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秋冬季感冒發熱的家庭護理,用藥誤區及相關答疑

時值秋季,就診各大醫院兒科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的患兒逐漸增多,發熱也是兒科門急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兒童發熱的認識和處理上還有很多誤區和問題,給大家講一下兒童發熱的相關知識。


兒童秋冬季感冒發熱的家庭護理,用藥誤區及相關答疑

兒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定義)

孩子出現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首要症狀常是發熱,出現發熱,作為家長,又如何判斷?

先要明確兒童發熱的定義:

臨床上將體溫(常以腋溫為測量)超過37.5℃以上(≥37.5℃),屬於發熱。而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一般都為急性發熱(發熱病程≤1周); 發熱根據溫度不同,臨床上分為低熱,中度發熱,高熱以及超高熱。體溫在37.5℃到38℃為低熱,38.1℃-39℃為中等程度熱,39.1℃至41℃為高熱,超過41.1℃為超高熱。

考慮發熱,如何選擇體溫計進一步的測量:

覺得孩子發燒了,家長用手觸摸孩子額頭以及皮膚“感覺熱”就認為孩子發熱了,是極不科學的方法。明確體溫,當然需要應用體溫計測量。

臨床兒科常採用體溫計包括水銀體溫計以及電子體溫計,最新的歐洲兒童發熱指南建議 ,5歲以內兒童測量體溫,推薦測量腋窩下體溫。不建議測量肛溫和口腔溫度。

選用體溫計測量:

4歲以下嬰幼兒,建議腋窩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體溫計小年齡組測量體溫不配合下易於使用中引發破碎,進而引發水銀外漏和玻璃片損傷,而電子體溫計和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差異度很小,所以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

4-5歲兒童,可以選用以下任意一種:

腋窩下使用電子體溫計

腋窩下使用水銀體溫計

紅外線耳膜溫度計

5歲以上兒童建議應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

注意:紅外線體溫計,測量額部體溫不可靠,不能代表體表實際溫度,不建議使用。

確定體溫,何種情況需要就診醫院?

兒童因呼吸道感染引發的急性發熱大多數為良性的病毒感染,屬於自限性疾病,就算不積極治療,也可慢慢好轉,對於發熱的危險程度不高,生命體徵相對平穩時可以觀察。一般發熱的病程3-5天。

但仍需要評估孩子生命體徵,出現一下情況建議需要馬上去醫院:

兒童秋冬季感冒發熱的家庭護理,用藥誤區及相關答疑

個人臨床經驗總結:

根據個人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現一下表現時,也建議就診兒科:

1、6個月以下孩子出現發熱(低熱也要去醫院)

2、體溫大於40℃持續24小時不退

3、體溫大於38℃三天以上者

4、年齡組大的孩子訴頭痛者,小孩子前囟門鼓起(囟門凸出)

5、發熱同時伴隨著頻繁嘔吐以及腹瀉,或因以上異常導致孩子不能進食或進食極少,小嬰兒前囟凹陷等。

6、發熱引起的呼吸困難,聲嘶及說話困難,金屬音樣咳嗽(急性喉炎)

7、發熱伴隨頸部強直

8、發熱伴隨抽搐(常見熱性驚厥)

9、發熱伴有頻繁刺激性咳嗽、或出現明顯喘息症狀者。

10、發熱伴隨有胸痛,腹痛者,以及其他令家屬擔心的症狀時,就直接就醫吧。

發熱的處理:是否應用退熱藥?

孩子在家中出現發熱,家長在家中的處理有兩種:可以應用退熱藥以及物理降溫治療。

先說退熱藥,主要作用是退熱出汗,但治標不治本,很多時候可暫時退熱或體溫有所下降,但因自身感染炎症原因,一段時間還會升高。

但我仍建議兒童發熱時應用退熱藥,其目的是:首先可緩解孩子因發燒引起的煩躁和不適感,讓孩子可以舒服點;

同時可緩解家長對孩子發燒的緊張感或恐懼情緒,讓家長心裡可以舒服點。

還有部分發熱的孩子體溫可以驟升40℃以上,近早應用退熱藥,可以更早降低溫度(或減少溫度上升的程度),減少高熱持續時間,即降低出現高熱甚至超高熱引發的危險及併發症的概率。(如熱性驚厥)

發熱的處理:什麼時候應用退熱藥?

什麼時候要用退燒藥?

(1)當發熱的大一些孩子表現出頭暈、頭痛、四肢痠痛等各種不舒適,或是因發熱引發煩躁、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的時候,可考慮使用退燒藥(確定孩子有發熱,有以上症狀下37.8℃至38℃即可應用,目的緩解不適感)。

(2)當家長對孩子發熱的問題感到很緊張或很恐懼的時候,而且孩子腋窩溫度≥38.3 ℃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3)當孩子體溫≥38.5℃(腋溫),家長又不能有效評估孩子有無不適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4)曾有過熱性驚厥的孩子,體溫37.8℃以上,個人建議儘早酌情應用退熱藥。

藥物降溫:退熱藥選擇

3月以上寶寶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

6月以上寶寶發熱建議選擇布洛芬(美林)

應用退熱藥注意:

3月齡內的嬰兒建議物理降溫,儘量不應用退熱藥,但因高熱不退,原則上也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但3月齡內的嬰兒任何病都要看醫生,用藥前都要先諮詢醫生,不建議家屬自行用藥。

3~6月齡內的嬰兒,也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劑量,因為中國的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說明書只有1歲及以上兒童的劑量。如果你確信自己會計算的話,可以自己計算,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的劑量為每次15 mg·kg。(按體重來計算劑量比按年齡計算更準確)。

