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物以類聚,人群分。”

這個觀念一直影響著人們的交往。但是,如果把這套社交觀念放在職場上是非常危險的。

人們之所以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樣的觀念,是因為人們趨向於舒適而造成了。

我們交友有兩個原則,一是自戀原則,二是相似原則。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什麼是自戀原則呢?

人性是自戀的,我們都喜歡和一些喜歡自己的人或者經常讚美自己的人在一起,這樣一來,心情非常美麗,同時感到有存在感。

但是,很多時候,這是美麗的謊言,這一美麗往往掩蓋了底下的真實。

當人們喜歡讚美的時候,讚美便是一種廉價品或者人生必備禮儀,如果以此原則來交朋友,那麼你將交不到真心的朋友,特別是在職場上。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什麼是相似原則呢?

人們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特別是這幾年,朋友圈都在鼓吹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或者跟自己愛好興趣相進的人在一起。

於是,大家都在往有趣方面轉變,同時,愛好變廣泛以應對不同愛好類型的朋友。

這一招,如果放在職場的人際交際上,會成為大問題。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名銷售,假如有一個客戶,如果跟他合作,你的收益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可是,他無趣,他的愛好和你不一樣,甚至和你聊不來,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你得跟他交朋友,那麼,這樣的客戶你要不要交往?

這答案是肯定的。

在微信朋友圈中,做微商的人朋友圈裡幾乎都是微商,如此一來,客戶從哪裡來?

如果你喜歡讀書,你交的都是喜歡的讀書的朋友,那麼實踐的經驗從何得知?

所以,以自戀原則和相似原則交朋友,在職場上是行不通的。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餛飩商學院這幾年一直很火,在這所學院裡,有這麼一個投資人,他之前是一個大明星,他叫任泉,在《少年包青天》裡飾演公孫策讓公眾熟悉,他中年之後轉身做投資人,而他投資的都是一些高科技類公司,而且做得相當成功。

如果按照以上兩個原則去交朋友,他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呢?無非就是自己的粉絲、還有娛樂圈的朋友。那麼如此一來,他的投資範圍就極其有限,投資取得的成功就會很低。

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

他喜歡組織飯局,他經常有事沒事就組織飯局,無論人數多少,他都會組織。

他從飯局中瞭解各行各業的最新諮詢,什麼行業前景好,什麼技術以後有發展,他心理都清楚,這樣一來,這些資訊在他投資上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試問,他在結交這些人際關係的時候,會在乎對方有趣嗎?會在乎對方是不是和自己同類嗎?

不會!

凡事見人三分好,這是曾國藩晚年的感悟,並且,他把感悟寫在了自己的家訓上。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很多人看到這裡,心理或許會犯嘀咕,這不就是帶著功利性去交朋友嗎?

很多人交朋友的時候,非常忌諱功利性,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單單純純地交友才是正確的,功利性地交友,是誤入歧途。

但是《能力的陷阱》這本書的作者就認為,人的交際或多或少都帶有功利性。他有你需要的信息,你又他需要的信息,大家互相交換,這非常公平。

小孩交往才沒有功利性呢。交友是否需要功利性,這簡直是不需要去討論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結交各種朋友,去感受他們帶來的價值。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有一年的目標就是認識不同的朋友。

那麼,在職場中結交不同的朋友,有什麼好處呢?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1、可以從中感知各種發展趨勢並尋找機會。

有不少人進入商學院就在也沒有畢業,他們一直在商業院裡呆下去,因為這樣一來就能從中結交到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可以通過這些人物得知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

這種做法,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此一來無論是做投資,還是經營自己的公司,都非常有作用。

2、與各領域的人建立關係,創造跟多的可能性。

前兩年,跨界創業,跨界打擊,是非常流行的詞。為什麼這些人可以跨界創業成功呢?

比如摩拜自行車的創始人胡瑋煒,她前身一名財經記者,她此前沒有任何創業經驗,但是她第一次創業做共享單車就成功了。這跟她結交的投資人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她在做記者期間,結交了各行各業的老闆和投資人,當她想做摩拜自行車時候,這些人就幫忙她,比如給錢,給資源。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3、可以跨領域合作,創造更多的價值。

一個導演跨領域跟美食人士合作,有了《舌尖上的中國》。這些都是跨領域合作成功的例子。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有時候打垮你的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行業外的人。所以,要多跨領域合作,這樣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

4、可以避免群體思維,避免進入到你們公司的統一思維過程中。

這一個很好理解,比如你天天跟喜歡打牌的人在一起,那麼你們的思維方式都一樣,如此一來,你如何去對抗瞬息萬變的時代?

所謂隔行如隔山,有時候隔的就是行業思維。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5、幫助你提出突破性的想法。

一個人的影響力大小,跟他是否能提出突破性的想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善於製造影響力的人,都善於提出各種獨到的想法。

既然經營好人際關係在職場中這麼重要,那麼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去處理呢?

首先,因為很多人認為經營人際關係網絡不是一份具有實質性的工作。很多職場人員覺得,經營人際關係又不做KPI考核,況且老闆又沒看到,這些對眼前的處境改變不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樂意。

對此,領英公司的創始人裡德·霍夫曼說了一句話,他說:“拓展人際關係這件事,就像牙線一樣。沒什麼意思,但是對你有效。”

對的,拓展人際關係,雖然看起來沒什麼意思,但是,很多時候,他是很有效的。

跳出你的舒適區,從結交新人脈開始

其次,很多人認為拓展人際關係,是需要長期的經營。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很多樂隊的組成、公司的建立,他們團隊成員之間往往都是一拍即合。

最後,很多人認為,人際關係需要自然而然,需要隨緣。這樣的佛系社交,在職場中,屬於怠工範圍。

談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告訴大家:當你在職場中感覺到沒什麼進步時候,不妨多出去結交一下人脈,尋找新突破。

這裡是@即刻讀書,一起共讀1000本職場類好書籍,提升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