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有多少人買理財第一眼是衝著所謂的“預期收益率”去的?

銀行理財有所謂的“業績比較基準”,通常是直接給出具體收益率,這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

你有見過基金產品給出業績比較基準的具體數字麼?

沒有吧。第一,這違反規定,基金業協會不允許;第二,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無法量化”。

上一次我們說了以後保本型銀行理財會越來越少,今天我們來說說,為什麼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而債券基金的比較基準是“沒用”的。

一、預期年化收益率怎麼理解?

這是某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依然是預期年化收益率型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比方說上面的182天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率4.45%,實際上如果投資者購買這款產品,182天后,在一般情況下能得到的收益率是2.225%(=4.45%×182÷365)。

首先,這裡的收益率是“預期”的。預期,相當於給你一個基準。

在前幾年銀行理財“資金池”運作並且幾乎是完全剛兌的背景下,老百姓被培養出了看預期收益的這種習慣。覺得有所謂預期收益率的產品,最後這個收益率幾乎都是能給到的,但也不會多給,類似存個“定期”。有些產品或許會有超額業績分成,有些產品即使做出了超額業績,可能也不會分給投資者。

其次,這裡的收益率是“年化”的。這裡是“年化收益率”,如果產品期限不足一年,需要用產品期限/365天折算。另一種是“預期收益率”或者直接叫“業績比較基準”,可以理解為持有期的收益率。


二、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是怎麼來的?

我們在說為什麼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之前,首先要知道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是怎麼來的。

是通過測算出來的。具體怎麼測算出來的呢?

可以理解成,這是投資經理在使用了所謂固定收益的久期策略、槓桿策略、票息策略、騎乘策略等一系列策略,計算好債券資產、同業資產和非標資產配比之後,能得到的在市場中性環境下的收益率了。為了使文章通俗已讀,具體算法我在此不進行贅述了。

可以說投資經理已經根據自己能預測到的情況,做出了詳盡分析,進行了細緻的考慮和推演。

我們需要注意,銀行理財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是模擬運作後的收益率。

通常,銀行理財募集期較短,假設在沒有“大行情”的情況下,市場狀況不會有太多變化。銀行通過對目前市場狀況下,買入收益率、久期、槓桿率等指標進行加權估計後的收益率,貼近目前的市場狀況。

你可以理解成,銀行在給你一個“錨”,你拿到所謂的預期收益率,心裡差不多就滿足了。並且這個“錨”,是個具體的數啊!實實在在,所謂的看得到。


三、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

為什麼說銀行理財目前的預期收益率虛高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1、這是“努力後”的收益率

目前,處於流動性寬鬆,債券收益率已經處在低位的環境。以票息收入和資本利得收入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在資產配置方面壓力較大。我們可以理解成,能買到的資產價格都比較高了,上漲幅度有限。因為不同於股票,債券是一種價格“上有頂”的資產,不太可能價格無限制上漲。

前面提到,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估測方式是在考慮了諸多策略,排除市場極端情況後得出的大致收益率。

也就是說,投資經理會為我們去努力實現這個收益率目標。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在給投資人心理預期,同時也是在給自己一個比較基準。


2、同僚壓力

2020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完整運作的元年。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目前,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首要任務是管理規模增長

對於老百姓來說,固收類理財產品,特別是預期收益型的,粗略一看差別不大,當然是同等類型銀行下哪個收益高買哪個,客戶粘性不會太強。

對於老百姓來說,無非就是到馬路對面再開一張銀行卡罷了。對於銀行來說,是損失了管理規模。目前銀行理財對新增管理規模的“渴求”是較為迫切的,沒有規模,何來收入。

因此,銀行之間只好維持接近的報價,一般來說不會主動降低(太多)收益率。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想要做到這麼高的收益率是相當困難的,只是大家都不願意做第一個降價的“人”,在強撐罷了。

於是,很多銀行理財髮長期限定開,比如1年定開、2年定開甚至更長,不僅能報出更高的預期收益,還能將規模鎖定更長時間,但這其實只是在延長審判時間。

四、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1、債基業績基準是什麼?