對於持續高熱的孩子來說,可以酌情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來退熱(大孩子),有研究表明交替使用兩種退熱藥降溫效果比只用一種退熱藥好些,不同兩種藥,間隔4小時可口服一次(體溫大於38.5℃時),每種藥24小時不超過4次。

物理降溫方法:

建議採用溫水擦拭的方式(37℃左右),擦拭孩子額頭,頸下和腋窩,每次物理降溫至少10分鐘,後並用溫溼毛巾擦去皮膚表面液體,可以留取少許液體帶皮膚表面蒸發帶走熱量。

物理降溫注意事項:

首先避免酒精擦浴,一者容易揮發,帶走體表熱度少,即退熱效果欠佳,並且容易引發孩子吸入性酒精中毒。還有就是較多酒精刺激皮膚產生不良反應。同時也避免冰水擦浴,一樣刺激皮膚,還容易引發寒戰不適。

部分家屬也有應用冰袋進行體表的物理降溫,尤其針對有過熱性驚厥的孩子頭部的降溫(熱性驚厥後文詳述),在應用冰袋物理降溫時,注意主要針對頭部,包裹好毛巾等隔離物品,避免局部凍傷。

退熱貼降溫作用有限,優點是發熱時對於孩子額頭有少許舒適感,但安慰作用大,研究表明無明確退熱效果,部分患兒甚至有過敏表現,不推薦使用。如果家長因心理作用堅持要用,儘量睡眠時使用,以及勤更換,如果孩子極力抗拒,就不要強迫他使用。

熱退後,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食物

補水:兒童發熱時因較高體溫散熱多,較正常時更多丟失體內水分,且應用退熱藥下出汗失水原因。所以需要積極補水,大孩子可以直接飲溫水,小寶寶可以用專用喂藥器(可選用退熱藥美林等滴管),一滴管一滴管喂(每滴管1-2ml),又能防止嗆咳。

補充食物:發熱後寶寶消化功能弱,應給予易消化的食物,保證少餐多喂,最好選擇流質飲食。尚未添加輔食的嬰兒適當多喝奶及水,嬰幼兒及年長兒可以喝米粥及少油膩的麵湯。有條件可以購買口服補液鹽(ORS),尤其針對高熱的,以及用藥出汗較多的寶寶,可直接沖水或加入流質食物中,既可避免孩子高熱導致脫水產生,又能補充散熱或出汗丟失的電解質及糖鹽。

此外:還有很多家長問:

並且吃退熱藥體溫降下來幾小時後又重新升高,這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因為退熱藥的效果本來就只能維持數小時,使用退熱藥的目的是暫時讓孩子出汗降溫感覺舒服些,退熱藥並不能徹底消滅病菌,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因病制宜的消炎殺菌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只有等孩子徹底把病原體打敗,才會徹底退熱。

兒童秋冬季感冒發熱的家庭護理,用藥誤區及相關答疑

總結髮熱的處理流程表如上:

以下“家庭發熱處理流程圖”以供家屬們參考

注1:有過熱性驚覺患兒38℃以下即可應用退熱藥。

注2:物理降溫推薦採用溫水浴

注3:以口服美林以及泰諾林退熱藥為主要處理方法

最後重點強調幾點:

 發熱兒童,尤其嬰幼兒(5歲以內)應避免應用阿司匹林類藥物退熱,包括靜脈以及肌注藥物,如賴氨匹林,安痛定等,因其副作用大,還會對小孩子引發瑞夷綜合徵疾病。

 應用布洛芬及對乙酰氨基酚時,同時注意一些兒童感冒複方藥的應用,如臣功再欣,護彤,小快克等,其中已包含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成分,同時服用加大用藥量,易引發中毒或不良反應。

 不要一發熱就主動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退燒針或掛水來退熱,大多數急性發熱只要口服退熱藥(美林、泰諾林)就可以。

 中藥注射劑有的甚至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出現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研究表明發熱時應用此類藥物無明確退熱效果(常見喜炎平,熱毒寧等),故針對急性發熱中藥針劑使用非必須。 (最近喜炎平因發生多例寒戰、發熱等嚴重不良反應。藥監局已停止大部分地區銷售)。

 地塞米松、甲強龍等激素雖退熱效果好,但不要輕易使用,因其副作用大,也會掩蓋病情(普通病毒感染所致發熱禁用),只有在明確適應症下,在醫生指導下才可酌情應用。

發熱的疑問:燒壞腦子?

發熱會不會把腦子燒壞了?

 很常見的問題,燒壞腦子也是太多的影視劇橋段,其實臨床上又有多少是因為發熱燒壞了腦子?我多年的臨床看診,案例微乎其微。那發熱到底會不會把腦子燒壞呢?實際答案是“會的”。但是這個腦子壞掉是有條件限制的。

 一般來說當發熱達到了超高熱,是超過41℃以上的超高熱,尤其這種溫度持續時間長,可導致腦細胞蛋白質發生不可逆的高溫變性(參考平時煮雞蛋等,都是高溫使得蛋白質變性),進而發生我們說的“腦子燒壞了”。

還有一些患兒的體溫沒有達到41℃,但也燒壞了腦子,主要是他自身的疾病直接累及大腦而使腦實質本身遭受破壞,比如腦炎、腦膜炎、複雜性熱性驚厥(抽搐30分鐘以上,導致腦缺氧細胞損害)等,所以基本上“發熱”是個誘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