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要變天

01

這是上月舊聞了,當時力哥在旅遊,沒追。

但這事太重要,對我們理財會產生長期、重大、深刻的影響!

力哥長處是把各種複雜事物串起來,深入淺出,給人啟迪,就算這新聞你聽說了,也建議把力哥寫的,仔細看完。

這就是最高院發佈的民間借貸新規。

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家甘願冒上斷頭臺的風險,高利貸這事有悖社會公義,很容易危害社會安定,法律肯定要加以限制。

過去我國對高利貸的認定標準是:24%36%

年息超24%,債權人向法院起訴追討,法院不支持。

年息24%-36%之間,已支付的,法院默認允許,債務人向法院起訴討回多支付的利息,法院也不支持。

超過36%,鐵定高利貸,往死裡打。

所以不管金融機構的高息信用貸還是曾經的P2P,24%和36%是放貸時的兩條紅線。

膽小守規矩的,一般不超過24%;

膽大路子野,但還想把生意長久做下去的,則沿36%紅線頂格,能多賺一點是一點。

只要風控得當,金融真是超級賺錢的買賣。

但8月20日起執行的民間借貸新規,把高利貸標準降低到LPR的4倍。

02

我國過去是計劃經濟,加息降息都央行說了算,但資本主義國家不這麼玩,央行作為一級市場賣家,只能決定借給商業銀行的利率,商業銀行搞到錢後,放給客戶多高利率,自己決定,自負盈虧。

為了建成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一直在推進利率市場化。

存款利率前些年就基本實現市場化,為了攬客,各大行存款利率都有上浮,還有很多吸儲難的小銀行在網上搞各種銀行+創新存款,利率更高。


理財市場要變天

貸款利率現在也基本放開了,銀行放貸的參照系不再是央行發佈的貸款基準利率,而是LPR,意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銀行根據貸款品種和客戶質量不同,在LPR基礎上加點——“加點”不是加息,利率可能+也可能-。

原本首套房貸利率打折的,轉LPR後還打折,原本二套房貸利率上浮的,轉LPR後還上浮。

今年要完成存量房貸轉LPR的銜接工作,結果網上鬧出無數陰謀論,力哥前後苦口婆心寫了三回,很多人還是打死不信,認定“總有刁民想害朕”,政府銀行肯定沒安好心,要收割百姓…

理財市場要變天

一是因為金融知識太專業,普通百姓真不懂。

二是政府這些年的確透支了不少公信力,很多百姓對政府使勁推的東西都心懷戒心,覺得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LPR不是固定數字,也不央行說了算,而是20家商業銀行共同報價的均值,每月更新一次。

改革目的不是藉機收割房奴,而是推進利率市場化。

特地給客戶選LPR或固定利率的權利,則是為了體現契約精神,當年籤房貸合同時,你就有選擇計息方式的權利(雖然實操過程中很多人壓根不知道),現在改革時,你還有。

如今這麼大費周折,老百姓很不理解,陰謀論滿天飛,但這恰恰是推進市場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反過來想想,如果國家銀行真要收割房奴,毫無契約精神,不設過渡期,不給選擇權,全改LPR,不更簡單嗎?

扯遠了,總之一句話,最高院的新規,既是配合LPR的出臺,更是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LPR隨行就市,所以LPR的4倍也是浮動的,這是市場經濟應有之意。

03

目前我國5年期以上LPR利率4.65%,4倍18.6%,1年期LPR3.85%,4倍15.4%。

5年以上的長期貸款主要是房貸,其他貸款很少能貸那麼長,所以更適用1年期標準,15.4%以上的利率就算高利貸。

上月新規出臺後,無論傳統銀行還是互金巨頭(螞蟻財富、京東金融等),都嚇得半死!

因為大量正規貸款產品實際年息遠超15.4%,比如信用卡透支取現日利率是萬分之5-萬分之15,折算成年利最少18.25%,高利貸!

信用卡分期、螞蟻借唄、京東白條、騰訊微粒貸、小米隨心借……幾乎全數超標,統統高利貸!

理財市場要變天

現在很多創新存款和理財產品給到投資者的利息都有4%-5%,銀行還有經營管理和營銷推廣成本,還有後期催收成本,最後肯定有部分貸款收不回來要做壞賬處理,銀行和螞蟻金服們自己還要賺錢(從財報上看,還超賺錢),這些雜七雜八加起來,小額短期信用貸的實際利率控制在15.4%以下,還做啥生意?

