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当时四方来贺、万国来朝,在诸多朝贡的国家当中有一个显得格外另类,这便是来自极北之地的“流鬼国”。
根据唐代史册对流鬼国的记载:“其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起码可获知两点信息,第一该国位于夜叉国以南,第二这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而夜叉之所以被称为“夜叉”,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代以渔猎为生,平时喜欢把海象的牙齿作为饰物挂在唇下,远远望去便如长着獠牙的“夜叉”一般。
综合唐史的点滴记载,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夜叉国”就是今天俄罗斯远东的楚科奇半岛。那么“北至夜叉”,同时“三面环海”的半岛是哪里呢?显然就是深入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岛,同时也是唐人眼中的“流鬼国”。其实不论夜叉国,还是流鬼国,称其为“国”都有些言过其实,这些仍旧处在原始社会的渔猎部落终日与皑皑白雪为伍,甚至连最起码的国家组织架构都没有。由于纬度过高,这里的人无法从事大规模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因此向海洋索取食物成了唯一的选择。
图-堪察加半岛在太平洋火山带上
公元7至8世纪大唐达到鼎盛阶段,其影响力甚至越过外兴安岭而辐射至西伯利亚,此时感受到唐朝威仪的流鬼国开始仿效周边部落向大唐遣使进贡。从历史上看,尽管唐王朝与流鬼国一南一北建立了“朝贡”形式的外交联系,但由于距离遥远,两者间的关系十分脆弱。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王朝进入全面战略收缩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北方要么遭到藩镇割据,要么被更北方的人占据,流鬼与中国的联系就此中断。
从“文明窗口”的角度来说,与大唐短暂的交往是流鬼国迈向文明社会为数不多的一次机会,而这条路堵死之后,下一次迎接流鬼国的就是来自沙皇俄国的文明冲击。金帐汗国的统治在东欧崩溃以后,莫斯科公国及时填补了前者留下的权力真空,并且在伊凡雷帝在位时期加冕成为“沙皇俄国”。面对金帐汗国之后各自为政的蒙古势力,沙俄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扫清了通往西伯利亚的一切障碍。而当携带火器的俄国探险队来到远东之时,流鬼国的悲惨命运也由此开始。
图-航拍堪察加机场
公元1652年,俄国人堪察基发现了流鬼人栖息的堪察加半岛,从称谓上也可以看出“堪察加半岛”正是得名于探险家堪察基。在俄国发现流鬼国的同时,针对堪察加半岛的征服和侵略也随之开始,由于武器装备存在代差,流鬼人即使在面对人数远少于自己的俄国探险队时也往往损兵折将。不过侵略者的人数毕竟不占优势,加上堪察加半岛距离俄国核心区域距离遥远,火器和物资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因此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一直陷入僵局。
图-堪察加半岛风景
18世纪30年代以后,流鬼人基本接受了俄国的统治,但从人口比例上看依然是当地土著占据绝大多数。按照俄国对新征服土地的一贯做法,仅仅将其纳入版图只能算是一个开端,以俄罗斯族裔充实当地人口才是最终结局。征服堪察加半岛以后,俄国将包括该半岛在内的环鄂霍次克海地区划为“鄂霍次克县”,归属西伯利亚总督区管辖。在此期间,大量流民和囚犯被流放至此,当地的人口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改变。
图-航拍堪察加码头
1861年俄国开启农奴制改革,得到解放的农奴们为了生存而大量涌向远东,此举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堪察加半岛的俄罗斯族裔比例攀升,以至于今天行走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今堪察加边疆区首府)的大街上,我们会误认为这就是位于东欧的一座俄罗斯城市。从“流鬼国”到“堪察加”,文明的此消彼长,就这样体现在“大唐”与“俄国”的国运交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