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

每个降临到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中一个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则属于疾病王国。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疾病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在身体上的病症,更是一种道德评判和政治态度

长久以来,某些疾病被贴上标签,被污名化,使得这类被污名化的患者群体遭受来自社会的偏见、侮辱,甚至生命威胁。

最近最值得警惕的例子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将正在世界范围流行的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这自然引起国人的愤慨和强烈反对。

早在2015年5月,世卫组织就公布了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鼓励研究人员、卫生官员与媒体使用中性的、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等命名疾病。世卫组织认为新的命名规范可以减少对公众心理上的伤害。

很明显,出于一种政治目的,有些国家政客不顾世卫组织的提醒,故意将这次的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如此险恶的用心,不仅仅是抹黑一个国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海外华人成为极端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目标,使他们不断遭到当地人的侮辱、歧视,甚至人身攻击。

这种附着在某些疾病上的偏见和歧视,作为一种隐喻,成为疾病之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社会重压,更是成为一种道德评判和政治态度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疾病被污名化的重要原因。

疾病象征意义的社会重压,比疾病本身更痛苦致命

美国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剖析了某些疾病如何对患者带来无形的重压和道德评判上的羞辱。

桑塔格曾罹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不仅得忍受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更承受了加诸疾病之上的象征意义的重压。在她看来,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更致命,因为它以道德评判的方式使患者蒙羞。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苏珊·桑塔格

由于对疾病意义的隐喻化阐释,导致了人们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态度,往往使患者感觉被歧视和侮辱,以及被区别对待。

“癌症被认为是这么一种疾病,容易患上此病的人是那些心理受挫的人,不能发泄自己的人,以及遭受压抑的人——特别是那些压抑自己的肝火或者性欲的人。”

桑塔格说,如此这般的命名行为让人感受到贬抑或身败名裂。“只要某种特别的疾病被当作邪恶的、不可克服的坏事而不仅仅被当作疾病来看待,那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所患之病,就会感到在道德上低人一等。”

由于这种隐喻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妨碍患者尽早寻求治疗,或妨碍患者做更大的努力以求获得有效治疗,因此,“我相信,隐喻和神话能致人于死地。”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艾滋病成为一种新流行病时,桑塔格从中发现了那些古老隐喻的幽灵重现,她写下文化批评论文《艾滋病及其隐喻》,认为将错误完全归咎于患者的想法太过无知和草率,“而无知,以支配一切人际关系词汇的那种无情逻辑来看,意味着犯罪。”艾滋病这种能带来如此之多的犯罪感和耻辱感的疾病,必须要揭露、批评、细究和穷尽,才能从隐喻中剥离出来。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事实的确如此,对于艾滋病的多重隐喻,使其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这比艾滋病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更为严重。

而今年爆发的冠状病毒肺炎,使得疾病污名化达到高潮。人们感到焦灼和愤怒,当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这种疾病而死去时,击溃人类自信的是脆弱和无能为力,而转嫁这种愤怒的方式是对疾病污名化和种族歧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疾病的隐喻给患者带来如此之多的犯罪感和耻辱感,使他们似乎深陷于有关自身疾病的种种幻象中而不能自拔。桑塔格认为:“要摆脱这些隐喻,光靠回避不行。它们必须被揭示、批评、细究和穷尽。”

疾病的污名化真的能致人于死地

最近由于鲍某人的性侵案,台湾作家林奕含又不断被网友提及。

生于1991年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家境良好,有着极其聪明的头脑和天使般的容貌,她品学兼优、聪明上进,却在13岁那年遭遇补习班国文老师“巧言令色”的诱奸。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林奕含

这个从小熟读中国古典文学,能背诵张爱玲全集,对文学一直怀抱信仰的女孩,一度陷入文学语言魅惑的深渊之中,在精神的无边黑暗中,她寻找出口的办法是,“我要爱上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当语言表象和道德内核之间出现巨大断裂时,创伤始终无法治愈,林奕含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她的高中是在家、学校和精神诊疗室度过的。由于抑郁症的反复发作,她最终没能读完大学,这成为她内心莫大的遗憾。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林奕含的生命暗无天日,她几乎全靠阅读和书写来维系自己脆弱的生命。《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林奕含所留下的唯一完整的小说,以她自身经历为素材,揭开过往伤痛的过程,就的不断直视内心那团最浓稠的黑暗,这耗尽了她本就脆弱的生命。

小说出版后被读者追捧。但谁也没料到,2017年4月,在小说出版仅仅两个月后,林奕含被发现自缢于台北家中,那时她结婚还不到一年。尽管婚姻是她所期待的那种,但终究未能挽救她的生命。

林奕含放手而去,悄无声息。

她在生前接受访谈时曾坦诚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我的整部小说,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艺术所谓真善美的质疑。”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林奕含生前最后的访谈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林奕含生前最后的访谈

艺术的真善美是什么?林奕含没有答案。或许这一切只是黑暗中的幻象而已,文学无法泅渡她到光明的彼岸。

林奕含去世后,人们追寻她曾经走过的痕迹,找到2016年4月,林奕含在自己的订婚宴上长达20多分钟的致词。她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讲述自己多年来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

“如果今天婚礼我可以成为一个‘新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想要成为可以实质上帮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

在访谈中,林奕含坦言自己曾经努力过,但仍然“无法拯救日日夜夜生活在精神病的暴乱中的我自己……我被精神病剥削了一切。”


疾病都有哪些隐喻?为什么我们反对某些疾病被污名化

林奕含

林奕含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可能是,包括自己的父母、朋友、老师,很多很多人始终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

从林奕含生前留下的文字看,她不断痛悔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因为她至死都没有看到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或许这是她的疾病始终得不到治愈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