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前言:本文最精彩的是文末的视频,尤其是最后15秒,堪称千古绝唱,整个三仓河找不出第二个这种声音,先带大家看看新时代三仓河春节的序曲,由

“大三仓不夜城”

隆重推出

注释:

非地理标志性建筑,于过年期间自然形成,自带繁华,自领风骚,自发辉煌,自有气场。

缔造者:

全体三仓河儿女,代表人物是——小乖们、小伙儿们、拿宝儿们、"大枪毙子儿"们、丫头们、婆娘们、老“凉”们、嗲嗲奶奶婆嗲嗲婆奶奶们等。

功能:

恰区、搭寡、搭帕、洗澡、吃酒、吃茶、吃饭、买搞子(杲昃)、打脸(美容化妆)、唱歌、打麻将、炸金花等,兼有寻找失散多联的好友的奇迹功能,比如就有那么巧都在同一个饭店吃饭。

“啊?二拿宝儿,个是你啊,你嘎(家)来了啊,好下年不曾望见你啊!恭喜你新年大发啊。”

“恭喜你个大枪毙子儿啊,还搭个样子。哎,真滴是好下年不曾

随后,握手,倒酒,一口干,一气呵成让一切尽在酒里。

无法全程参与者:

*被配偶家庭等因素困在他乡的人,比如我。

*辛勤为儿为女三仓乡亲们。新时代的农耕早已结束了“麦一种,手一供”,过年期间他们还要做活计———边走亲戚扒拉几口饭后马上就去整枝、掀大棚、盖大棚、把鸡食、把羊草、喂猪子等。


都说现在过年没意思,以前是怎么过年的呢?我是80后,计划生育第一批独生子女。我妈是个非常信仰传统文化的农村“太后娘娘”,各种民俗包括过年的忌讳严格遵守并下懿旨强迫全家人执行。


下面回忆一下小时候我家的过年“忙年事”的点点滴滴。

腊月二十:掸尘除尘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我家年的感觉从掸尘开始。我爸通常会把鸡毛掸子或者扫帚绑到一根竹子上,先掸脊梁上的然后是墙旮旯,上上下下,把家里的灰掸掉;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意味着将前一年的晦气扫除干净。


腊月二十一:蒸馒头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我们的方言叫“huo馒头”。那时候衡量一个人家这一年经济状况好坏,就是看看谁家晒在大门口的“饼嘎儿”(馒头干)多,来来往往还要看看白不白,越白说明这家的麦子今年品相好。

蒸馒头流程:

  1. 借笼。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并非家家都有笼。通常要向有笼的人家借,借完以后还的时候还要送人家一些馒头和包子。
  2. 预约男劳动力。确定借笼的时间后,预约家里的姑父舅舅表哥一起来Cin gào(醒面),这是个力气活,通常要几个大男人用拳头使劲的在大缸里捶打很久,这样发酵出来的面蒸出来的馒头才不会“癌”(太硬)或者“苗"(太软)。蒸馒头。听我爸爸说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家里是点一炷香,香燃尽后,一锅馒头就出笼。我记得一笼馒头是40分钟。我爸爸烧火,我妈妈和其他妇女们帮忙捏包子或者做馒头,放到闲置的笼上。
  3. 晾馒头。出笼的馒头放到“爬子”(一种细芦柴竹制,可卷起)上。隔断时间两面翻翻,待冷却统一归拢到箩筐里。
  4. 归还笼并分享喜悦。给左邻右舍至亲送些刚出的馒头和包子,听着大家的赞美。


腊月二十二:蒸年糕

放眼大江南北,我觉得只有我们那一代的年糕是最美,最粘,最好吃的。方方正正的,上面一个个中国的繁体字,中间点上红点,粘住福气运气财气。

蒸年糕流程

  1. 借糕箱:和蒸笼一样,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糕箱,事先要和人家确定好可以使用的时间。
  2. 浸泡糯米一天一夜后碾成米粉。
  3. 准备一个大扁子,一个筛子,一把尺。
  4. 下图为年糕制作过程,省略文字描述。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三仓年糕制作过程


腊月二十三:敬“灶格老爷”(灶王爷) 又称“送灶”


这一天会吃“灶糖”,一种很黏牙的麦芽糖,初入口时极好吃,吃着吃着就不想吃了。我家里人会在灶台上贴上关于灶王爷的画符之类的画,晚上煮红豆米饭,供在灶台上,直到除夕夜撤下。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腊月二十四:办年货送年礼


我家只要给奶奶和婆奶奶送过年的礼物就行了,无需给其他长辈送。通常有大髈肉,两条大鱼,茶食(糖果、麻糕、云片糕、陈皮酒等八样或者十样),给老人家买的时候自己家里也备好相应的茶点。年代久远记不清楚详细的了,婆奶奶和奶奶的年礼肯定是一样的,但是奶奶会多现金。我家传承了农村的风俗,只赡养奶奶。不要和我讲法律哈,那个年代都是这样的。


