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在中国,城市的知名度往往取决于城市等级。长期以来,北上广深轻松收割着大部分流量和关注度,灯光之外的小城市只能默默无闻,驻马店是个例外。但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公认的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南却在现代成为遭受地域黑最多的省份之一。而在河南,驻马店则是被黑的最惨的城市,没有之一。

“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

随着网民基数的迅速扩大,起初流传于某贴吧歧视意味十足的亚文化逐渐出圈,并成为中文互联网中全民网暴和相互引战的议题之一,在不时出现的骂战中,驻马店成了那个最受伤的那个角色。

人们对驻马店人民的印象如此之差到底因何而来,经常遭受地域歧视的驻马店活该被骂吗?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驻马店在河南的位置 来源:地图窝

被嫌弃的“驻马店”

驻马店是什么意思?你没有猜错,这座城市地如其名,就是马匹停留的地方,翻译一下就是——驿站。在如今“香榭丽舍”小区满大街的中国,简单直白的“驻马店”作为城市名难掩浓浓“土味”。

但是没有关系,想要变得高大上,中国人也是有自己的经验的。中国大量民间小吃都自称和太后西狩以及朱元璋落难有关,嫌驿站不够显赫?同样可以加上“皇家”二字,变成“皇家驿站”。

2014年,驻马店市正式启动了皇家驿站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驻马店市委书记陈星、市长朱是西多次提出要把“皇家驿站”打造成驻马店的文化名片。从2017年5月开始,驻马店组织文化专家、学者先后举行了6次专题调研会、1次专题座谈会、一部大型古装豫剧《皇家驿站》。

驿站文化的标签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人们驻马店的固有印象,而且看起来,官方对于推广驻马店的驿站文化名片似乎乐在其中。但事实上,在此之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当地人都想竭力撕掉“驻马店”的标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改名。

2004年开始,驻马店市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改名,且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领导的改名小组。《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将驻马店市更名为天中市的请求》材料中称:“天中”之名更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而“驻马店”仅是地名标称,望批准其更名为“天中市”。

而在此之前,驻马店早已开始了舆论和理论造势。

1999年,驻马店师专(现黄淮学院)成立了天中文化历史研究所,着手进行理论研究;2000年,驻马店曾提出改名请求,未果;2004年,该市召集了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市内专家,开展了声势不小的“天中文化研讨会”。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天中晚报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在民间,驻马店街头有“天中市场”“天中饭店”“天中广场”, 当地晚报叫《天中晚报》,学术期刊叫《天中学刊》,科研机构“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对外宣传用“欢迎您到天中来”。

……

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曾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的驻马店对“天中”之名情有独钟。又因古时驻马店辖于汝南郡,“汝南”之名也在驻马店人民心中颇受欢迎。唯有对“驻马店”之名弃之如敝履的态度成为当地官民的共识。

如果只是“土”,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候,“乡土”是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底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乡土”到“土豪”再到现代都市的三级跳发展模式会在很多城市上演。

也就是说,“土”只存在于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一个城市“土”的调侃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比如石家庄是如此,枣庄也是如此。但是,“恶”名就不一样了。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5年,深圳龙岗警方在辖区怡丰路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大横幅引发了巨大争议,此举也成为地域歧视的典型事件。

2015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演员在节目中调侃驻马店人,引起驻马店人的不满。随后,原籍驻马店的钟先生把制作以及播出该期节目的平台河南电视台、央视国际等告上法庭,要求道歉并赔偿。

除了这些公共事件,驻马店人在购物以及日常交流中遭受歧视并发生龃龉的事件也经常发生。

在一些人眼里,驻马店除了浑身马厩味,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穷、小偷、诈骗犯、艾滋病患者……对以驻马店人为代表的河南人的歧视很长时间以来也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可以说,驻马店的“恶名”传播之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以及当地的发展。

更不幸的是,在这些捕风捉影的传闻中,有一部分的确是真的。

升级的诈骗和失控的艾滋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投案自首唯一出路标语 来源:新京报剥洋葱

