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青島東平路37號,島城老裡院之一,名曰“文興裡”,由五個院組成,分佈在衚衕兩側,西面三個,東面兩個,也就是進入衚衕,左三個右兩個,這五個院共有80處住房,記錄著幾代人的興衰。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大院南面(中間是衚衕口)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左邊壬院南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右邊戊院南面

五個院都是建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兩層建築,採用的是青島獨具特色的裡院建築形式。紅漆的木樓梯扶手、黑漆的方鋼欄杆,都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尤其是二樓屋簷下鑲板上的彩繪,曾是那麼的精美,但在1968年大修時,全被塗上紅漆,藝術的美感也隨之消失了。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正門

東平路37號的這條衚衕約六十米長,是個死衚衕,說是南北向,其實是西南-東北向。現在已看不出年代有多麼久遠,原本狹窄的衚衕有兩條直通衚衕盡頭的石條路,也在50年代隨著道路的擴建而消失了。據瞭解,2007年也進行過規模並不算大的大修,以做臨時過渡房使用,現在到處破爛不堪,缺損的門窗、鏽蝕的護欄、凌亂的電線、私搭的房篷等等,都顯現出衚衕已經衰老。昔日的容顏已被歲月吞噬的不忍直視。前些年,衚衕的盡頭牆上還有向陽院的痕跡,不知何時也沒有了蹤跡。現在整個衚衕都堆滿了修車鋪的雜物。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由南向北進衚衕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由北向南出衚衕

東平路37號壬(一院)

東平路37號壬院,是進衚衕左邊第一個院,住戶通常叫“一院”。由平度沙梁村人、民族資本家綦官晟(字得臣)先生出資,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綦官晟開辦的“同豐益號”,曾經操控著青島生油、生米及棉紗等,在青島曾名噪一時。1968年進行的修繕,將一些彰顯建築美學的東西化為烏有。2007年舊城改造,大修後做為臨時過渡房使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壬院南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壬院北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正門局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東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西北角

東平路37號辛(二院)

東平路37號辛院,是進衚衕左邊第二個院,住戶通常叫“二院”。由平度商人官復三出資,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因辛院夾在壬、庚中間,所以裡院相對四邊、四角都算規整。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正門局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正門內側局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院內南面樓梯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西南角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二層東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二層局部

東平路37號庚(三院)

東平路37號庚院,是進衚衕左邊第三個院,住戶通常叫“三院”。是由原同豐益商號的二掌櫃掖縣人林煥廷和三掌櫃即墨人王慎齋出資聯建的,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庚院樓頂是混凝土澆築(當時屬較為先進的建築工藝)的平頂涼臺,由此放眼西望,後海一覽無遺,包括隔海相望的黃島、薛家島,有時也清晰可見。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院門局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南、北兩側塔樓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院內局部

東平路37號己(四院)

東平路37號己院,是進衚衕右邊第二個院,住戶通常叫“四院”。同樣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但由誰出資建造已經無法確定。現在的門牌是37號丙,不知是什麼時候使用的牌號。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門洞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北邊樓南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二層東北角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二層西北角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屋簷局部

東平路37號戊(五院)

東平路37號戊院,是進衚衕右邊第一個院,住戶通常叫“五院”。同樣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但由誰出資建造已經無法確定。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正門門洞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樓頂局部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樓梯俯視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南面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東面全貌

【圖文編輯源自山東近代建築影像庫,攝影:鄒東】

島城著名畫家、雕塑家徐立忠先生是東平路37號衚衕的老居民,在37號壬院裡生活居住了52年。下面是徐老師的一篇文章,也是作為對東平路37號的一種紀念吧。。。

《東平路37號衚衕》

東平路37號衚衕說它是條古老的衚衕有些過分,可你只要看看這條狹窄衚衕兩側斑駁的牆皮和那條直通衚衕盡頭的石條,(這石條原來有兩條。它是在50年代就倏然消失了的,那種笨重的有兩個鐵箍箍著的木質車輪的人力大車使用的車軌。這種路軌可以使載重的人力大車的車輪不會陷入土中,拉起來輕快些。50年代後,隨著青島市區道路的擴築,這些石條鋪成的車軌漸漸地消失了。隨著當年那些拉大車的“苦力”的衰老離世,這些石條車軌也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50年代出生的孩子現在也都人到中年了,他們看到這車轍深深的石條,也不會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了)還有隨著人口增加,居住空間日蹙而自建的各種各樣的小屋,蜘蛛網似的縱橫交錯的電線,高高堆放的舊物和編織袋裝的生活用煤,衚衕頭越來越多的下棋和打撲克的老人……你就會知道,這衚衕雖然稱不上“古老”,卻也有年歲了,它已經老態龍鍾了。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這條衚衕,東二西三,五個大院,建造這些大院的房東,早已不在人世了。最早住進這大院的人,現在也都八、九十歲了。我在這衚衕口第一個大院——東平路37號之壬出生後,一步沒離的在這裡生活了五十多年。我對這條衚衕太熟悉了,就像是相識50多年的老朋友。在這不滿百米的衚衕中,住著近百戶人家,其間雖然不乏動人心魄的悲歡離合,卻從沒改變它的寧靜和平凡。時代變化了,衚衕衰老了,因家用電器的普及而越來越多的橫七豎八的電線,就像皺紋似的交織在這衚衕日漸衰老的臉上;窗戶上,走廊裡,院子裡為增加生存空間而絞盡腦汁設計的附屬建築物,像老年斑一樣,吞噬著衚衕的容顏。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東平路37號,老西鎮抹不去的記憶

