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最近拿到了一臺小牛電動推出的新品小牛 MQi2 電動車。在體驗了幾天之後,有一些感受想與你們分享。

由於這輛車是從外地走順豐物流過來的,一開始就給我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由於現在快遞物流還不能進北京小區,這麼一大個電動車就被仍在了小區門口,好在物流師傅還幫我拆了打木架,不然我一個人就很難處理了。

拆完之後,我又在小區門口眾目睽睽之下(都在門口拿快遞)把拆剩了一半的打木架繼續分解,然後和紙板等物品一點一點挪到收垃圾的地方。之後才把小牛 MQi2 推了回去。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小牛 MQi2 不需要自己組裝太多東西,兩個後視鏡不用任何工具就可以裝好,但是腳踏板雖然也可以用手擰,但要擰緊還是需要扳手,另外鑰匙和遙控器也被綁在車把上需要用到剪刀。

其實之前我從未接觸過小牛電動車,我是一個信奉公共交通的人,得益於租房的地段,兩條地鐵線路一條貫穿東西一條直通南北,周圍還有數個公交車站幾十條線路,連夜班線路都有兩條。實在不行,哪怕是騎著共享單車從三里屯回來也就 15 分鐘。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所以我對此類產品瞭解並不多,印象裡只有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坐在朋友車後座風馳電掣了一把順道回家,結果還把我凍得夠嗆。

小牛 MQi2 的外形還是很小牛,標誌性的日間行車環形大燈(品牌特色無法關閉),後邊的牛角設計,綠色的 Ready 鍵。紅色的外形看上去也不錯。

但實際開始體驗時我發現,第一次接觸小牛電動車還是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的,小牛電動車的左右車把上按鈕非常多,只憑常識和圖案很難看出這些按鈕都有什麼作用,所以我認為買小牛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把說明書讀一遍,不要以為鑰匙一擰車把一擰就能走。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小牛帶有一把鑰匙和一個遙控器,並且各有一個備用的。鑰匙的作用在於龍頭鎖和座桶鎖。龍頭鎖可以讓小牛車頭鎖在最大左轉方向,防止直接被推走。座桶鎖則是需要充電的時候要打開取出電源。

遙控器的作用更像我們印象中的鑰匙,三個按鈕分別是包括鎖車、解鎖和啟動電源。鎖車後會進入警戒狀態。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總體而言要想正常行駛整體步驟稍顯繁瑣,鑰匙將龍頭鎖解鎖,遙控器解鎖車輛和啟動電源,然後解除 P 檔,就是按一下右車把下的綠色按鍵,之後擰動車把才能正常行駛。

由於車輛沒有附贈任何額外的防盜鎖,所以想要更進一步的防盜還需要自行購買 U 型鎖或者碟剎鎖。當然碰到那種整車抬走的盜竊團伙可能只有地鎖才能阻擋一下了。

好在車輛內置了 GPS 和 GSM 基站定位,在中控有電的情況下能夠很快刷新位置,你可以隨時查看車輛的位置,只是不知道為何我這臺車一直在發出「傾倒警報」,我乾脆直接把 iOS 應用的通知關掉了。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說回小牛 MQi2 本身,這輛車的座位較小不能載人,僅能一人乘坐,所以不具備撒狗糧的功能。操控性個人覺得沒什麼問題。標稱續航 65km,實際上我粗略測下來在 Dynamic 模式下實際續航大概有 40 公里左右,感覺公司離住處 10 公里以內的都可以考慮。

至於充電時間,雖然標稱 6 小時可以搞定但直接睡覺時充一整夜的人應該不少。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這臺電動車最大時速在 23km/h,但是達到 15km/h 的時候車身就會發出滴滴滴的警報告訴你要超速了,只是 15km/h 的速度確實有點慢,18、19km/h 對我而言才比較舒適。

