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天正13年(1585),羽柴秀吉正式擔任“關白”一職,同時獲得“豐臣”氏以取代“羽柴”。同年,

關東後北條氏聯合那須氏入侵下野國,攻克長沼城,下野國大部併入後北條家版圖。1588年,“天下人”豐臣秀吉要求後北條氏當主北條氏政和北條氏直父子列席聚樂第,遭到後者拒絕,後北條氏與豐臣政權產生了嚴重對立。此後,豐臣秀吉多次要求後北條氏入聚樂第均遭到拒絕。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天正18年(1590),在豐臣秀吉連續要求北條氏政父子上洛被拒絕後,最終因真田與後北條家爆發“名胡桃事件”而引起豐臣秀吉大怒,並決心攻打後北條,統一全國。而實際所發動的軍隊人數,以及遭到後北條氏一方的軍隊人數為例說明,這是豐臣秀吉在成功平定中國,四國,接著在天正15年順利壓制九州島津氏,完成西日本的一統後,將目標轉移到東國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也是豐臣時代正式來臨的開始。

在伊達家古文書中,就有遺留小田原的征討記錄,是記錄豐臣軍參戰大名所有軍隊細節的第一手資料。而遭到攻擊的後北條氏一方的資料,則有留存同時代的毛利家古書《北條家人數覺書》,內文中,從中能得知雙方的軍隊細節以及詳細布陣情況。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豐臣軍的參戰大名,首先是擔任先鋒的德川家康,他動員了駿河,遠江,三河國的30000名將領和士兵。朝東海道東部進軍。接著由蒲生氏鄉率領的4000人,織田信雄的15000人,羽柴秀次的2500人,細川忠興的2800人,織田信包3500人以及淺野長吉的3000人,在沼津總共動員了140000餘人的兵力。而秀吉本隊則在3月初朝京都出發,同時九鬼嘉隆率水軍出發,其他聲援豐臣秀吉的勢力,則以北陸地區諸大名組成“北國軍”(也稱之為“北陸支隊”),由上衫景勝,前田利家,前田利長父子為中心,隨後在信濃真田昌幸,松平康國等人陸續參戰,並帶領35000人以信濃與上野交界處為方向南下,就這樣總數超過220000人的大軍從四面八方攻打後北條氏。

另外在先鋒部隊中,也有人要負責傳達關東的戰時情報任務,那就是與豐臣秀吉保持和睦關係的德川家康,由於他讓女兒督姬嫁給了北條氏直,所以有必要積極向豐臣秀吉表達忠誠。

而北國軍主力——上衫景勝則是消滅了後北條氏派往越後,成為上衫謙信養子的上衫景虎,就此成為反後北條氏的代表(上衫景虎為北條氏康之子,在“越相同盟”中成為上衫謙信養子)。信濃軍的真田昌幸則是告知秀吉“

名胡桃事件”的當事人和受害者,所以在小田原征伐時,當然有必要以先鋒身份有所表現。除此之外,關東的反北條勢力還有常陸佐竹,下野宇都宮,結城等勢力參戰,他們負責引導各路豐臣大軍的行進路線,並適當地提供支援。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另一方面,防守的後北條氏一方則是集結了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以下1200人,北條氏房1500人,北條氏照4500人,北條氏邦5000人,松田憲秀150人,大道寺政繁1500人,遠山直景1000人,清水康英200人,武田豐信1500人,成田氏長1000人,千葉重胤3000人,原大炊介2000人,土歧為繼1500人,皆川廣照1000人,壬生義雄1500人,總人數達到34200餘人。

不過這個數字是指後北條軍正規軍數目,也就是有明確記錄的後北條軍部隊,其中也有許多是從農兵轉而以足輕身份參戰的人。加上農兵其實際兵力與豐臣軍已經部分接近,但如此程度的後北條軍難免讓人產生疑問:究竟後北條軍有多少兵力?以後北條氏足輕大將,也就是相模國田原城(神奈川秦野市)城主大藤長門守的情況來分析。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根據《北條家人數覺書》記載,大藤氏的兵力為50人,然而在推定為天正後期所記載的大藤古文書中,在年月日不詳的書籍上記錄著“75名騎馬武士,徒步武士36人,中間小眾26人,合計252人。”雖然不清楚足輕步兵數量,但以全體人數扣掉騎馬與徒步武士人數總數的111人,以及中間小眾人數後,就剩下115人,而這115人極有可能就是足輕步兵的人數。因此大藤長門守的實際兵力就是由扣除中間小眾人數後,騎馬武士75人,徒步武士36人,以及足輕步兵115人,總計是226人組成的正規軍,而不是隻有50人那樣的虛弱兵力。當然,這50人兵力的記載,指的是數量近似的騎馬武士。

由此可知,大藤的軍隊實力,是由50人再乘以5倍後的252人組成(多出兩個人忽略不計),所以根據實際情況,要將《北條家人數覺書》合計的34200人的兵力再乘以5倍所得到的171250人,才是在小田原征伐中後北條氏實力動員的總兵力人數,如此一來,後北條軍在人數上並非完全落入下風。

在後北條氏家臣大藤長門守的記載上,還記錄了中間小眾26人,所謂的中間,小眾是指農兵的隨從非戰鬥人員,

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足輕步兵。由此可知其中1成是近似隨從的身份,他們都是從農村徵召來的男性農民,負責牽馬,搬運行李等工作。小荷馱隊專門負責運送佈陣工作,武裝兵器,以及兵糧穀物等食用品,通常是以馬為運輸勞力,相當於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輜重兵,主要以運輸補給,後勤支援為任務,而非直接投入戰鬥。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在小田原征伐中,豐臣秀吉下令要求長束正家等人,事先準備好200000俵白米。當時一匹馬可搭載的米數平均為3俵,那就必須有70000匹馬負責運送。假設後北條氏全員出動兵力為170000人,那麼其中至少1成人數就是中間小眾,預計17000人,由於小荷馱隊成員是跟隨農兵出征,所以不難想象的確需要徵召相當數目的農民。

而在文祿·慶長之役中,情況又有所不同。戰役期間,農民的“陣伕役”(小荷馱隊)以及漁夫的“水主役”(船員)的成員不能算入作戰兵力總數。朝鮮出兵期間,豐臣秀吉從所屬的部下參戰大名中,總計要徵用每10000石為250人的士兵。以肥前五島領主——五島純玄為例,他擁有30000石領地,徵用的兵力人數為700人,勞力280人以及船員200人,也就代表全員半數以上人均是來自農民,漁夫的徵召。由於文祿·慶長之役是需要渡海作戰的,所以不能拿來與日本國內一般陸地作戰和水戰做比較。因為確實有動員眾多小荷馱隊與船員的必要,不過在國內作戰時,仍要動員眾多的農民隨軍作戰。至於特殊技能者多以城郭建造改善,武器製造修理等方式隨軍,就連僧侶和修行僧也不能例外,必要情況下都要參與一線作戰。

日本戰國時代“小田原之戰”:“後北條軍”數量真是處於下風嗎?

戰爭的結果是小田原城開城,北條氏政與其弟氏照自裁,其子北條氏直被流放紀州高野山出家,就這樣,關東霸主後北條氏經歷了5代後匆匆謝幕,不過,它以“永不陷落的小田原”在日本戰國史上留下令人記憶深刻的一頁。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