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笔者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性格测试。各网站也不时会推出一些“测试一下你的恋爱体质”,“看看你有多佛系”之类的。这些小打小闹的可能大家也不会当真,只是做来玩玩,乐一下。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但是,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甚至在求职时也会被要求做的测试,其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伪科学”。那么,我们需要釐清何谓“伪科学”,最最最简单的来说,也就是没办法被使用科学论证方法证伪的假设论说,或者还是没有足够重複研究支持结果的解说。

说到论证方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测评工具。对于测评工具来说,在发展一个心理测量工具的时候,心理学科研人员需要考虑这个工具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很多时候会拿现有被大量认证有效的其他工具做比较,也会以现实行为结果做参照来看工具是否有足够的效度。也就是说,这个测量工具是否真正的在测量其所设计去测量的东西。用医学例子来说,测量癌症的工具是不是真正的在反映著病著是否有癌细胞,如果不是,就不能说是在测癌细胞了。而信度则是在看这个测量工具是否可以被依赖了,如果出现同一个情况同一人却每次结果不一样的话,那麽就是低信度了。再用医学例子来说,一会儿説有癌细胞,一会儿説没有癌细胞,这样的工具可信吗?

心理学目前是用科学手段做测量的,很多伪心理学测试也会有测量工具,但是效度很有问题,跟算命星座之类没有太大区别,皆因理论上站不住脚,效度就不存在了,但是每次做测试可能还好像得出结论都是一致的。这个很容易做到的,也因此让人产生错觉説这个测试很准。

有太多这些伪科学被因为利益相关的人说成(1)有一定的有效性但还没被心理学界认可,(2)但是可作辅助手段了。大家不得不警惕。你如果信了那些非科学的,很容易就按照对方套路走下去了。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天赋基因说

首先,说到天赋基因,这个貌似是一个很大很概括性的说法。天赋包括很多,可以是智商,音乐,运动,下棋,以及很多很多。目前,据我对于基因有限的认知来说,智商Intelligence方面(这个概念其实也包含很多),各种研究发现基因只是有50%左右的影响力,当然这个是底子。底子好,后天可能就会省点事。至于其他的,比较多的研究是在于音乐天赋,2014年有篇研究文献说到一些基因是于此有关(Tan, McPherson, Peretz, Berkovic, & Wilson, 2014)。2015年基因和智商研究方面的大牛Robert Plomin也有一篇提出了个重要观点发现 (Plomin & Deary, 2015),有兴趣的能读英文文献的可以自行根据下面文末参考文献列表自行查找阅读。那么,坊间那些基因测试采集点唾液能准吗?其实唾液提取来测基因并不是伪科学,在仔细的不同天赋内根据以往已被重複证实的基因研究结果(可能未必是结论性的)来做分析也是很科学的,很多坊间基因研究机构应该是这样操作的。当然,很多个人能力方面不是一两组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的互动结果。关键在于,基因这个领域不断在突破,我所接触到的这两篇文献是2015年以前的,这四年内,可能已经有不少的突破。另外,学界一般认为最关键的是基因和环境的互动关係才是导致结果的,而不是仅仅基因本身。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性格色彩学

有人可能认为心理学不是也研究颜色的吗?那是应用心理学其中的一个范畴。应用心理学关注的是颜色对于人格情绪感受的影响之类的问题,而不是性格色彩学什麽的。而用颜色来分类性格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当然70-80年代后基本没人提了,因为是被证明没有科学根据,测量效度是很有问题的。把人性格按颜色分的话,这个红人,那个蓝人什麽的,哪来这麽简单硬塞的啊?

就如四液学Humorism这个古希腊的说法,在心理学入门要知道的历史中有讲到可能是最古老的性格分法,也是那个年代医学的基础啊,看西医的时候,如果医师跟你讲用这个作为给你检测的辅助手段,你会继续让这位医师会诊吗?如果说这个性格色彩学或四液学可以作为心裡检测的辅助手段,我还真想看看一些用他俩作为辅助手段的研究。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Enneagram )从正统心理学角度是。。。纯粹的瞎编。。。没有被心理学界认可的循证研究可言,支持者们所说的鼻祖级人物Claudio Naranjo虽然是个精神医师(样子虽然有点像患者),但是其所依从的老师确是一位神秘学家George Gurdjieff。神秘学家?没错,是神秘学家。也就是说,跟跳大神区别不大。人家玩的是身心灵。。。Aum......