进入河南上蔡县崇礼乡孙庄村,墙体上“投案自首唯一出路”的标语格外醒目。这警示性十足的标语不是给外人看的,正是写给村里隐藏以及潜逃在外的诈骗嫌疑犯的。

2016年9月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公安局发布通缉令,对113名上蔡籍冒充军人电信诈骗犯罪的涉案人员进行通缉。一个上百万人的县城,上百人被通缉,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公开资料显示,驻马店的上蔡县是电信诈骗的重灾区,而冒充军人诈骗已经是当地经过“升级”之后的手段,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驻马店行政区划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上蔡县位于周口、漯河、驻马店三地交界处。上世纪70年代,由于贫困加上治安较差,当地人就对用来购商品的各种票据动了心思。他们修改票面价值然后高价卖出后赚取差价。由于距离县城较远,买票的人无法去供销社验证票的真伪,导致上当。

这些涂改票面的人,被当地人称为“诈骗鼻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面临巨大转型,一些乡镇的集体企业业务员为提高业绩,就伪装成军人进行推销。由于军人的形象一向较好,这些假军人也屡屡被奉为座上宾。虽然最初的目的并非行骗,但是一些人尝到甜头之后就开始“转型”。

在之后“流行”于当地冒充军人的诈骗方式由此产生,而随着通讯方式的发展,其诈骗方式也由面对面接触式的1.0版本迭代到通过电话和网络诈骗的2.0版本。地域覆盖更广,“影响力”也就更大了。

电信诈骗给上蔡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蒙上了一层阴影,而那些上当受骗的外地人,自然会把泄愤的对象变成驻马店,以及河南。同样是在上蔡,另一个村庄的遭遇,让人更加唏嘘。

1984年和1988年,由于某些原因,中国停止从国外进口血液制品,国内的血液制品开始紧张起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批官方以及私人的采血站开始非法、有偿采集血浆。当时,献血者每人每次可领50元,民间俗称“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这50元成了广大农村人的“致命诱惑”

最巅峰的时期,整个河南省血站超过230家,仅驻马店就有39家——这些都是经过省卫生厅批准的。由于违规操作与器械消毒不严格,艾滋病病毒很快开始在卖血人群中大面积传播。

按照1999年11月和2001年4月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43%左右的卖血者感染了艾滋病毒。当时,河南省拥有艾滋病人100人以上的重点村为38个,而驻马店下辖的上蔡县就占22个。其中,上蔡县文楼村3211名村民中,被检查出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就有678人,文楼村也成为最早被媒体公开艾滋疫情的村庄,“艾滋病村”之名开始流传开来。

部分地区泛滥的诈骗和令一般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足以拖垮驻马店的名声了,但是这样的驻马店,活该被骂吗?

短暂的高光时刻

虽然被所有人嫌弃,但是“驻马店”之名的历史渊源要比别的名字厚重得多。

驻马店的建制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所治汝南郡。但是,之后的汝南郡的治所范围不断变动,建制本身也几经废立。至于“天中”,则从未成为驻马店的名字。

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简王在驻马店地区设立南北驿站,供文书传递、官员来往及商人歇脚、中途补给、住宿和换马。“驻马店”之名逐渐产生,之后,驻马店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着这座城市。1965年,驻马店专区成立。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驻马店马王阁前雕塑

如前所述,驻马店建制起源于汝南郡,而在驻马店形成建制不久,就迎来了自己第一个高光时刻。

西汉时经过休养生息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汝南郡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汝南郡辖37县约210万口,县均约1.1万户,户均5.19口。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驻马店所在的汝宁府人口约为193万人,不及汉朝。

1889年4月,张之洞首先提出豫、鄂居天下之腹,修筑铁路只有便利,没有纷扰。1901年,驻马店至信阳段铁路开通,1903年5月通车运营。1902年四月,驻马店至遂平段铁路开工,1904年1月通车运营。

1903年,驻马店车站建成,并于1906年接入全国铁路网——京汉铁路。驻马店也由“马蹄经济”时代进入铁路经济时代。

由此带动,驻马店“自火车通行,争购地基,建筑房屋,街道棋布,商贾云集,路陈盐场,荟萃于此。”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遗憾的是,汉朝的休养生息和清末的铁路通行,几乎是驻马店发展史上仅有的两个高亮时刻。其余大多数时候,则充满了灰暗。

多灾多难的驻马店

如前所述,汝南郡在汉朝成立并发展成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随后,汉朝崩溃,各路军阀逐鹿中原,汝南人口锐减。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汝南郡辖15县17.6万口,人口较东汉减少91.6%。

晋末战乱四起,境内户口进一步减少,到了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时仅剩8.9万口;隋末大乱,境内户口再次锐减;金元战争又使人口耗减,区内人口降至有记载以来的最低点。乾隆六十年(1795年),汝宁府人口恢复至124万人;到了民国,区内人口才恢复到汉朝水平。

