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人物誌


慈懷君說

一本《三國演義》,與其說是三足鼎立的故事,不如說是劉備逆襲的傳說。


他從一介草民到漢昭烈帝,他的百折不撓、仁愛之心,都讓後世敬仰、佩服。


然而,當人們談及他的兒子劉禪時,卻往往對其嗤之以鼻。


人們瞧不起劉禪,是因為他坐享了42年天子,卻對蜀漢毫無建樹;因為他的舉國投降,斷送了劉備一生的心血;因為他的懦弱無志,使得一眾英傑之死變得意義全無。


一句“樂不思蜀”,成了百世千年的笑柄;一句“扶不起的阿斗”,為他的人生蓋棺定論。


然而,在那個充滿著詭計與狡詐的鬥爭形勢下。劉禪卻依靠自己的“無用”、“軟弱”,護得蜀中百姓免受兵禍屠戮,而他自己也安穩度過了餘生。


才識雖有限,大智從未絕。


其實,世人皆錯估了他的能力,也輕看了他的決心。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年少時無用,不困過往,不累當下

公元207年,對於劉備來說,可謂是命運轉折的一年。

他不但三顧茅廬,請出了助他成就偉業的諸葛孔明。而且他的嫡子劉禪,也在這一年出生。

那時的劉備只顧著東征西討,建立基業。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禪的出生,對於劉備來說,遠沒有得一猛將,收一謀士來得重要。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欲收荊州。而在新野的劉備,便成了曹操必須拔出的一根尖刺。


而當時的劉備,兵不過幾千人,將不過關張趙,留給他的也唯有逃跑一途。

劉備協民渡江,逃亡江夏,卻被曹兵在長坂坡圍困。

亂軍之中,百姓慌亂,四處奔逃。而劉備軍也不例外,不但眾將失散,連家眷也不知蹤跡。

而這時,趙雲一騎當先,不但救出了甘夫人,還在曹軍之中七進七出,保得劉禪平安。

面對被救回的兒子,劉備並無欣喜,反而舉起將其摔在地上,並大罵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趙雲聽後,感動涕零,但對於劉禪而言,又是何其無辜。

在劉備眼裡,這個尚未出襁褓的孩子一文不值,唯一的用處便是助他收買人心而已。

而劉禪,便在這戰火紛飛與城府深沉中,成長起來。

他自是知道,年少的自己於父親無用,於是,他開始學著將心事藏在心底。

面對梟雄般的父親,他自守中庸之道;面對眾多文武百官,他秉持謙遜有禮。

他的少年時代看似平淡無奇,文無絢爛之姿,武無英勇之勢,可卻贏得了所有人的好評。

劉備開始關注這個孩子,不但請了五位老師,教他治國安邦之法,還親自帶他前往射山,讓其學習御射之能。

而諸葛亮更是不吝誇獎,說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也許,沒有父愛的童年是悲苦的,可劉禪身為蜀國的繼承人,他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謀劃。

糾結身份,糾結能力,只會讓自己陷入鬱結之中。

與其痛苦不堪,不如學著看淡過往,看輕將來,不計較現在,不怨恨如今。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想要贏的屬於自己的王者之位,唯有堅韌,方可到達。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成年時無用,不貪權勢,不忌賢臣

呂蒙的白衣渡江,斷送了蜀漢稱霸天下的夢想;陸遜的一把烈火,燒燬了劉備三分天下的豪情。

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病篤,彌留之際,將劉禪託孤於諸葛亮,並告訴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而後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至此一生,從無二心。

在之後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劉禪“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而諸葛亮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從不敢愧對劉備的囑託,亦不願破壞與劉禪的這場君臣情義。

對於劉禪來說,他的無用,自是對叔父諸葛亮的認可。

自諸葛亮上臺,內平叛亂,外鎮南蠻;於民修生養息,於魏六出祁山。

劉禪自認不會比諸葛亮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何不無為而治,以示信任。

清代袁枚曾寫道:“孔明之賢,即後主之賢也。”

佞臣之亂,皆因昏君的縱容;賢相之治,皆有明君的存在。

劉禪雖不是明君,但他的大度與格局,也不失為一代仁義之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但在他去世時,已為劉禪鋪好了未來的路。

