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秋冬季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用药误区及相关答疑

时值秋季,就诊各大医院儿科因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逐渐增多,发热也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热的认识和处理上还有很多误区和问题,给大家讲一下儿童发热的相关知识。


儿童秋冬季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用药误区及相关答疑

儿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定义)

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首要症状常是发热,出现发热,作为家长,又如何判断?

先要明确儿童发热的定义:

临床上将体温(常以腋温为测量)超过37.5℃以上(≥37.5℃),属于发热。而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都为急性发热(发热病程≤1周); 发热根据温度不同,临床上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以及超高热。体温在37.5℃到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程度热,39.1℃至41℃为高热,超过41.1℃为超高热。

考虑发热,如何选择体温计进一步的测量:

觉得孩子发烧了,家长用手触摸孩子额头以及皮肤“感觉热”就认为孩子发热了,是极不科学的方法。明确体温,当然需要应用体温计测量。

临床儿科常采用体温计包括水银体温计以及电子体温计,最新的欧洲儿童发热指南建议 ,5岁以内儿童测量体温,推荐测量腋窝下体温。不建议测量肛温和口腔温度。

选用体温计测量:

4岁以下婴幼儿,建议腋窝使用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小年龄组测量体温不配合下易于使用中引发破碎,进而引发水银外漏和玻璃片损伤,而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差异度很小,所以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

4-5岁儿童,可以选用以下任意一种:

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

腋窝下使用水银体温计

红外线耳膜温度计

5岁以上儿童建议应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

注意:红外线体温计,测量额部体温不可靠,不能代表体表实际温度,不建议使用。

确定体温,何种情况需要就诊医院?

儿童因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急性发热大多数为良性的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就算不积极治疗,也可慢慢好转,对于发热的危险程度不高,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时可以观察。一般发热的病程3-5天。

但仍需要评估孩子生命体征,出现一下情况建议需要马上去医院:

儿童秋冬季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用药误区及相关答疑

个人临床经验总结:

根据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现一下表现时,也建议就诊儿科:

1、6个月以下孩子出现发热(低热也要去医院)

2、体温大于40℃持续24小时不退

3、体温大于38℃三天以上者

4、年龄组大的孩子诉头痛者,小孩子前囟门鼓起(囟门凸出)

5、发热同时伴随着频繁呕吐以及腹泻,或因以上异常导致孩子不能进食或进食极少,小婴儿前囟凹陷等。

6、发热引起的呼吸困难,声嘶及说话困难,金属音样咳嗽(急性喉炎)

7、发热伴随颈部强直

8、发热伴随抽搐(常见热性惊厥)

9、发热伴有频繁刺激性咳嗽、或出现明显喘息症状者。

10、发热伴随有胸痛,腹痛者,以及其他令家属担心的症状时,就直接就医吧。

发热的处理:是否应用退热药?

孩子在家中出现发热,家长在家中的处理有两种:可以应用退热药以及物理降温治疗。

先说退热药,主要作用是退热出汗,但治标不治本,很多时候可暂时退热或体温有所下降,但因自身感染炎症原因,一段时间还会升高。

但我仍建议儿童发热时应用退热药,其目的是:首先可缓解孩子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让孩子可以舒服点;

同时可缓解家长对孩子发烧的紧张感或恐惧情绪,让家长心里可以舒服点。

还有部分发热的孩子体温可以骤升40℃以上,近早应用退热药,可以更早降低温度(或减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减少高热持续时间,即降低出现高热甚至超高热引发的危险及并发症的概率。(如热性惊厥)

发热的处理:什么时候应用退热药?

什么时候要用退烧药?

(1)当发热的大一些孩子表现出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因发热引发烦躁、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考虑使用退烧药(确定孩子有发热,有以上症状下37.8℃至38℃即可应用,目的缓解不适感)。

(2)当家长对孩子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孩子腋窝温度≥38.3 ℃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烧药。

(3)当孩子体温≥38.5℃(腋温),家长又不能有效评估孩子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烧药。

(4)曾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体温37.8℃以上,个人建议尽早酌情应用退热药。

药物降温:退热药选择

3月以上宝宝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6月以上宝宝发热建议选择布洛芬(美林)

应用退热药注意:

3月龄内的婴儿建议物理降温,尽量不应用退热药,但因高热不退,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3月龄内的婴儿任何病都要看医生,用药前都要先咨询医生,不建议家属自行用药。

3~6月龄内的婴儿,也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因为中国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说明书只有1岁及以上儿童的剂量。如果你确信自己会计算的话,可以自己计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每次15 mg·kg。(按体重来计算剂量比按年龄计算更准确)。