如果新規適用持牌金融機構,就是拿刀架脖子上,明著搶錢啊~

上個月,這些高大上的金融機構還強裝鎮定,自我安慰,說新規只針對混亂的民間借貸,我們持牌機構不在此列。

當時力哥就暗笑,太天真了~

果然,就在上週,溫州市甌海區法院的一份民事判決書,宣告夢想破滅——民間借貸新規,同樣適用持牌金融機構!

2017年7月4日,洪某向平安銀行借了21萬,月息1.53%,還約定逾期加收約定利率50%的罰息。

洪某按約支付了10個月本息,之後2年沒繼續履約。

今年7月5日,平安銀行把洪某告上法庭,要求歸還剩餘本金16萬餘元,以及按複利計算的利息和罰息83000多元。

結果法院判決,平安銀行要求的利率總和超過LPR4倍,我只能要求被告歸還實際年化利率15.4%之內的利息,合計52000多元。

平安銀行利息收入瞬間少了38%……

據悉,平安銀行會上訴。

照我說,上訴純屬浪費司法資源,省高院和最高院肯定支持溫州法院判決(除非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金融機構集體向上施壓)。

因為上月新規出臺時,力哥就斷定,新規一定具有普適性,不可能只管民間借貸。

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看新規出臺的初心,而不是對文本內容咬文嚼字,想方設法找對自己有利的解讀。

最高院出臺借貸新規,不只是要規範民間借貸,背後的政治意圖,是降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

亂哄哄的民間借貸利率本就比持牌金融機構高得多,人家“雜牌軍”最高利率不能超15.4%,你“正規軍”反倒更高,於情於法於理,說得過去嗎?

04

實體經濟苦高利率久矣!

更準確地說,是無抵押,無擔保,無漂亮流水,在銀行面前一直比較弱勢的借款人:薄利民營企業、創業型小微企業、農民、個體戶、大學生、體制外中低收入打工族……在高大上的金融機構面前,要麼借不到錢,要麼當成魚肉,承擔很高的利息,這才逼出了10年前以浙江為代表的民間借貸亂局!

2013年,總理大力支持互金,鼓勵有能力有擔當的民間機構搞普惠金融,就是因為銀行出於風控和自身利益考量,一直不待見這些次級貸款人,但他們的生活、工作、投資、創業,亟需金融支持!

沒想到,中國人太會投機鑽營,看到機會一擁而上。

金融不比其他行業,核心是風控,很多民企甚至兩三個大學生搭建起來的草臺班子,無法接入央行徵信系統,自己搗鼓出來的風控模型又不接地氣,管理上不夠成熟,經營上又容易急功近利,加上本身服務的客戶就是銀行不待見的次級貸款人,壞賬率很容易失控。

而在野蠻生長的時代,還出現了很多打著P2P名義的騙子公司,導致全行業持續汙名化。

就像後來鼓勵地攤經濟,初心是希望創造就業,拉動消費,好事一樁。

但落實到執行層面,可能會出現許多棘手問題,甚至負效應比正效應還大,所以趕緊叫停。

當年P2P也一樣。

政府在行業出現過熱風險時,沒第一時間加強監管,而是繼續無為而治。

一方面希望避免政府過早介入阻礙創新,另一方面希望借這條鯰魚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改革(自我革命)。

所以那幾年,銀行真把P2P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碎屍萬段。

但隨著跑路平臺和散步市民越來越多,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出手規範市場時,卻發現上萬億居民存款已從銀行搬家,地方金融辦已無力把這個爛攤子收拾好。

2018年6月,隨著毛衣站全面開打,中國經濟加速下行,P2P所承載的次級債市場最先爆炸。

雷潮使投資人不敢繼續投錢,並急於撤資回款,形成擠兌效應,高風險平臺加速垮掉,很多正常經營的平臺也備受衝擊,形成骨牌效應。

面對這種局面,政府經歷了承諾備案-鴿-再承諾備案-再鴿的反覆糾結,在刮骨療傷,花大力氣整治規範,和索性眼睛一閉,全掐死了事之間,2019年下半年,國家終於下定決心——對全行業施以極刑!

05

回頭覆盤整個互金行業的興亡,興是因為國家希望金融給實體經濟輸血,但銀行不願讓利,只能另闢蹊徑,試試效果如何。

亡是因為金融不比其他行業,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反覆試錯,最初的監管缺位就埋下了禍根,等想出手監管時又發現黑洞太大,怕擔責任,猶猶豫豫。

而在猶豫過程中,2018-2020年,整個宏觀經濟持續下行,次級債一定最先炸,投資人信心崩潰,平臺無以為繼,才有瞭如今的一地雞毛,一聲嘆息。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最近談到,P2P行業從最高峰時五六千家降到如今只剩20多家還在運營,其他平臺要麼良退,要麼立案,目前還有8000億資金沒償還。

我本人還有團貸(40)、銀湖(30)、和信貸(20)、有利網(20),合計110萬本金沒收回,我也沒任何辦法,只能認栽。

力哥當年也推薦過P2P,儘管每個平臺都是各維度千挑萬選,儘量規避風險,推薦的都是行業知名一線平臺,但不分青紅皂白,全行業集體死刑,也是做夢也想不到……

如果你當年聽了力哥推薦,有資金雷在平臺裡拿不出來,我只能表示萬分歉意!

