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影響中美協議 學界商界存分歧

疫情如何影響中美協議 學界商界存分歧

研究人士認為,農產品採購金額或可實現,能源採購更困難,留學、旅遊等對華服務業出口則不再現實,政商界人士則認為,任何有助於中美雙方重建互信的領域都抓住

疫情如何影響中美協議 學界商界存分歧

艾倫曾在美國商務部擔任負責亞洲和中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據他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中國財政部、商務部保持溝通,這些部門的官員仍在努力讓第一階段協議達成的承諾有可能落實。

中美同受新冠疫情衝擊,對疫情爆發前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帶來何種影響?4月9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舉辦的一場電話會上,多位來自美國智庫及商會機構的人士,看法略顯不同。

疫情如何影響中美協議 學界商界存分歧

在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看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本就存在缺陷,儘管包含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一些重要的結構性議題,但美國提出的採購條款不盡合理。

他認為,新冠疫情爆發後,農產品採購部分或許有可能實現,進展要取決於中國緩慢復甦過程中的需求情況以及美國的供應能力。能源採購更加困難,疫情讓中國2020年的能源需求大幅下降。最難實現的是美國對華服務業出口,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留學生赴美和中國人赴美旅遊,現在前者顯著先降,而後者幾乎完全停止。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也認為,採購條款“產生的傷害遠比好處多,絕非推動國際貿易的正確方式”,整體協議在疫情前或許還有一定意義,但也遠不足以解決中美間存在的問題。

杜大偉表示,協議要求2020年美國對華出口較2019年增長40%,2021年再增長40%。“宏觀變量很少能以這樣的數字增長,更別說今年中國增速很可能大幅下滑”。“美國政府當然可以說疫情是個黑天鵝事件,但這確實會讓中美合作的環境變得愈發艱難。”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會長艾倫(Craig Allen)則表達了不同的態度。他承認,採購目標金額尤其是服務業部分,在疫情全球爆發後很難實現。但是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開放,以及農產品採購方面,協議條款依然有可能逐步落地。

艾倫曾在美國商務部擔任負責亞洲和中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據他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中國財政部、商務部保持溝通,這些部門的官員仍在努力讓第一階段協議達成的承諾有可能落實。這些努力會幫助雙邊關係,一定程度上也會幫助中國國內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

世貿組織(WTO)4月8日的預測顯示,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可能同比下滑13%-32%,這一降幅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嚴重。艾倫稱,近期一些國家控制醫用品乃至食品的出口,進一步衝擊了人們對全球合作和國際貿易的信心。

“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有助於中美雙方重建互信的領域,中美都應儘可能抓住。”他說,如果貿易領域能夠幫到這點,無疑有價值。若政府做不到這一點,兩國商界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呂祥表示,近期與一位大型美國企業高管交流,他表示,他的企業希望留在中國,而不是轉移回美國。

但在甘思德看來,疫情後的全球環境恐怕是會加速脫鉤,而非利於合作。企業會尋求供應鏈分散化,對美國企業來說並不一定是重新回到美國,而是從中國分散到東南亞、加拿大、墨西哥等地。

過去,中美間貿易以相對低端的玩具、衣飾為主,今天佔比越來越高的則是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品、汽車、醫用品,乃至數據和信息系統等,“這些領域的貿易需要雙方較高的信任度,而這恰恰是目前兩國缺乏的。”甘思德說。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認為,全球供應鏈的未來高度不確定,取決於企業怎麼看成本收益對比。製造不信任的因素在中美兩邊近來都聽到一些,對此作為學者總是保持警惕,但是這確實會影響兩國許多人的想法。

文章選自財新網,2020年4月11日

⊙ CCG研究報告 | 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抗全球疫情

⊙ 美前國務卿克里:中美應合作以實現更好願景

⊙ 中美關係中的迷思與現實:CCG在第56屆慕安會舉辦中美邊會

⊙全球化智庫(CCG)報告/期刊在線閱讀

⊙CCG訪美“民間外交”開展二十餘場活動:關鍵時點發出智庫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