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何謂“風骨”: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 “風”雖虛化,卻有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而“骨”的堅硬,使文章剛健有力。“風骨”又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一個階段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何謂“建安風骨”:建安時代文學以風骨遒勁而著稱,被後來人尊為典範,這即是文學史上經常提到的“建安風骨”。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表現得剛勁有力,文學風貌有著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

建安文學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建安風骨”的稱號,更是後人對於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的推崇。李太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 ”的詩句。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更有“慷慨以任氣, 磊落以使才。”的評價。

“建安風骨”代表著一種時代風格,一種文學潮流。是以文壇巨匠“三曹”和“建安七子”為首,以慷慨悲涼的雄霸之氣,形成的獨特風格,共同開創的一代文風。上承先秦兩漢雄文高論的流風餘韻, 下開唐代詩文蓬勃發展的寬廣道路。

“三曹”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的典範。曹氏父子的創作,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歌的轉變,以“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奠定了建安風骨的基調。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非曹操莫屬。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志在千里,詠《龜雖壽》;慷慨悲涼,嘆《短歌行》。曹操以一首首慷慨激揚、氣勢雄偉的詩歌言以詠志,不愧為一代文豪,當世梟雄。細品詩歌才能走進曹操,看一看那個壯心不已的英雄的慷慨悲歌。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已經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永恆的話題。建安十年,曹操佔冀州、滅袁紹;建安十二年,誓師北征,出盧龍寨,臨碣石山,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觀滄海》,在蕭瑟秋風中展示了胸懷天下的豪邁情懷和英雄氣概。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從海水、山島、草木、秋風,到日月星漢,自然的景物映在眼前,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而這些客觀自然景物,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和強調,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形成了詩人主觀精神的藝術品,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息息相關。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秋天的大海,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名為寫景,實際上是為了展示詩人“滄海”般的情懷,抒發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觀滄海》中具有強烈的天下意識,詩人不屑於對自然山水進行精雕細琢、描光繪影,並不著力描繪大海的外在形貌,而旨在捕捉大海的內在性格,表現大海的內在力度,以粗疏簡煉的筆法、質樸明快的文字勾勒出淡樸而闊大的意境,再現出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度。

曾國藩《日記八則》雲:“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浩瀚者噴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操《觀滄海》一詩所照射而出的,正是曹操以天下為己任,志在一統神州,再造太平盛世的精神風貌。在此之前天下諸子也有許多寫景之作,其胸襟氣度皆在曹操之下。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建安十二年,曹操帥兵勝利回師,路上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和情懷 。於《觀滄海 》之後做《龜雖壽》。時年五十三歲的曹操,以伏在馬棚裡的老馬仍有馳騁疆場的志向自喻,喪明自己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抒發自己雖近晚年,自然規律也同樣會使他衰老、死亡,但他希望再接再厲、實現統一中國的壯志。

神龜雖壽,優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哀紹之後,又經數月的戰鬥,勝利地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但南方的孫權、劉備仍雄居一方,全國仍處於分裂狀態。這首詩充分表達了曹操依然雄心勃勃、激情難當、奮發勇進的精神。在軍閥割據、連年戰爭的當時,曹操能以這樣的氣魄“歌”和“詠”出統一中國的志向,可見其風骨。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 都逃脫不了死亡。老馬雖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心中仍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有志之士雖然到了晚年, 但一顆勃勃雄心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不會停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完全由天決定,只要順應自然,養怡身心,也可以與天爭時。

《龜雖壽 》這篇詩作雖然表層鬆散,但深層卻緊密鉤連,密不可破,體現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質。詩裡所描繪的是曹操在暮年這個情境下的個人感受,抒發的是他的個人情懷,但整首詩沒有第一人稱代詞,也沒有時空限制標誌,以“無我 ”的發言狀態歌以詠志。

《龜雖壽》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觀滄海》基本一致。與《觀滄海》即時寫景、以景抒情不同。這首詩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懷言志之作。是曹操想到自己已屆暮年,人生短促,為生命的有限而發出的感慨。但是詩人並不悲觀,仍以不斷進取的精神激勵自己建樹功業。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大軍南下,飲馬長江,一舉蕩平孫劉勢力。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赤壁大戰後,孫、劉勢力漸強,割據江南、西蜀之勢已成,曹操雖不斷南征西討,但已力不從心,再無赤壁大戰前雄霸天下的氣勢情懷。生逢漢末亂世,曹操希望自己像周公那樣,以自己的文治武功,治亂興邦,革故鼎新,開一代太平盛世,奈何時不我待,一股慷慨悲涼志氣油然而生。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馳騁疆場半生的曹操,此時已經白髮鬢鬢,頓感流年似水,佳期如夢。詩人借酒後豪情,言人生壯志,然而一次次上求下索,求賢相助,但自覺無所建樹。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衝突,使詩人蒙生出悲痛沉吟,融情於景,借古喻仿,將自己思賢若渴的迫切和求賢不得的苦悶之情表露無遺。

詩人以“烏鵲”無枝可依比喻賢士無所託身的這一現實,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哀嘆;提出了“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用人政策,同時以自己“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行動,來招納賢士,延攬人才,以達“天下歸心”的夙願。借景抒情,以情言志,一波三折,不愧為“慷慨雄壯的言志之作”。

全詩濃郁的詩意中,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對招納天下賢才的渴望及個人鴻鵠之志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但是他的求賢之道已到窮途末路,一瀉千丈的慷慨之氣一洩千丈。正應了魏源所說的“對酒當歌,確有風雲之氣的雄雄壯志。”縱觀全詩,可歌可泣,可悲可嘆。

《觀滄海》以言志,《短歌行》以詠懷,“建安風骨”何其遒勁悲壯

曹操和他的兒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御軍三十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他作為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詩即為本色又為心作,用樸質的形式披露胸襟,“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讀其詩如見其人。

毛澤東對曹操詩給予了總體性的全面高度評價:“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還曾經對工作人員說 :“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並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直接寫曹操的壯舉 。

曹操在漢末亂世之中崛起,南征北伐,力挫群雄,最終成為黃河流域和中原大地的霸主。生前“挾天子以令諸侯 ”,任漢丞相、封魏王,是全國範圍內真正的發號施令者。繼而以一代雄主的身份獎掖文學、提倡文學,在文學創作上又身體力行,“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 ”,成為“建安風骨”的開創者和頂樑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