腊月二十五:炸糙米蚕豆米花


这个工作通常是由我来完成的。我带着邻居家的小姑娘,提着蛇皮袋,到三仓大桥下面西侧,那边有一排炸米花的。我和小妹妹睡了懒觉,吃完午饭出来,桥下的蛇皮袋都排成了长龙,直到太阳落山爆的这些糙米蚕豆米花才好。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腊月二十六:洗澡 剪头(理发)


没想到吧,洗澡文化也是过年的一部分。那个年代的冬天,人们是很少洗澡的,所以过年之前都要大洗一次。三仓80年代以前只有一个工农兵浴室且只供男人洗澡,而三仓油厂轧花厂的浴室要熟人带进去才能洗。在三仓河南那个凤凰浴室出现之前,大多数人家必须挑一个晴朗稍微温暖的中午,烧一锅水,支撑好浴帐,摆好长桶,一个个的进去洗。洗好澡以后,妈妈开始洗全家人的衣服。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我从来没有在过年前剪过头,因为我小时候是扎辫子的。我妈会去烫个头,我爸会去剃个平头刮个脸掏个耳朵。各大理发店就是新闻传播源,在等待理发的时间里,大家畅所欲言的大搭寡,分享各种奇闻八卦。


腊月二十七:去裁缝家取新衣服


每年刚进入腊月的时候,我妈妈都会去街上扯一块布,带我到裁缝家量一下尺寸,隔个二十天左右去取,因为全是手工,加上过年的人多裁剪后要花上几天的时间完成。去的最多的一个裁缝家,那个人家的“男强”(老公)和我爸爸一起上班,后来这个裁缝还成了我大表妹的师傅。我妈妈绝顶聪明,连续几年都给让裁缝我做风衣,她说就算我个子长了,风衣还能照样穿不会嫌短。


腊月二十八:腌肉、炸肉圆


按照现在的看法,时间上腌肉是不是太晚了,应该早点腌过年就可以吃上咸肉了。实际上,我家里以前是不会特意买肉回来腌的,买不起。我爸爸那个时候厂里福利待遇比较好,过年都发很多肉,为了避免肉坏掉,家里会把吃不完的肉腌起来。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肉圆是我们苏北人过年特色的美食,妈妈早晨就在开始家里剁肉,那会还不流行去街上绞肉,所以算上剁肉的时间,炸肉圆都要搞上大半天。我爸爸烧火,我妈妈在灶台上炸,我在旁边偷吃。


腊月二十九:买年画和对联,补足家里缺的物资。


那个年代,腊月三十到年初五,除了赶路的,或者街上有“唱戏的”,三仓街上基本上看不到人,商店都是关门的,所以要赶年前倒数第二天再来采买东西,买足整个初五之前要吃的和用的。


腊月三十:除夕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据我妈的“老法头”,家里的贴对联年画“喜印”,必须要等到祭祖完毕后才可以实行。有一年我家中午祭祖后,按照我妈的要求所有粮墩子粮缸猪圈羊圈都要贴,由于工作量太大我爸贴到太阳下山还没结束。后来,我家的祭祖仪式都在除夕的一早上进行,因为我妈妈说“对子不‘作’在太阳下山后贴,一定要在落太阳之前贴完”。

*祭祖准备事项:方桌放在堂屋的中央,方桌子的缝隙不可南北,只能东西,三条长凳,最南边那边留空磕头。

*供品:团粉(山芋粉开水烫后成透明状切小方块),卜页,豆腐,一大碗米饭,米饭四周上插上7双筷子。解释下我家为什么是7双筷子,那时候我奶奶健在,7双筷子代表——祖父*1,祖父的父母*2祖父的祖父母*4(这位祖先有三个太太),所以饭碗上面是7双筷子。顺便提下,平常家里人不允许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插在米饭上,认为对长辈不敬。

*方桌上除了供品,还放两个烛台,一个香台。

*点上蜡烛和香后,我爸爸边点黄表纸边念念有词,“今天过年啊,摆摆(爸爸)嗲嗲奶奶老嗲老太家来啊....”点燃后,我们全家依次磕头,跪拜祖先。曾经祭祖时有祖宗牌位,在特殊年代被摧毁了。


家里祭祖完毕后,还去坟上再去烧一遍黄表纸,叫“送手据包”。


接下来我爸爸开始贴年画对联,我给他做帮手,妈妈则一个人在厨房准备晚上的食材。

我家的年夜饭和酒水主要有:冷盘(酱生姜、卜页、烫大蒜、花生米)、肉皮、芋头(意味着来年遇好人)、羊肉、牛肉、鸡肉、肉圆、红烧肉、鱼、蛏、鲨鱼、茨菇黄芽菜炒卜页(三仓镇的国菜)、青菜豆腐汤、洋河大曲、陈皮酒.....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吃完年夜饭,我爸妈还有任务,单独把白米饭盛出来,再添把火把锅里的锅巴烧一烧,然后整个铲出来,放到筛子上,天气好的时候晒一晒,晒干了一直留到立夏,说立夏吃了不“蛀夏“。洗完锅碗后,开始炒花生,做花生糖、糙米糖。

