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古代汉族男子行冠礼之后,女子行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所有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称其表德之字。所以后人称为表字。

由于《三国演义》的盛行,没学过历史的人都能随便叫出几个三国时期人物的表字,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等等。事实上,三国时期也有很多人物的表字是一样的,甚至存在两个“孔明”,确实令人惊讶!

孔明

毫无疑问,提到孔明,我们都知道是指诸葛亮,诸葛孔明太出名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称为后世文臣的典范,并且留下了诸如“孔明灯”、“孔明锁”等名字。但事实上,三国时期还存在另一位“孔明”,胡昭,字孔明,颍川人,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隐士。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当初,袁绍和曹操都争相征召胡昭,均被胡昭拒绝。他隐居在山林之间,教受孩子读书,其中就有著名的司马懿。胡孔明与司马懿亦师亦友,想来这也是“孔明”和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集了吧。胡昭到了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才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胡昭,字孔明


子元

提起“子元”,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曹魏时期的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最出名的事迹应该就是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后来又平定诸葛恪,毌丘俭、文钦之乱。

另一位“子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濮阳兴,复姓濮阳,名兴,字子元,陈留人。濮阳兴在吴景帝孙休时期任丞相。孙休去世后,他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后被万彧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夷三族。

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濮阳兴,字子元


奉先

三国时期吕布,吕奉先的大名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三国第一猛将,既有“三姓家奴”的恶名,又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此人反复无常,先后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董卓”,后又投靠王允,堪称弑父专业户,最终被曹操所杀。

另一位“奉先”是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裴俊,字奉先,河东闻喜县人。裴俊在蜀中很有名气,为人谦逊清雅,被蜀中士人所推崇敬重。蜀汉后主延熙年间,官至光禄勋,卒于任上。

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吕布,字奉先


子干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卢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将领。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卢植有两个学生是三国中的风云人物,一个是“白马将军”公孙瓒,另一个便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早年因宽容而名声鹊起,而后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爱戴。后封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时家无余财,为后世所称赞。

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卢植,字子干


公休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与蜀汉诸葛亮、东吴诸葛瑾并称“龙、虎、狗”。诸葛诞官至曹魏征东将军,是曹魏忠实的拥护者,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起兵反叛,最终失败,被夷三族。当时,诸葛诞有一个儿子逃到了吴国,并在西晋灭吴之后重新回到了家乡,终身不仕。他的孙子诸葛恢,是东晋重臣,官至侍中、金紫光禄大夫。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学者,孟子的十八世孙。孟康年少为散骑侍郎,正始中出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入为中书令,给事中,转中书监,封广陵亭侯。精通地理、天文、小学,有《汉书音义》若干卷,《老子注》二卷。

盘点三国时期字号相同的人物,原来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

诸葛诞,字公休


子仁

毌丘宗,字子仁,曹魏大将毌丘俭之子,毌丘俭起兵反抗司马氏失败后,毌丘宗流亡到吴国,吴国灭亡后归晋。晋时任零陵太守。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占星术数。

其他

其他如:安国 (李丰、关兴),公衡 (黄权、满伟),子通 (孙綝、蒋济、顾悌),子初 (刘巴、司马望),文则 (于禁、吴范),公达 (荀攸、孙该、孙邻),子扬 (刘晔、孙奋),子远 (许攸、嵇昭、吴懿、孙峻),正礼(刘繇、丁仪),德信 (马忠、沐并)等。

如有遗漏,欢迎各位继续补充。

参考资料:《三国志》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原则上禁止转载,如需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文中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