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每到新學期,學校的領導們都是活力滿滿,設計了各種各樣的賽講活動,新教師的亮相課、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同課異構、翻轉課堂……五花八門、花樣百出。老師們則叫苦不迭,一邊按照進度推進著自己的課程,一邊還得騰出手來準備這接踵而至的公開課任務。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這不,本學期開學剛剛三週,我就已經講了三次公開課了。由於公開課講得太多了,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課堂風格和備課策略,這讓我可以從容應對各種講課任務,而不至於手忙腳亂。今天利用值班的時間,我反思總結了一下自己準備公開課的基本策略,

一般拿到公開課任務後,我會先讀一下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基本確定好講課的主要內容,這個並不會花費很多時間。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然後我就去忙公開課以外的事情了,該批改批改,該上課上課。在這個階段,我雖然不再把時間集中地投入到公開課的準備上了,但我依然會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來思考整堂課的設計:以哪一內容為主,環節之間如何進行過渡,怎樣設計學生活動……

當有了思路之後,我會找時間將其整理出來。隨後,我會找各種與本課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包括課例、評論文章、讀後感、教學設計等。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做這項工作的時間也是非常具有彈性,睡前飯後這些零碎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邊廣泛地閱讀拓展資料,一邊再次修正自己的課堂設計思路,運用拿來主義的辦法來將別人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課堂裡來,直到最後課堂設計思路定稿。

當課堂思路確定了以後,我就開始正式地備課了。我的習慣是先依據課堂思路設計將收集的資料先製成導學案。這項工作很快就能完成,因為思路定了,材料也有了。就像是寫文章前已經打好了草稿一樣,寫什麼和怎麼寫都已確定,那麼文章就倚馬可待了。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學案制好後可以提前拿去印,剩下的時間再精心打磨授課的課件。一般來講,課件製作也很快,因為課件所需的材料多數都在學案裡了,無非就是在導入、總結和環節之間的過渡部分要費點功夫。

最後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還是試講一下,這樣可以很好地把握時間,還可以根據試講的情況來調整一下課件和課堂思路,使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

講一次公開課扒一層皮?開學3周講4次,我是這樣備課的

準備一堂公開課,我用時最少的一次是一天半,週一上午拿到任務,下午確定好思路,蒐集好材料,晚上趕製出學案,週二上午完成PPT,下午開講。這種準備策略最大的好處還是將時間高效利用起來了,並且能夠符合“明確任務-確定思路-形成方案”這種一般規律。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的風格和習慣,朋友們是怎樣準備公開課的呢?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期待向大家學習!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贊、轉發!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Note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