如果還能打折債轉出來,打折力度能接受,可以退出,不能接受,繼續耗著。如果平臺已立案,也沒啥可做,只能坐等至少2年以上的司法流程。

看懂P2P興亡背後的來龍去脈,加上中國獨特的政治體制和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就不難理解,這次,政府不和你講道理,就是拿刀架脖子上,逼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讓利!

我們雖然下定決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但也從沒放棄過社會主義道路。

什麼是社會主義制度?

按我理解,

就是以一定程度限制“自由”為代價:包括資本家依靠自身能力賺錢的“自由”和普通公民的某些“自由”,實現社會整體更大程度的公平正義。

無比聰明又無比貪婪的華爾街金融權貴,為一己之私,把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拖入金融危機的泥潭——這種事,中國絕不允許出現。

銀行業績那麼好,為何還頻頻傳出集體降薪的消息?

銀行業績那麼穩,為何估值那麼低,市場總是擔心“鬼故事”?

現在,你懂了吧~

06

一方面加速完善市場化機制(程序正義),另一方面針對資本主義的先天頑疾,政府又強力出手,試圖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迫使金融讓利全社會(實質正義)。

但政府強行干預利益分配的所謂“實質正義”,也是一把雙刃劍。

按市場規律辦事,你把所有貸款利率限制在15.4%以下,對能借到錢的人,利息負擔下降,當然好消息,但金融機構無利可圖,很多弱勢貸款人將重新陷入借不到錢的窘境。

借不到錢就不借了?

不可能,哪裡有剛需,哪裡就有供給,沒有合法渠道,就走非法渠道。

當高息貸款從地上轉入地下,風險更高,更不受監管,利率反而會更高,也更容易導致黑惡勢力介入。

美國當年的禁酒令,初心也是好的,但男人不能不喝酒,最後只能是酒價飛漲,警匪一窩。

理財市場要變天

土地價格競拍,開發商造好的房子卻被限價,就像麵粉價格隨行就市,卻不許麵包漲價,結果只能是“麵包”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最後倒黴的還是購房者。

另一方面,對我們理財者來說,也是天大的壞消息。

因為貸款端利潤下滑,金融機構能給我們開出的存款(理財)收益也只能跟著下滑。

最近,多款小銀行的創新存款單方面提前解約,就是預見到這種風險,擔心以後付不起那麼高的利息。

即將港股上市的史上最大獨角獸——螞蟻金服,看財報就知道,過去5年,支付寶最核心的數字支付和商家服務板塊,收入佔比持續下滑,2020年上半年只佔營收35.9%,而借貸業務(花唄/借唄)的營收佔比持續飆升,2020年上半年已佔39.4%,成為螞蟻最賺錢的業務。

說到底,騰訊靠遊戲吸血,螞蟻靠金融吸血,背後都站著無數受傷百姓,都有財富原罪。

就像馬克思說的:資本來到世間,每一個毛孔都流著骯髒的血。

和馬克思的時代相比,今天的資本只不過吃相好看很多,本質依然沒變。

高利貸新規,對螞蟻長期增長空間,會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

不只螞蟻,所有還在佈局大金融的互聯網巨頭,有一家算一家,全是當頭棒喝。

07

如今國家戰略很清晰,搞互金野蠻生長行不通,只能回到傳統融資老路上。

間接融資,逼銀行降貸款利息,讓利實體。

直接融資,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輪著番搞事情,中概股迴歸加速開綠燈,想方設法搞活股市。

前證監會主席肖剛今年多次表示:黨中央從沒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

此話究竟深意幾何?現在懂了吧~

對投資者來說,看清天下大勢後,只能順勢而為。

一、未來包括銀行存款在內的固收類理財收益率,只會越來越低;

二、國家一再強調房住不炒,哪裡房價敢飆漲,哪裡調控就鐵定加碼;

三、為了給企業輸血解困,國家又特別重視資本市場。

這幾個因素合在一起,你覺得更多的資金,應該往哪裡投呢?


理財市場要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