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本期導讀: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練習養成以下七個習慣,“批判性思維“將潛移默化地融入你的行動之中,內化為你的職場優勢。

  • 習慣1: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加“具體些”

  • 習慣2:不要隨波逐流

  • 習慣3: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其他事情”

  • 習慣4:衝動購物之前要思考

  •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

  • 習慣6: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

  • 習慣7: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

本文是2020年4月推送的第23篇乾貨,計3763字,閱讀時間8分鐘。

文 | 大島祥譽

譯 | 顏彩彩

來源 | 本文摘編自《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已獲後浪出版公司授權

批判性思考指的是我們檢查自己所獲信息並在這種檢查的基礎之上進行批判和決策的過程。

當我們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時,會確定問題,檢視事實,分析假設,酌情其他因素,並最終確定支持或反對一項觀點的理由。

作為職場重要技能之一,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習慣養成,逐漸提升……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1: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加“具體些”

跟家人、戀人、朋友、同事講話的時候,更容易放下心來,認為他們都可以“理解自己”。

比如熟悉的人對你說“我去趟便利店”,你就會回應“那順便幫我帶點飲料吧”。

對方如果是你熟悉的人,就會自然明白“隨便帶點飲料=你喜歡喝的飲料”。但在這種時候,可以試試說得更具體一些,不說“隨便帶點飲料”,而說“我想振作一下,所以幫我買點能量飲料吧”。

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像“隨便帶點喝的”這種“模糊”的說話方式,而是要意識到“然後要怎樣”,用這種跟“批判性思考”聯繫在一起的方法,可以鍛鍊“思考的力量”。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2:不要隨波逐流

兩位年輕人進行了如下的對話。

“你看過學長的Facebook 沒?”

“我看了,但是看不太懂。”

“對啊,不太明白他要說什麼。但是我還是點了個贊,你點了嗎?”

“咦,看不懂還要點贊啊?”

“好多人都點了,我就也跟著點了,這樣學長看了也高興。”

能湊合的話就這樣吧。總之當時一切進展順利,跟著在場的氛圍“隨大流”行動就好了。你是否也有這樣做的時候?

大家一起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說“我今天吃當日套餐”,其他也馬上就會紛紛附和說:“我也是!”其實真正想點的是其他東西,但不知不覺就跟著要了同樣的。

Facebook 的點贊也好,點菜的菜單也好,都不用想得過深……一定會有人這麼想。但是這樣養成“隨大流”的習慣後,自己選擇和行動的“根據”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單薄。

哪怕是小事,也不要簡單地隨大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想想理由,說出確實的“根據”(特別是沒有人問你的情況下),這樣才能慢慢踏上批判性思考之路。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3: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其他事情”

2013 年,《國家對男女相親進行支援?研究設立“少子化危機緩解基金”》這條新聞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國家的資金不只要為結婚、妊娠、生產、育兒等方面提供更優越的環境,而且還會為以結婚為目的的信息和機會提供支援。

這條新聞在各界都引起了爭論,包括“國家終於開始應對少子化了”“用稅金來支援結婚活動太奇怪了”等。

“國家支援男女相親”這種事情,聽起來像是電視節目裡播放的一樣,但在這裡,重要的不只是成為話題的這個新聞,而是針對這個新聞所進行的批判性思考。

思考“然後又如何?so what ?為什麼是這樣?Why so ?”的話,會發現一些“國家支援男女相親”的表象背後隱藏的問題。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原本男女相識、結婚、生產等就是比較個人化的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等問題,不應當以國家為主題進行推動。但是國家居然設立了“少子化危機緩解基金”,給國民提供面向結婚的信息和機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2013 年國家公佈的《厚生勞動省白皮書——探究年輕人群心理》中,重新強調了少子化的問題,即“不結婚也不戀愛的年輕人在增多”這一現象。

關於結婚意識方面,在“你有戀人或異性朋友嗎”這一問題中,有62.2% 的男性和51.6% 的女性回答“既沒有戀人,也沒有異性朋友”。

同時公佈的“終生未婚率”(到了50 歲還從未結過婚的人)中顯示,有20.1% 的男性和10.6% 的女性屬於此範圍。也就是說,如果“既沒有戀人,也沒有異性朋友”的年輕人持續增多,終生未婚率會繼續上升。

這裡需要進一步考慮“so what ?(然後如何呢?)”。終生未婚率增加,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呢?

日本在戰後復興的20 世紀50 年代,男女的終生未婚率都是1% 左右。結婚的男女很多,出生率也很高,人口構成比例中,少年人口所佔的比例(0~14 歲)為35.4%。

當時的這些年輕人,即“嬰兒潮”的一代,成為了之後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動力。

2012 年的人口比例中,少年人口所佔的比例(0~14 歲)僅為13.0%。這樣下去的話,今後日本的生育年齡人口(15~64 歲)的比例會顯著減少。

少子高齡化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退休金、醫療、看護等社會保障系統和經濟系統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正因如此(雖然有時效性的問題),國家才會對男女相親、結婚、生育等方面建立預算,進行支援,還上了新聞。

像這樣,對日常聽到的新聞進行批判性思考,就可以發現新聞的背景、深意或其他的角度。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4:衝動購物之前要思考

“這個太便宜了,要不要買呢?”

