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朝鲜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

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里写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正式停火。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它代表的不仅是一场胜利,也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旧中国的彻底决裂。”

然而60多年后,这场战争却被我们自己刻意淡化,确切的说是被刻意贬低,,,

今天,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我也来蹭个热点。

朝鲜战争是谁发起的?谁赢了?美国会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吗?诸如此类问题一直是各方喋喋不休的话题。虽然我看的书有限,但不妨碍我得出一个有限的结论吧?或者说,我自己的结论。

谁开第一枪,这个问题其实从来都不是问题,放在朝鲜就更不是问题了,因为双方都想统一祖国,谁都没错,错就错在朝鲜夹在大国之间,地理上和政治上都在夹缝中。毫无疑问当时美苏的重点都在欧洲,双方都没怎么太在意朝鲜这个小地方,所以二战结束后美苏在朝鲜都撤军了,美国人留了顾问团和极少的无足轻重的兵力,而且美苏双方政府都不希望发生战争,注意“政府”这两个字,这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好比两家都有个熊孩子,都不太听大人的话,大人一再告诫不要去招惹对方,我忙着呢,别给我舔麻烦。但是两个熊孩子一天到晚隔着一条线嚷嚷,终于有一天一个先动手打了另一个,然后双方父母都被拖了进来。如果当时南方军事实力比北方强,李承晚铁定会先动手的,这点毫无疑义。但美国对李承晚提供军备的要求漫不经心,李当时无力先动手。

杜鲁门当时的想法是只进行一场有限的战争,恢复战前状态即可,这也是西方绝大多数国家的想法,因为他们害怕陷在朝鲜丢了欧洲,主要是两个阵营对对方的意图都有误判,美国还一度以为这是苏联声东击西。但是美国有些将军们想法和政府不一样,麦克阿瑟毫无疑问是不嫌事大,他想打过三八线打过鸭绿江打到中国东北,苏联他也想干掉,而且他是有进攻东北的军事计划和部署方案的,他一再越过总统设置的红线,给杜鲁门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在中国这边看来,美国的做法是两面派,说一套做一套。当时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去商讨联合国会籍问题,结果在伍修权抵达纽约时,麦克阿瑟在前线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致于最后杜鲁门把麦克阿瑟撸了,多年后两人的回忆录里公开互称对方为“那个混蛋”,这恐怕也是任何一部回忆录中都极其罕见的。后来的北部湾事件,也上演了类似的一幕,麦克拉马拉竟然事先对情况一无所知,事后披露的文件证明是军方策划了北部湾事件,目的就是拖美国下水扩大战争规模。世人都猜测幕后导演是军火商,但没有证据,不是政府策划的政府当然没有证据了。

虽然家长不是那个意思,虽然家里所有其他成员都认为你做的不一定对,但事情发生了,大家一定会全力支持你,这就是政治正确的选择,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在中国问题上在朝鲜问题上在许多问题上,许多美国人或美国政府的代表,当他们在实地考察调研时会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但回国后,特别是在国会作证时在签署意见时在批准报告时,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动作,因为你反对就是政治不正确了,你必须同意,否则舆论会哗然政府会有麻烦反对党会弹劾总统(例如阿尔伯特·科蒂·魏德迈)。如果你坚持“真理”,最后结果就是卷铺盖走人(例如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

书看多了我发现美国的将军们有一个很奇葩的理论,就是美国军队有能力消灭一个国家,但打不赢和这个国家的局部的小规模的有限战争。以朝鲜战争为例,麦克阿瑟们认为,要打赢朝鲜战争,必须阻止中国人的后勤供应,否则我消灭了前沿的敌人,中国人又派新的部队来了,于是必须要炸断鸭绿江大桥。桥断了没用,那就要轰炸东北,东北炸光了还有华北,所以美国政府不能设任何限制,应该让我根据我的判断炸炸炸,否则我守不住朝鲜别怪我。后来的越战,美国将军们也是同样的理论。美国人对东方民族表示非常不理解,许多美国军人的回忆录里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对日本军队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继续抵抗一万个不理解不可思议。在美国人的潜意识里,打仗和玩打怪游戏差不多,喝着咖啡啃着面包满血后敲敲键盘,,,。看过一个统计资料称,二战时美国海军收发的电报中有关国内橄榄球比赛的占全部电报总数的40%(一说是70%),不知道比赛情况士兵们的心情会很糟。无独有偶,马岛海战谢菲尔德号被飞鱼击中时,据说舰上的通讯系统正在收发士兵们和家人之间的信件,以至于没有及时处理友邻舰船的警告。我啰嗦这么多就是想告诉诸位一个事实,美国人以百倍的装备优势,最后在三八线搞成了拉锯战,不管别人怎么说绝对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再争什么谁输谁赢还有意义么?