對了,真要買回來別忘記按照各地的交通法規上牌照,不然非法上路行駛被交警抓到不僅車給你扣了還得罰你 1000 元。以北京為例,自 2018 年 11 月 1 日起,《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實行產品目錄制度。目錄內的電動自行車,經登記上牌方可上道路行駛。由於這輛還沒有上牌照,所以我暫時都是在封閉道路上進行體驗的。

特殊的一年,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嗎

體驗了幾天小牛電動車之後,我覺得今年這樣的特殊時期,電動車會不會是個人出行的另一好選擇呢?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 空空蕩蕩的北京地鐵

今年最後一次坐地鐵,是春節期間從石家莊返回北京,我拖著箱子,戴著護目鏡和 KN95 口罩,兜裡揣著滴露免洗消毒液,從北京西站下去坐著地鐵一路向東。

後來你們也知道,2 月份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每一次數字跳躍都觸目驚心。直到經過拐點,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陸陸續續解封。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Photo by Mike Tsitas on Unsplash

在 3 月份和 4 月份我依然沒有坐過地鐵,每次出行都是坐的滴滴,戴好口罩開著車窗。好在目前出行需求不多,偶爾打車也花不了多少錢。

但永遠靠打車來解決問題是很難的,對於部分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繼續遠程辦公還好,那對於更多的傳統行業來說如今已經全面復工,天天打車這種出行方式可能並不適合自己(也不適合我)。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目前來看,雖然全國的疫情已經被控制住,但確實不會在短時間內清零,很可能抗疫會變成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到了年底入冬的時候更要小心反彈。雖然很多人已經通過地鐵或者公交等公共交通上班了,但也不乏一些更謹慎的人群,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我先不妄下結論,而是先試圖分析一下。對於公共交通的擔心,大多數人主要會集中在三點:

  • 人流較為密集
  • 接觸公共物品
  • 空間狹小封閉

人流密集可能是最大的隱藏危險,畢竟傳染病的核心數字是 R0,而和 R0 數值密切相關的就是人口流動性。無論是公交還是地鐵人群流動都會非常頻繁。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Photo by Max van den Oetelaar on Unsplash

接觸公共物品也具備不小的危險,比如公交和地鐵上的把手,在你上車之前可能已經被無數人摸過,對於新冠肺炎這樣能夠通過接觸傳播的傳染病來說也是不夠安全的。

空間的相對封閉和狹小無疑也會加重焦慮感,通過這幾個月的科學研究可以看到人在無口罩的情況下飛沫能夠飛出幾米遠,即便是普通說話也很容易噴到周圍人臉上。今年戴口罩應該會是常態,但能避開這樣的環境自然是最好。

避開公共交通的話基本也就三種選擇,私家車、電動車、自行車或者共享單車。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Photo by Yuanbin Du on Unsplash

私家車我就不多說了,有私家車的人都應該儘量避開公共交通。剩下的就是電動車和自行車。

自行車,包括共享單車的優缺點都顯而易見,出行更加綠色,對於個人來說能夠鍛鍊身體同時享受新鮮的空氣。但速度較慢也消耗體力,更適合週末和朋友一起休閒騎行,作為日常通勤效率有點太低。

電動車同樣具備很明顯的優缺點,但相比自行車和私家車來說更加折中一點。

這一年,騎電動車出行會不會是更好的主意?

從優點上看,電動車不像共享單車一樣消耗體力,對於日常通勤來說,並非所有人都想在上班之前運動一下。其次就是靈活性比較好,在一二線城市早晚高峰堵車的時候,電動車和自行車都有著更明顯的機動性優勢。

缺點來說也介於私家車和共享單車之間,首先是需要一筆購置的費用,有的售價堪比高端智能手機達到數千元。其次是作為日常通勤工具需要有地方停車,防盜要求比較高。畢竟「竊·格瓦拉」這種小偷還是很常見的。第三就是需要頻繁充電,需要日常養成習慣。另外就是需要按規定上牌照。

按照我的想法,遠距離肯定還是選擇地鐵和私家車,電動車還是很適合中近距離的日常通勤的,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公共交通還心有餘悸,不妨就考慮一下改變出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