对于持续高热的孩子来说,可以酌情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来退热(大孩子),有研究表明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降温效果比只用一种退热药好些,不同两种药,间隔4小时可口服一次(体温大于38.5℃时),每种药24小时不超过4次。

物理降温方法:

建议采用温水擦拭的方式(37℃左右),擦拭孩子额头,颈下和腋窝,每次物理降温至少10分钟,后并用温湿毛巾擦去皮肤表面液体,可以留取少许液体带皮肤表面蒸发带走热量。

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首先避免酒精擦浴,一者容易挥发,带走体表热度少,即退热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孩子吸入性酒精中毒。还有就是较多酒精刺激皮肤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也避免冰水擦浴,一样刺激皮肤,还容易引发寒战不适。

部分家属也有应用冰袋进行体表的物理降温,尤其针对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头部的降温(热性惊厥后文详述),在应用冰袋物理降温时,注意主要针对头部,包裹好毛巾等隔离物品,避免局部冻伤。

退热贴降温作用有限,优点是发热时对于孩子额头有少许舒适感,但安慰作用大,研究表明无明确退热效果,部分患儿甚至有过敏表现,不推荐使用。如果家长因心理作用坚持要用,尽量睡眠时使用,以及勤更换,如果孩子极力抗拒,就不要强迫他使用。

热退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食物

补水:儿童发热时因较高体温散热多,较正常时更多丢失体内水分,且应用退热药下出汗失水原因。所以需要积极补水,大孩子可以直接饮温水,小宝宝可以用专用喂药器(可选用退热药美林等滴管),一滴管一滴管喂(每滴管1-2ml),又能防止呛咳。

补充食物:发热后宝宝消化功能弱,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少餐多喂,最好选择流质饮食。尚未添加辅食的婴儿适当多喝奶及水,婴幼儿及年长儿可以喝米粥及少油腻的面汤。有条件可以购买口服补液盐(ORS),尤其针对高热的,以及用药出汗较多的宝宝,可直接冲水或加入流质食物中,既可避免孩子高热导致脱水产生,又能补充散热或出汗丢失的电解质及糖盐。

此外:还有很多家长问:

并且吃退热药体温降下来几小时后又重新升高,这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因为退热药的效果本来就只能维持数小时,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暂时让孩子出汗降温感觉舒服些,退热药并不能彻底消灭病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因病制宜的消炎杀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只有等孩子彻底把病原体打败,才会彻底退热。

儿童秋冬季感冒发热的家庭护理,用药误区及相关答疑

总结发热的处理流程表如上:

以下“家庭发热处理流程图”以供家属们参考

注1:有过热性惊觉患儿38℃以下即可应用退热药。

注2:物理降温推荐采用温水浴

注3:以口服美林以及泰诺林退热药为主要处理方法

最后重点强调几点:

 发热儿童,尤其婴幼儿(5岁以内)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退热,包括静脉以及肌注药物,如赖氨匹林,安痛定等,因其副作用大,还会对小孩子引发瑞夷综合征疾病。

 应用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时,同时注意一些儿童感冒复方药的应用,如臣功再欣,护彤,小快克等,其中已包含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成分,同时服用加大用药量,易引发中毒或不良反应。

 不要一发热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或挂水来退热,大多数急性发热只要口服退热药(美林、泰诺林)就可以。

 中药注射剂有的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发热时应用此类药物无明确退热效果(常见喜炎平,热毒宁等),故针对急性发热中药针剂使用非必须。 (最近喜炎平因发生多例寒战、发热等严重不良反应。药监局已停止大部分地区销售)。

 地塞米松、甲强龙等激素虽退热效果好,但不要轻易使用,因其副作用大,也会掩盖病情(普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禁用),只有在明确适应症下,在医生指导下才可酌情应用。

发热的疑问:烧坏脑子?

发热会不会把脑子烧坏了?

 很常见的问题,烧坏脑子也是太多的影视剧桥段,其实临床上又有多少是因为发热烧坏了脑子?我多年的临床看诊,案例微乎其微。那发热到底会不会把脑子烧坏呢?实际答案是“会的”。但是这个脑子坏掉是有条件限制的。

 一般来说当发热达到了超高热,是超过41℃以上的超高热,尤其这种温度持续时间长,可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高温变性(参考平时煮鸡蛋等,都是高温使得蛋白质变性),进而发生我们说的“脑子烧坏了”。

还有一些患儿的体温没有达到41℃,但也烧坏了脑子,主要是他自身的疾病直接累及大脑而使脑实质本身遭受破坏,比如脑炎、脑膜炎、复杂性热性惊厥(抽搐30分钟以上,导致脑缺氧细胞损害)等,所以基本上“发热”是个诱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