请大家看一个战例:1953年1月25日的“掌掴作战”(Smack),对铁原西方一个小山丘(丁字山)的排级进攻,恰似献给1月20日就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贺礼。

1月20日之前美军已经发射了约1万发105毫米炮弹,空军也完成了事先轰炸,24日空军又投下13.6万磅炸弹和14枚燃烧弹。25日美第1军军长肯德尔中将,空5军军长巴克斯中将等一大批指挥官和美联社特派员爱德华兹等记者被请到现场观战,每人配发了一本六页“剧本”,包括作战概要、时间表、主攻内容等。

1月25日,首先由8架F84为一组,每架携带两枚1000磅炸弹,对丁字山一带进行了18组次轰炸。然后15辆坦克开进,4架F84和8架F4U向目标投下炸弹和烟幕弹,接着野炮、迫击炮、高射炮一起炮击。

进攻由美第7师第31团第2营E连第2排担任,第2排之前已经进行了9次演习,排长阿博加斯特信心满满。第2营营长菲利普斯为了保险起见,增派了2名火焰喷射兵。按预定计划将于上午8点攻击前进,结果计划跟不上变化,事到临头掉链子了。由于步话机故障,第2排出发晚了15分钟。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战术也是非常奇葩的,似乎一切都是按怎么舒服怎么来的。他们不是像我们那样,进攻部队事先进入前沿攻击出发地,等炮火一停就发起进攻,而是在后面喝咖啡聊天,等炮火停了后坐车到山脚下,然后排长下令全排4个班按演习那样,分为两组开始爬山比赛。由于志愿军的装备比较差,弹药也没有美国人那么不值钱,更重要的是战术和美军完全不一样,所以在美国人快爬上山头时,一直没有放一枪一炮。就在美军即将在山顶汇合时,遭到了猛烈的机枪射击和手榴弹雨。营长立即派E连1排去救援,但立即陷入弹雨无法接近。坦克因为硝烟弥漫无法辨认目标,空军因为双方距离太近,便把战场周围炸了一圈。营长又命令E连3排出击,3排能做到的是趴在2排的后方。

第31团团长卡恩上校得知三个排长都负伤后下令:“作战中止,撤退!”一旁的第7师师长史密斯和其他将军都没吱声。

最后战果是,一个排进攻失利,派一个排增援后一起撤退。美军伤亡77人,给敌人造成的伤亡“估计在65人以下”。当天的弹药消耗是,空军22.4万磅炸弹和8颗燃烧弹,炮兵105毫米炮弹和155毫米炮弹1200发,坦克90毫米炮弹2000发,迫击炮炮弹4500发以上,子弹消耗了22.5万发。

美第8集团军司令部事后深刻总结如下:事先的炮击和轰炸没有起到作用;第2排延误给了敌人准备时间;指挥员负伤;第1排和第3排事先没有进行演习,,,,,,

哈哈哈哈哈,我只能大笑三声。排长负伤副排长呢?每次战斗都要事先演习?

如此作秀被记者全程记录发布后,引起美国朝野和民众的愤怒,这仗还怎么打下去?连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也不得不在下院军事委员会上为一场小小的战斗做解释,平息舆论。这是美军在朝鲜的最后一仗。

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其实是日本,十三亿美元的“特需”使日本经济一下子好转起来,同时也放松了对日本的管制和限制。美国原本是打算将日本的重工业彻底摧毁的,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些企业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起死回生。中国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赢得了对抗苏联的资本,得以顺利收回旅顺军港和中长铁路。日本人认为美国在付出了巨大物力和人力后,可以说基本什么也没得到。但我认为美国还是有收获的,最重要的是美国给西方各国一个心理上的安慰,美国可以协助欧洲对抗苏联,美国巩固了在西方世界的领袖地位,这一点尤为重要。美国内部认为可以和苏联和平共处的声音从此销声匿迹,进入了麦卡锡时代。

还有一点我的结论和别人完全不同,许多人都认为朝鲜战争爆发使得美国介入台海,阻碍了大陆收复台湾。但我认为这不完全正确,这里面只是一个先后问题,如果朝鲜战争不爆发,台海就是三八线的翻版,美国一定会介入。虽然杜鲁门是准备放弃台湾的,但只是准备而已,朝鲜他也是准备放弃的。但一旦任何一处开战,在各种势力和军方的干预影响下,杜鲁门不可能顶得住压力。一旦美国介入,当年的台湾可能会是第二个金门。美国一直以来就有一个“院外援华集团”(当年的领袖人物是卢斯),势力和影响力非常之大,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左右美国的对台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