劉禪依照諸葛亮的吩咐,先任蔣琬為大司馬,行國事政務,又任費禕為大將軍,掌軍事部署。後費禕去世,又任姜維為大將軍,主管北伐之事。

劉禪執掌蜀漢這些年,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

他除了李邈貶低諸葛亮,而將其下獄外。幾乎從未發過一次脾氣,迫害過一次賢良忠臣。

在當時的三國時期,曹魏司馬氏篡權,孫吳諸葛恪霍亂,只有蜀漢,君臣和諧,朝堂安穩。


劉禪不會害怕臣子協兵自立,臣下亦不用擔心自己功高蓋主。

雖然諸葛亮的去世,讓蜀漢失去了擎天柱石。但劉禪仍在賢臣勇將的輔佐下,守得蜀漢天下30年之久。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執著。在不同位置上,自有不同的處事風格。

為人行事,有時候看似無用,實則他的背後卻是有著深層次的意義。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不是以己為先,掌控權勢;而是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劉禪,實在不是無用之人。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於家國無用,忍得屈辱,守得太平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五路伐蜀。

劉禪急派張翼等人與姜維匯合,率眾將堅守劍閣,讓鍾會十餘萬大軍不得前進。

然而,鄧艾卻兵行險著,偷渡陰平,直奔成都。

諸葛瞻一眾在綿竹奮力抵抗,卻仍不敵鄧艾,落得兵敗身死。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人說如今背城一戰,尚有勝算;有人說,成都城堅糧多,定能守得援軍來救。

可這一切,在劉禪看來,不過是飲鴆止渴而已。

蜀漢以一州之力,抗衡曹魏40餘年,早已油盡燈枯。劉禪明白,這個國家的結局早已註定。

現在有姜維、張翼可統兵阻敵,可畢竟他們都老了。如今蜀漢人才凋零,在未來之時,又有誰來撐起蜀漢天下。

況且蜀漢百姓不易,自己又怎忍心讓他們與自己一同陪葬。

於是他下達了最後一道聖旨,其中提到:“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意思就是,我可以讓蜀漢將士放下兵器停止抵抗,也可以將官府國庫完好封存任由曹魏處置。只求保全城中所有百姓,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

隨後,劉禪輿櫬面縛,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的投降,在世人看來,實屬無智之舉。

他身為蜀漢君主,卻沒有最後一搏的志氣;身為劉氏子孫,未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身為國家領袖,不能以身作則,與國家共存亡。

他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無信無義之徒。

可對於這些虛名,劉禪更看重民眾的性命。自己如今能做的,便是以一己之命,換得蜀中百姓安康。

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

劉禪對於蜀漢將領,乃至朝廷社稷來說,都是叛徒;但對於整個蜀中百姓來說,他卻是一個英雄。

歷史只相信他懦弱,也不相信他有保全一國百姓的無畏;只認同他無能,也不願認同他心中的善良與無奈。

但只要換得蜀中平安,那這份罵名,劉禪便是背了,認了,有又何妨。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是無用的

於自己無用,看得通透,活得灑脫

劉禪投降後,與文武百官一同前往洛陽。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一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並以蜀樂奏之,要看劉禪表現如何。

當年蜀漢舊臣們,皆淚溼衣裳,但劉禪卻怡然自得飲酒作樂。

司馬昭便問他:“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當真“樂不思蜀”,當真對故國無情嗎?

劉禪只是知道,這不過是司馬昭的試探而已。若司馬昭想殺自己,如此之語,雖不能打消他的殺意,但也能降低他的戒備之心。

若不想殺自己,那這句玩笑話,便能博得了他的好感,又有何不可。

莊子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劉禪正是憑著自己的無用,才得以明哲保身,安度晚年。

他在洛陽的最後8年裡,不知是否真的會想念蜀國,但蜀地百姓,對他的供奉卻長達千年之久。

劉禪這一生,從來都是通透的。只是他一直都活在劉備與諸葛亮的光環之下,讓世人覺得他是如此平庸。

其實,他沉住氣的背後,是對臣下的信任;

他抬起頭的背後,是對內心的堅持;

他彎下腰的背後,是對命運的和解。

皇圖霸業,終隨流水;恩怨榮辱,俱在塵埃。

人活著,從不是為他人評說,為後世議論。做自己願意做的事,無悔無懼,無怨無恨,便足夠了。

或許,劉禪是世人眼中的“昏庸之主”,但他一生不爭不搶,不驕不躁,活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模樣。

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動容,不讓人羨慕。


*注:配圖來自攝圖網


*作者:琳小柒,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