驻马店人遭受的,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驻马店周边地形 地图来源:Google earth 地图编辑:搜狐城市

从中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征来讲,黄河下游的郑州-开封以南以及长江中游洞庭湖-武汉一带的狭长区域是中国灾害规模的重心,而位于伏牛山和桐柏山相交的喇叭口附近的驻马店正好位于此区域。

就拿1950年到1960年来讲,在这十年间驻马店有据可查的旱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

1950年6-7月,全区连降大雨、暴雨,洪、汝河泛滥决口,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1951年4月30日,汝南、西平、正阳等县69个乡遭狂风冰雹袭击,22万亩农作物受灾。冰雹大者如鸡蛋,砸伤19人;

1953年7-8月 上蔡、新蔡等县雨涝成灾,确山、平舆等县旱情严重,受灾人口50%以上;

1954年7-8月,洪、汝河流域连降大雨、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河水漫溢。现区境淹地562.62万亩,成灾365万亩,倒塌房屋近6万间;

1955年7-8月 ,洪、汝河流域连降暴雨,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1956年8月 ,暴风雨成灾,全区受灾面积1000万亩,倒塌房屋38万间,刮折树木40万棵,受灾人口382万,占农村人口的50%;

……

1975年,驻马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垮坝事件。

1975年7月13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之后,台风沿江西、湖南直插中原。入侵中原的台风碰上南下的冷空气,再加上桐柏山和伏牛山形成的喇叭口的“有利地形”,一场罕见的大暴雨随之而来。

据《泌阳县志》记载,此次暴雨之前,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老鼠搬家、鸡不进窝、狗不进食;雨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几步之外、不见人影,使人有天塌地倾之感。

1975年8月8日,凌晨0:40,震惊世界的溃坝拉开了序幕。据记载,溃决时最大出库瞬间流量为7.81万立方米每秒,在6小时内向下游倾泻7.01亿立方米洪水。溃坝洪水进入河道后,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在大坝至京广铁路直线距离45公里之间形成一股水头高达5- 9米、流宽12-15公里的水流。

最终,此次大洪水造成驻马店地区400万人受灾。根据驻马店地委官方数据,“各种财产损失达34.7968亿元。”

天灾人祸如此之频繁,驻马店的经济基础可想而知。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 制图:搜狐城市

很长时期以来,河南的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都处于河南经济吊车尾的位置,又因4地地处河南东南部,所以被人戏称为“豫东南塌陷区”。2018年,驻马店人均GDP为33773元,在河南倒数第三。

当然,贫穷和灾难并不能为部分驻马店人行为不端的翻案理由。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有得选,大部分人不会在一开始就成为坏人。而且大多数时候,驻马店人才是贫穷的最大受害者。

苦难的历史和被污名化的现实,驻马店到底承受了什么?

2003年起,驻马店上蔡县为艾滋病人办理了就诊卡,病人持卡治疗全免费。有媒体记者在2015年再次探访文楼村时看到“村里出现了不少二层的楼房,盖得时尚别致,有的还建了宽大的飘窗。一些楼房前,停着轿车。和别的村庄并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近些年驻马店经济增速加快。以2018年为例,2018年驻马店GDP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居全省第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数据表明,河南和驻马店本地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中的坏人比例,即犯罪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

灰暗的历史终究会过去,相信驻马店的运气也不会一直坏下去。希望不久的将来,驻马店不再成为地域黑的受害者。

文/搜狐城市 陈亚辉

资料来源:

[1]河南省统计年鉴 驻马店市情网 驻马店政府网站

[2]灾害与救助:1975年河南大水灾后的乡村社会|胡晓君

[3]京汉铁路与近代驻马店城市发展研究(1906-1949)|张子君

[4]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王铮等

[5]未来什么能代表驻马店?皇家驿站——特色驿站文化:助推驻马店策马飞腾|中国法治新闻网

[6]骇人的"血浆经济"——走访河南"艾滋病村"|三联生活周刊

[7]重访“艾滋病第一村”:“年轻人还要活得更好” |新京报

[8]起底河南诈骗村:村民扮军人行骗 每家存千把万|新京报

[9]警方悬挂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横幅引发争议|南方都市报

[10]驻马店改名勿冲动:改名湮没文化,可能还得付出大代价|光明日报

[11]河南驻马店居民诉央视网地域歧视 要求道歉赔偿|新京报即时新闻

[12]驻马店为什么这么招黑?|大象公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