債券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一般是什麼?通過篩選純債類基金,我在債券基金中,統計出債券基金的業績基準共有330種之多,例如以下幾種。

①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

②中證綜合債券指數收益率

③中債綜合指數(總財富)收益率*90%+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稅後)*10%

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稅後)+1.2%

⑤三年定期存款利率(稅後)+1.5%

⑥固定業績基準3.0%

普通個人投資者看到這個,問題就來了,①、②、③都是啥?④和⑤比較熟悉,⑥最簡單粗暴。

簡單來說,①、②、③使用的是某種債券指數作為業績基準,類似股票也有相應的指數一樣。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也無法預測指數漲跌。

④和⑤我們就比較熟悉了,能夠量化,定期存款利率就是銀行的掛牌價,是央行規定的,至少不會頻繁變動。我們在關注以這種業績基準的基金時,心裡可要算算好。

⑥最清晰了,固定不變值,與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類似。但是,在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債券基金,都無法保證能做到業績基準的收益率。而在不少個人投資者心中,業績基準就是標杆。沒做到,就是“虧”。

然而,使用中債指數 / 中證指數收益率作為業績基準,或者業績基準一部分的債券基金,佔到了總數的87.24%。

這意味著接近9成的純債基金的業績基準是無法在發行時量化的,個人投資者可能也不理解這個業績基準是什麼意思。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另一個問題是,正因為接近90%的債券基金是以某債券指數或者包含某債券指數作為業績基準發,因此在發行時無法對其進行估測

。對比股票型基金想想就明白了,是一個道理,沒有股票型基金能給出所謂的業績基準。

2、基金是做相對收益的

這就決定了基金是做相對收益的。

基準定的好,跑贏不算難,“散戶”也不懂。

扎心嗎?

做相對收益,意味著基金經理很大一部分精力或許會放在跑贏其他基金經理業績上面,爭取漲比別人漲的多,跌比別人跌的少。這樣的話容易受到個人投資者更多關注,例如我們看到基金在宣傳時就特別喜歡說排名在1/XX名,並且這個排名選擇起來也很有講究。這個問題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

如何避免落入基金宣傳的那些坑?——教你如何機智地避免踩坑》。

也有一部分基金在宣傳時,會宣傳自己跑贏了業績基準。那麼首先要看這隻基金的業績基準是什麼,並且基金的業績基準和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可不一樣。

假如說是以某債券指數作為業績基準的,我們前面提到,發行時是無法預測的。

以中債-綜合指數為例,它隸屬於中債總指數族,該指數成分券包含除資產支持證券、美元債券、可轉債以外剩餘的所有公開發行且上市流通的債券,是一個反映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價格走勢情況的寬基指數,是中債指數應用最廣泛指數之一。以中債估值為參考(價格偏離度參數為0.1%),優先選取合理的最優雙邊報價中間價,若無則取合理的銀行間市場加權平均結算價或交易所市場收盤價,再無則直接採用中債估值價格。

中債-綜合指數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綜合指數,類似股票的上證指數。在101.63萬億的債券市場中,利率債+同業存單+地方政府債總量為98.5萬億,佔絕大多數。而同評級、同久期下,信用債的收益率更高,信用債佔比僅3%。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沒用”

對於債券組合來說,可以通過資質下沉、加槓桿等方式增厚收益。除了純利率債基金外,多數債券基金還是會投資信用債的,因此跑贏基準是很有希望的。

篩選已經成立滿一年的純債基金,共有1040只。其中,651只跑贏對應業績基準,佔比達到62.6%。

3、管基金要比管理財難

開放式基金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是保證流動性。

預期收益型理財,一般來說是有預設期限的,比如182天,但開放式基金面臨每日的申購贖回。遇到大額贖回需要變賣資產倒騰流動性,遇到大額申購又可能沒辦法及時匹配相應資產。

因此,從管理難度上來說,是要大於預期收益型銀行理財的。基金經理會犧牲一部分收益,以滿足流動性的需求。

另一方面,監管對於開放式債基的比例要求,要比銀行理財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和《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對債券基金有複雜繁多的比例要求,因此也犧牲了一部分收益較高的資產,為的還是保證債券基金的流動性。

其他諸如基金公司風格,基金經理個人因素等原因也會影響到債券基金收益率。


總結一下,銀行理財預期收益“虛高”,因為這是“努力後”的收益率,已經施加了人的因素。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在給投資人心理預期,同時也是在給自己一個比較基準,往往會被理解成是一個絕對值。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型產品數量會下降,預期收益率也會下降,這不僅和市場環境有關,也與資管新規的淨值化改造要求有關。

債券基金比較基準是“沒用”的。首先,由於多數純債基金以某債券指數作為收益率,因此它無法被預測。換句話說,這個收益率就沒辦法報出來。其次,基金是做相對收益的。同類排名要比做收益更重要,當然排名和收益是同向關係。最後,管基金要比管理財難,因此基金經理會犧牲一部分收益,以滿足流動性的需求也可能導致債券基金跑不贏銀行理財,甚至跑不贏業績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