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唐代的地位如何?如果把杜甫从唐代拿掉,唐诗会不会垮掉?

筱让


唐诗三百首,可谓是群星灿烂,而杜甫贵为“诗圣”,圣者,至尊也,是唐诗峰巅,拿掉了杜甫,唐诗也许不会垮,但是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地位,将会一落千丈。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关注最底层老百姓的疾苦,抗议权贵对老百姓的欺压,始终为老百姓鼓与呼,可以说,没有杜甫,就没有老百姓的声音。在恢宏盛唐,百业兴盛,歌舞升平之中,还有一个能够用手中墨笔,替老百姓仗义执言的大诗人,是中国文学之幸事,是文学的力量在时代的呈现。

唐诗,缺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了杜甫!


梁明春


首先说明一点,李白跟杜甫两人虽然在后世齐名,一个被称作“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在当时的唐朝来说,两人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名气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把李白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那么杜甫就相当于黑夜里的一颗灰朦的星星,不仅如此他还屡遭白眼。他的诗被追捧以及地位为李白平齐根本就是之后的事情。

直到宋朝时期,他高超的技艺手法才被人们发现,另外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怀很受当时思想的欢迎,他的诗歌才被一步步推崇,达到古典诗歌的顶峰。

另外,他非常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在韵律诗方面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就说他那一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律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的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其实杜甫的境遇跟梵高是一样的,生前穷困潦倒并不出名,而直到后世他们的作品才被一步步发掘进而地位达到生前没有的高度,说其幸运呢?生前并没有享受到一些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尊崇,说其不幸呢?而其后的作品又很少人难以超越甚至被尊为经典。

人生短短几个秋,可惜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英年早逝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成了绝篇,不然以他们的才情,又可以诞生怎样的经典呢?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玉海棠诗


这些诗人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位唐代诗人,我想可能就属李白与杜甫了,李白不用说了,他意气风发仙气飘飘,而他“诗仙”的名号也不是浪得虚名,他的潇洒与不羁我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而相对于李白来说,杜甫则给人以温良醇厚之感,也是,李白的一生其实没有起过大的波澜,就是站错队那一次受的牵连较大而已,他的一生没有像杜甫那样为了生计和一家老小而奔波过。

而杜甫只为了妻小温饱就只有屈辱的奔波了,有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道夜晚睡在何处,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了解到人间底层的疾苦,所以他创造了一种悲悯式的伟大,那就是他为苍生为大地为民苦大众,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庄,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静静的看,细细的听,长长的叹息,默默的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的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与情怀,这种情怀最后成为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中国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的词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因此杜甫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造者。

杜甫以后的文人墨客们,当他们在遇到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那种悲悯与同情,一半以上的心理是来自于杜甫,所以说,杜甫在唐代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不可缺少的,他表现的是一种大义的善,是一种对苦难蒙生的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