包拯一樣的官——開封府尹!

當了皇帝后,他意氣奮發的反腐。還寫文章,字也寫得不錯,大筆一揮,留下了一句名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除了國家戰爭跟用人不太行之外——"澶淵之盟"就是他做的。他幹了很幾件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都影響深遠。

比如,他進行了中華帝國史上最後一次封禪。最後一次,也就是說,他沒做到空前,但是做到絕後了。在這最後一次封禪中,他確定了一件家喻戶曉的事情,他說,玉皇大帝是天廷最高的神。於是,玉皇大帝就成了天廷最高的神了,幾百年後,孫悟空都拿玉皇大帝沒辦法。玉皇大帝真是哭笑不得,他都不知道他的位置是一位趙姓凡人給他的。

他不知道怎麼發現了趙家的遠祖叫趙玄朗,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個方位神,有一個就變成了真武。導致後來有真武大帝,連《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創一套武功都要叫"真武七截陣"。

這些都屬於娛樂頭條。

他也上官方頭條,大宋朝的官方也得捧他。有一段時間,他的年號叫"景德"。當時的江西省有一個地方,產瓷器,瓷器的底上印著"景德年制"的字樣。索性,這個鎮就叫景德鎮了。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禪師釋道原也很知趣,他在景德年間撰寫完成了一部禪宗史,書名被定為《景德傳燈錄》。

這兩件事情風牛馬不相及。一個關乎瓷器,一個關乎禪。但是就這麼兩件事情,卻影響深遠。

主要是因為茶。

雖然那時候有很多人在喝茶,唐代就很多人喝茶了。但是,只有宋代,有了"茶禪一味"的觀念。克勤禪師還寫了這麼四個大字,最後被一個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榮西高僧帶回東瀛,現在還放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也就是說,咱們現在喝茶,包括方式在內,都是宋真宗的功勞。


從《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看仁宗真宗父子如何玩上大宋頭條


首先是瓷器,然後禪。悟禪怎麼悟呢,喝著茶悟,喝茶用什麼,當然景德鎮的瓷器啊。然後就一大堆喝茶的方式方法被定了下來。茶成了傳統飲料。有趣的是,很多貴族做事很霸道,就是好的東西老百姓不能用,下賤之人怎麼能用這麼高級的方式享受尊貴呢?這個歷來如此。

茶,卻是個例外——但是據說,茶葉傳入西方各國時候,只有貴族才吃,他們是吃茶葉,呵呵。

茶,誰都能喝。唐代人喝茶,還要放米啊奶啊鹽啊蔥啊香料啊,跟燕麥片一樣。但是,宋真宗之後,茶裡放"禪",而且用的是景德鎮的瓷器,茶的味道就深遠了。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瓷杯中,幾片碧綠的茶葉,碧若湖水,再加兩瓣花,燦若朝霞,映著那瓷杯的凝如羊脂。茶香飄逸,湯花輕濺,水霧朦朧。於澄明渾然、細潔瑩潤中慢慢想那東瀛大和尚的漫漫古道路!

絕了!

這都是宋真宗“玩”出來的文化影響。

注:北宋的兩府,指的政府和樞府,合起來叫“二府”。管行政的叫政府,宋代政府在名義上也跟唐代一樣,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組成。但門下、尚書兩省形同虛設,只有中書省在宮中,政事堂也設在中書省,因此叫中堂。後世把相當於宰相的人叫作中堂,來歷就在這裡。掌握軍政權的是樞密院,也叫樞府、西府。樞密院的長官叫樞密使,(看過《水滸傳》就知道,童貫就是這個官)副長官叫樞密副使。樞密使正二品,地位與參知政事相同,而且也是執政,因此又叫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