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這三家重慶上市醫藥企業為何扣非後“斷崖式”虧損?

隨著上市企業三季報披露,今年國內的醫藥行業整體向好,但重慶12家上市醫藥企業傳出喜報的並不多。其中僅有智飛生物、博騰股份、華邦健康3家企業淨利潤實現增長,餘下9家企業淨利潤均出現下滑趨勢。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太極集團、萊美藥業、ST天聖三家企業淨利潤更是出現了“斷崖式”虧損。


三家醫藥企業虧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重慶醫藥企業未來的盈利點在哪?


銷售費用佔比高 吞掉利潤


從三家虧損醫藥企業三季報看,前三季度ST天聖營收9億元,同比下降28.97%,淨利潤虧損1.23億元,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55.48%;太極集團營收86億元,同比下降3.85%,淨利潤虧損5500萬元,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169.62%;萊美藥業營收10.71億元,同比下降17.51%,淨利潤虧損2700萬元,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152.89%。


前三季度,這三家重慶上市醫藥企業為何扣非後“斷崖式”虧損?

(點擊查看大圖)


為何扣非淨利潤出現了“斷崖式”大跌?界面重慶梳理發現,這三家企業的銷售費用佔比,在重慶12家藥企中排在前列。


前三季度,這三家重慶上市醫藥企業為何扣非後“斷崖式”虧損?

(點擊查看大圖)


前三季度,ST天聖投入銷售費用2.02億元,佔營業收入22%;太極集團銷售費用25.58億元,佔營收的29%;萊美藥業投入銷售5.47億元,銷售費用佔比高達51%。對比來看,今年淨利潤增速第一的博騰股份銷售費用佔比僅為3.90%;增速第二的智飛生物銷售費用佔比僅7.41%。


從往年年報來看,三家企業銷售費用高與其市場維護開拓費佔比較高有關。一般而言,市場維護開拓費包括廣告費、宣傳費、考察人員考察期間的交通費等費用。


其中萊美藥業2019年銷售費為9.52億元,用於市場開拓費用為7.9億元,佔銷售費用的83%。太極集團2019年銷售費用為37億元,市場開拓費用為21億元,佔比55%。ST天聖2019年銷售費用為4.1億元,市場開拓費用為3.04億元,佔74%。相比而言2019年,智飛生物銷售費用投入10億元,市場推廣費用1.8億元,佔比為16%。


重慶國泰君邦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賴藝蕾表示,醫藥企業銷售費用佔比高並不少見,這是醫藥企業的“頑疾”。但是在國家政策調控下,藥品利潤下滑,這種重銷售輕研發的模式不再吃香,醫藥企業還是應該回歸產品本源。


研發投入佔比低 後勁不足


前三季度,這三家重慶上市醫藥企業為何扣非後“斷崖式”虧損?


除了銷售費用佔比高“吞掉”利潤,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也影響到三家醫藥企業持續盈利的能力。


前三季度萊美藥業研發費用投入佔比為2.69%;ST天聖研發佔比1.90%;而太極集團的研發費用佔比僅為0.8%。


其中研發投入佔比低的問題在太極集團已存在多年,2017年到2019年,太極集團的研發佔比分別為0.77%、1.14%和1.52%。太極集團扣非淨利潤也出現“十年九虧”的情況。


“現在已經‘不是一款藥吃天下’的時代了,市場在年輕化,老品牌的認知度在下降,注重新品研發才是醫藥企業的正道。”賴藝蕾說,“以博騰股份為例,前三季度申請了10款新藥,已上市了57款新藥,這樣成績在醫藥企業中非常不錯。”


博騰股份三季度報顯示,前三季度扣非淨利潤為2.19億元,同比增長76%,位列扣非淨利潤增速第一,其研發費用投入佔比為7.67%,同樣位列研發投入佔比的第一。而另外兩家利潤增長的重慶上市醫藥企業智飛生物和華邦健康,其研發投入佔比均在3%以上。


疾病預防和康養將成新盈利點


前三季度,這三家重慶上市醫藥企業為何扣非後“斷崖式”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虧損,上述三家醫藥企業今年來都有股權轉讓,引入戰投等動作。


今年1月,萊美藥業大股東與中恆集團簽署了《表決權委託協議》,中恆集團成為單一擁有表決權份額最大的股東,廣西國資委成為實際控制人。3月,萊美藥業在聯合交易網上轉讓旗下4個子公司股權。同時,萊美藥業發佈定增計劃,根據後續進展公告,中恆集團擬以9.39億元認購萊美藥業2.11億股。


2月,ST天聖與重慶醫藥簽署了《股權轉讓意向協議》,擬將其直接或間接持有的部分醫藥商業公司的部分股權轉讓給重慶醫藥。目前,《股權轉讓意向協議》有效期延長至2020 年 12 月 15 日。


10月28日,太極集團引入中國國藥集團增資入股,實控人變更為國資委。


對此,賴藝蕾表示,“重慶的醫藥企業‘小而散’,資金壓力必定讓部分藥企出現研發投入不到位,銷售佔比過高等現象。而自身研發創新也並非易事,而且面臨勞而無獲的風險。通過收購兼構重組整合上下游,是醫藥企業壯大的必然趨勢,這種現象未來也會持續。未來重慶醫藥格局會以龍頭企業並立為主。”同時他表示這樣的兼併重組並不是壞事,“資金技術的加持也可以讓醫藥企業降低研發風險。”


談及未來的醫藥市場,他表示醫藥行業仍然潛力巨大。“國內自主研發的醫療器械和新藥市場仍可挖掘,產品思維也可以從治病轉向預防、康養等,這些都會成為未來藥企盈利的新增長點。”

文|楊雪

圖|圖蟲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