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百科(寂寞)

危險百科(寂寞)

亞歷山大·馬爾吉埃【德】

我們雖然不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去請教歌德,但在這裡卻必須這樣做:“誰要是沉湎於寂寞,啊,他很快就會孤單;一個人活著,一個人愛著,最後陷入痛苦的深淵。”這句語錄來自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它非常清晰地道出了寂寞和孤單之間的區別:寂寞者“沉湎”於自我編織的命運,結果就是最終變成了孤家寡人。按照這位樞密顧問的創作思路,寂寞是一種感覺狀態,而孤單卻是一個客觀現實。幾乎與此相同,只不過不那麼具有詩意,200年後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T.卡丘波(John T. Capioppo)是這樣說的:“寂寞來自內心,只要我們的大腦可以自主選擇,我們就會感到寂寞。”這就意味著,與孤單不同,對寂寞的程度並不存在可衡量的標準。研究者只能根據講述,確定一個人是否感到寂寞。說準確些,即在期待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感覺差異。如果情況是這樣,那就可能出現各種健康問題。簡而言之:寂寞會使人生病。只是現在還不清楚其原因是什麼。奧地利醫學社會學家、《寂寞的風險要素》一書的作者安塞爾姆·埃德(Anselm Ed-er)認為,雖然還沒有找到像病毒和傳染那樣的因果機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主觀感覺的寂寞,有可能增強其他要素的某些致病效應。

很多研究成果確實表明,寂寞對肌體具有負面影響。一份2010年由芝加哥科學家發表的長期調查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與社交較好的人群相比,寂寞人群的血壓明顯偏高,而且不分性別、年齡和一般健康狀況。這個結論,實際和其他一些 相關調查的實際結果是一致的: 感覺寂寞的心梗患者,更容易發生二次中風;心梗患者如果缺乏感情支撐,其死亡率高三倍;寂寞的人會早亡,而且患心臟病的幾率高出一倍。“寂寞的心”這個概念,在這裡恰好獲得了一個可怕的含義。寂寞感很有可能產生緊張心理,就像與人交談會減輕緊張心理一樣。緊張心理不僅會使血壓增高,而且還會影響免疫力,所以癌症患者通過夥伴和朋友的社會支援能夠延長存活時間,絕不是偶然的。

還有什麼嗎?當然。對5000名丹麥白領的調查表明,較少社會支撐的男性,患慢性脊椎和頸脊疼痛的風險高150%。另一個較明顯的結論是,寂寞人群尤其容易患抑鬱症——這裡的因果關係完全可以是相互的:我們只需要想一想里爾克的《布里格隨筆》中的主人公佈裡格就夠了,他隱姓埋名以巴黎人莫洛赫身份出現之前,也就是在與寂寞糾結之前,就已經患上了抑鬱症。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因此而過早提出了尚無答案的問題,例如是否越來越多的城市化發展,或者是否我們城市人際關係的淡漠,助長了寂寞感的增加。斯文.希倫坎普(Sven Hllnkamp)在《時代》週報上指出:“是寂寞者自己在大都市尋找他們的寂寞影像,而不是城市讓他們寂寞”。至少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居民平均佔有的網絡聯繫要好於村莊。我們指的是真正的網絡聯繫,而不是因特網上的虛擬“友誼”,因為因特網決不是克服寂寞的手段。

連電腦這個所謂的萬能工具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至少在網絡相識還處於不負任何責任的遊戲階段的時候,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解決寂寞問題呢?我們知道,即使在一個集體中, 也仍然會有寂寞感,每一個曾經在休假期間被人邀請與其他遊友一起玩一個快樂的遊戲,或者出於好奇參與一個搖滾舞會的人,都能證明這一點。一個寂寞者千方百計去尋找外界接觸之前,最好還是先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狀況,並“與寂寞和解”,社會學家安塞爾姆·埃德如是說。寂寞並不一定是缺陷,儘管輿論界都持相反的觀點。這種感覺狀態,也有積極的一面,例如可以內省,這是很多夫妻、身為家庭戶主的父親們和承受緊張壓力的母親們只能夢想的事情。寧可在寂寞中得到滿足,也不要陷入集體的煩躁——有了這種健康的心態,其他病症就不會出現了。

但是,孤單卻會遇到很多難處,不論是否有寂寞感。在兩人世界中,社會性制約要大些,特別可以使某些男性生活得更健康(如少喝酒)。戲劇家弗朗茨·克薩維爾·克勒茨(FranzXaverKroetz)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興奮地談到他的婚姻對他的肝臟產生了多麼積極的影響。安塞爾姆·埃德也曾說,和另外一個人生活在一起, 即使雙方無話可說,也會帶來好處:只要意識到另一個人的存在就足夠了,想到生病時會有人去叫救護車,在心理上就可起到穩定的作用,從而減少緊張壓力。人們是否只是出於這個理由結成生活同盟,當然還是見仁見智。但婚姻畢竟是很多危險的避難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