条桌上摆上供品:鱼、年糕、苹果、肉。

这些都忙完了,洗漱完毕,放完鞭炮,一家人才开始躺在床上看用那个17寸的黑白电视机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妈妈规矩很大,平时不允许我剪脚指甲,她说“不作”,只有年三十才可以剪。而且要等爸爸放完鞭炮以后才可以洗漱,洗漱的水不许倒掉,包括大年初一早晨洗漱的水甚至“马马儿”里的嘘嘘,要留到年初一吃了午饭以后才可以倒。除夕晚上吃的瓜子花生壳年初一早晨不可以扫掉,要到吃完饭之前才可以扫。年初二之前都不可以吃瓜子不然不发财,只能吃花生。一整个腊月和正月不能说“没得命啊”“好玩死了”等带“死”的句子。小时候过年都诚惶诚恐,怕得罪祖先又怕坏了各种规矩。

大年初一

我爸最骄傲的是我家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队里最早放爆竹的。有时候年初一正好轮到我爸爸值班,他到点了都会溜回家放鞭炮,放完鞭炮再去厂里值班。早晨起床一家人相互说吉利的话,左邻右舍见面了相互说着恭喜的话。我老公泰州那边年初一早晨全家出动挨家挨户拜年,我印象中我们小时候没有全村拜年的习惯,妈妈一直告诫我初一只有吃了“下顿饭”(午饭)才能去人家家里走动,而且只能去奶奶家拜年或者叔伯本家,不可以去邻居家找小伙伴玩。


年初一的早饭:馒头,包子,年糕,蜜枣汤。我推测,我们地处中国南北交汇之处,兼顾南北习俗,有北方的吃馒头和包子,至于蜜枣过去应该是吃汤圆的,一大早做汤圆太麻烦所以后来改成用又甜又糯的蜜枣代替,红色的团团圆圆。

大年初二

这一天是我妈最高兴的一天,因为她可以回娘家在娘家美滋滋当她的大姑奶奶,什么事情都不要干,她只要把我抱在腿上,坐在我舅房间里看电视吃花生,到了饭点上桌吃饭,做做样子端个菜递筷子什么的。

我外婆4个子女,那时候我姨还没结婚,我和小舅舅家的表妹很小,大舅舅家的两个孩子也不大,这么多人正好挤了一方桌。现在啊,我们都长大了,有了下一代,每次过年去舅舅家拜年,都要两个圆桌才坐的开。

大年初三、初四:看舞龙灯、踩高跷。

踩高跷是从轧花厂一直到现在三仓东红绿灯路口,路的两边人山人海。

舞龙灯,有时候在轧花厂的篮球场上,有时候在三仓河南的政府大院里面。那时候,三仓政府的礼堂上还是旧的建筑上面写着“三仓人民公社大会堂”,有的旧房子上写的“三仓乡政府”,政府牌子上挂的是“三仓镇政府”。


大年初五:财神日子


三仓河一个普通人家以前的过年


我一直不知道是先撤除夕晚上摆的供品,还是先放的鞭炮,等我起床的时候条桌上的供品已经撤掉了,之前摆的纸财神也化掉了。我爸爸依然是我们队里最早的一个开始放鞭炮。整个队里初五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和除夕夜年初一的鞭炮声一样多,预示着来年的财气多多。


正月十三:“上灯”


这一天家门口场地上会打上白色的圆形的符号,圆形的直径和普通的篮球直径差不多。我不太明白这个上灯的意义,特意百度查了些资料,这个习俗起源于我们临近的南通。


正月十五:吃汤圆、点火把、放爆竹


我最爱吃荠菜汤圆,一次可以吃上几个,但是我们都叫“团子”,不叫元宵也不叫汤圆,十五吃团子。我老公泰州那边正月十五包荞麦汤圆,他们叫“吃饼团”。


其实人们不知道,不只是少数民族有火把节,汉族也有火把节的,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队里的很多人都点上火把,绕着田埂跑,以祈求今年风调雨顺没有蛇虫猛兽,五谷丰登。


正月十八:落灯

扫去门前的白色符号,年结束。


二月二:撑船带嫁女儿回娘家


这个时候已经结束过年了,写出来只是普及下本地习俗,让大家对女孩子好点。旧时二月开始农耕,妇女忙碌后没有机会走亲戚,娘家人会请回家大吃一顿。为什么要撑船呢,我推测这个风俗可能是从水乡一代传过来的。有意思的是,我们这里不通水路只有陆路,到了我家就变成了用撑伞替代撑船。


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了很多,我家的过年规矩也少了些,年味越来越淡。每个人都说过年没意思啊,没有年味啊。是的,天天吃好的穿靓的,没有了对过年的期待,如何能感受到过年的欢乐呢?


自创《三仓河之歌》送给大家,最后15秒是唱的最好听的,绝不会让你失望。愿我们越来越快乐,没有年味的故乡也不要遗憾,毕竟我们要向前看,只盼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三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