屋簷下,唱著歡快之歌的小燕子飛走了。悶熱的黃昏時,在院中飛舞的綠蜻蜓不知那裡去了。蟋蟀和秋蟲們的小夜曲,已成為老人們的回憶。皚皚白雪悄悄地落在院中,已不再有人出來堆成雪人,以博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了。青年們憧憬著未來,匆匆忙忙地追逐時代新潮,揚棄舊的就像扔掉一雙穿舊的鞋,想都不想一下:這雙鞋走過多少路。於是,老人有了輕輕地嘆息和有如冬日搖曳在樹梢上的枯葉般的回憶。

從這條衚衕中,曾走出許多運動員,其中有打破過世界三級跳遠記錄的田兆鍾。這裡還住過畫家,一位是山東青島工藝美術學校的校長,水彩畫家宋守宏,再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在這裡有自學成才的工程師。有自強不息的殘疾人。有喜歡歐洲文學且有很高欣賞品位,研讀過莎士比亞幾種譯本終身未婚的木模工。有從這衚衕走出一去不回的鄉村教師。有治病救人的醫生,也有損人利己的小偷。有無兒無女的從良老娼,還有舊社會的經紀人。有自學完成大學課程,對液壓傳動很有研究的技師,也有糊里糊塗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送去勞改的少年,還有曾向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發出皖南事變電報的報務員。

我在這裡對著真正的人體骨骼標本學習人體解剖;對著鏡子畫自畫像;在家中的牆上畫以海涅的詩:“我是劍,我是火焰”為題的大型壁畫;收集閱讀老輩人從未讀過的歐美和蘇俄文學譯本;欣賞外國的原版畫冊,試著雕刻石頭雕像;作小提琴,大提琴和簡易沙發。

在這裡我經歷了十年特別年代,燒燬了我喜愛的書和畫冊,砸毀了一切……

這窄衚衕一夜之間衰老了。

昏黃慘淡的燈光在窗戶中亮著。曾被電臺、報紙廣為宣傳的校外輔導員,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在空蕩的衚衕中,悲憤地喊著:“世界上有沒有真理?真理在哪裡?”他被一群受教唆的孩子們貼了大字報。

窗戶中的燈,一個個熄滅了。黑暗中沒有一個人睡覺,這位殘疾人悲慘淒厲的呼喊在咬齧著人們的心,心在流血,心碎了,人也衰老了。

我不無悲哀地看著這衚衕一天天衰老了,它要新生,就要先毀滅。當它新生時,這裡就不再是衚衕了。是什麼?我們是會看到的。

現在衚衕裡常有臨街自由市場的小販進進出出,他們到院裡來上廁所,並把廁所弄的一塌糊塗,院裡的住戶將共用廁所上了鎖,每家掌一把鑰匙。但這也攔不住自由市場的攤販們,他們把鎖砸爛扔到便池裡糞坑裡。廁所堵了,糞尿橫流,誰也沒法使用了,等院裡的住戶受不了,請人透通廁所下水道後,臨街自由市場上的攤販依舊像過去一樣使用。自由市場使這老胡同又一次受到衝擊。

衚衕頭的牆上,至今還殘留著向陽院的痕跡。在這下面常有大紅紙上環繞著龍風圖案的“喜喜”字。它標誌著這古老的老胡同中,又有一對青年成家了。這老胡同的大院中某一個老式居家,又要儘可能的“現代化”一下了。這使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哲學論斷:“量變必然導致質變。”啊,局部空間“現代化”數量的增加,必將導致老胡同的質變,它的質變將是另一種新的模式,決不會是新衚衕和新的石條車軌通向衚衕盡頭。

徐立忠 1996年5月6日寫,1998年2月17日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