在偶然經過的店面,看到在其他店沒有打折的商品寫著“6 折優惠,只此一天!”,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覺得“現在得馬上買下”吧。

這其中,商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或者出於各種理由才會打折,但對自己來說,這個是否真的要“買下”呢?在衝動購買之前,應當先停下腳步,進行一下批判性思考。

原本就“真正需要”的東西,無論多少價格,都會馬上買下來吧。偶爾經過打折的店面才會想到要買的東西,今後恐怕也不會去買。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這樣想來,衝動購買的本質不是想要得到商品“本身”,而是想得到“買到便宜貨”(雖然也是花了錢的)的滿足感。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錨定效應”,說的是特定的信息和條件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影響之後的判斷和行動。

例如,同一種價值3500 日元的餅乾禮盒,分別放在A 店和B 店。A 店把禮盒放在1000 日元左右的餅乾中間,看到的顧客就會感到“很貴”。但是B 店把禮盒放在5000 日元左右的餅乾中間,客人看了就會覺得“很便宜”。

仔細想來,放在A店和B店的3500日元的餅乾,無論價格還是價值都沒有變化。但是因為“錨定效應”,在B店買到的人就會覺得“買得值”。

在日常的購物行為中,也不要被打折價格迷惑,而要考慮自己真正的目的,思考“這真的是需要買的嗎?”,從而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

接下來的這句話中,有多少“事實”呢?“最近感冒十分流行,為了預防感冒,有很多人都戴上了口罩。”正確答案是“零”。

感冒流行這件事情代表什麼呢?醫學上“感冒”這種疾病是不存在的,而只是把咳嗽、發燒、鼻塞、全身無力等症狀簡單統稱為“感冒”,其實這是很多症狀的總稱。

因此“感冒在流行”的前提是,要明確究竟什麼樣的症狀才能算作“感冒”,如果這個不確定,那就很難得出預防措施。“預防感冒”的對象實在太過廣泛,所以要把全部症狀都預防是很困難的。

“戴口罩的人增多”也是一樣,也許只是某一次在某個場所碰巧有很多人都戴口罩而已。憑藉主觀的信息,很難斷定“戴口罩的人很多”。原本“很多人”的定義就很模糊,不好說什麼時候算人多,什麼時候不算。

如果在跟人講話的時候運用批判性思維,你就會發現那些聽上去是“事實”的話,很多時候也不過是說話人的主觀意見而已。

當然,在跟熟悉的人隨便聊天的時候,哪怕把事實跟意見搞混,只要聊得很開心其實也無妨。但是主動把事實跟意見分開來聽的話,就可以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6: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

無論面對自己還是別人,無論是覺得正確還是覺得奇怪的事,提問都是最卓越的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對各種事物的“疑問”,在確認其本質的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

這就是“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根據問題,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到更好的答案。

例如針對“顧客滿意度很重要”這件事,反問“那麼顧客的滿意度究竟是什麼呢”,對於“背叛別人是不好的”,反問“你覺得什麼樣的行為算是背叛”。

對於所有發言,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出某個“問題”。這種蘇格拉底的方式,算是鍛鍊批判性思考的捷徑。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習慣7: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

這是某個上司跟部下的對話。

上司:“之前那件事,做得怎麼樣了?”

部下:“啊,那件事啊。目前還可以吧。”

上司:“那就儘快吧。”

部下:“好的。我會再跟您彙報。”

這種對話十分常見。但仔細看來,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嗎?

當事者對於“之前的事”,認為對方都明白到底是什麼事,但他們所說的未必就是同樣的事情。

而且部下對工作的進程表示“還可以”,這是說順利呢,還是說之前順利但現在遇到了問題所以暫時停滯了呢,也完全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上司說“儘快”這種時間限制,也沒說具體到什麼時候。之後部下回答說“會再跟您彙報”,也沒提到什麼時候,彙報什麼內容。

像這樣對每句話都進行批判性思考,就會明白“這完全是沒意義的”,但平時的對話,很多都像這樣,雖然邏輯不通,但居然都能溝通下去。

如果對這種模糊的話語放任不管,到了關鍵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進展不順暢”的結果。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本文摘編自《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已獲後浪出版公司授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各位親力親為的領導,你到底是搞管理的還是打雜的?”

特殊時期,降薪減員真的能救企業於水火?

培訓界的“奇葩說”,讓青年幹部“秀”出真實力

線上培訓資源開放力度再加大?政策支持再來一波……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