后来是 Helen Palmer, Don Richard Riso 和 Russ Hudson这几位把心理学扯进去的。。。扯是扯进去了,但是根不正,怎么长都是徒然啊!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DISC人格

DISC来源还有点心理学正统根据,不过这个是从那位创造出神奇女侠和测谎仪的William Marston在1928年出版的研究结果作为基础 (Marston, 1928),再经过Wallace, Clarke和Dry(1956)发表的一篇选人寿保险销售的研究才出现了DISC的雏形,再有Merenda和Clarke(1965)做出个量表。但是后来被John Geier在70年代开始玩私有化,然后就发财了。。。只可惜,不像目前心理学界常用的大五人格和HEXACO等理论等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应用上的各种关联性和因果性的研究,私有的嘛,就只能继续赚钱了,到底有多管用,研究方面就比较缺乏。不过,这个DISC是一个行为基础的分类,直接连到个性或者性格上感觉有点在打擦边球,目前学界人格研究方面很多关注在于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MBTI

MBTI。。。是的。。。被心理学方面认为是伪科学。不少人说什么学界常用的大五人格测试结果都没有MBTI来得好用。其实,这个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MBTI真的不科学,甚至有学者总结说MBTI的效度和信度跟塔罗牌看星座等等没什麽区别。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美国军方所诟病,不过后来死灰复燃而已,主要就是商业上的推广。具体怎麽有问题,就是因为它的两极化应该在量度结果中有明显的结果,但是大家其实都是正态分佈。而因为这样,这个两极的衡量需要有真正的相对性才行,结果并非如此。

为什麽是伪科学?这是MBTI根源性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沿自于希腊神话人物个性被Carl Jung(荣格)搞了个雏形。后来被两位非科班母女作为桌游来发扬光大。现在,可能只是在读管理学那群人里会被使用,心理学学者们早就发现这种分类法很有问题。就拿其中一个举例吧:“外向”和“内向”,其实大部份人都是在中间部份的,偏了点外向,你就E了,可是,你没那麽外向啊。然后每个人拿著自己的标籤对号入座,把自己催眠成个E,但是勉强没幸福啊!什麽九型人格和MBTI不是「未被」主流心理学认可,而是一直都「不被」认可。


性格测试,你深信的那些伪心理学

16PF

16PF的问题就是,在研究这个分类方式的Cattell的那个年代,这16个因子根本没有其他人通过实证研究成功重複做过出来。可重复性不存在的话,这科学性就很难说得上了。不过,那个年代因为心理学家们努力想看是否真的有16个因子,所以一个不小心就发现了来来去去都只有5个因子,也就是后来的大五人格。有兴趣的,可以看Digman(1990)这篇大五人格发展的历史综述,你会发现大家去研究这个16PF在其中是一个很大的助因。


心理学有实证的有那些?

MMPI这个就正规了。。。精神科和临床心理方面的诊断会用到它,对于被测者的整体人格以及精神/心理病态表现都有包含。只不过是很长,就算简短版的还是很长很长(我个人总觉得一长了,回答认真度真实度就会被降低)。

另外就是上面也提到过的大五人格(Big 5 Personality),或者后来出现的HAXECO。这些其实都是人格心理学称之为的人格特质(Trait),也就是相对稳定的一些特质。共同点就是不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因为这些理论坚信的就是:我们任何表现只不过是在该表现维度上的一个点而已。


不过,很多人还是喜欢被一些分类模型来把自己的人格框在其中,感觉没个标签什么的傍身,心里就不自在。。。


参考文献: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1), 417-440. doi:10.1146/annurev.ps.41.020190.002221

Marston, W. M. (1928).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 London, UK: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Merenda, P. F., & Clarke, W. V. (1965). Self description and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1(1), 52-56. doi:10.1002/1097-4679(196501)21:1

Plomin, R. J., & Deary, I. J. (2015). Genetics and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Five special findings.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 98-108. doi:10.1038/mp.2014.105

Tan, Y. T., McPherson, G. E., Peretz, I., Berkovic, S. F., & Wilson, S. J. (2014). The genetic basis of music abil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658. doi:10.3389/fpsyg.2014.00658

Wallace, S. R., Clarke, W. V., & Dry, R. J. (1956). The activity vector analysis as a selector of life insurance salesmen. Personnel Psychology, 9(3), 337-345. doi:10.1111/j.1744-6570.1956.tb01072.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