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陕西关中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吃一种面条,叫biangbiang面。这种面条是手工擀出来的或扯出来的,比一般的面条宽厚,拌上肉丁、豆腐、鸡蛋或其它臊子,吃起来解馋,口感好,而且耐饿。这个字,从文字学角度讲,应该是一个生造字,是陕西关中民间创造的、经过长期想象加工改造的、约定俗成的方言方音字。本文收录biang字中的“幺”应为“系”,该字多达63画,人们把它读作biáng。

在普通话里,没有“biáng”这个音节,但可以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国际音标可记作[piɑŋ],查遍所有的古今字典包括《康熙字典》﹙47035个单字﹚《中华大字典》﹙48000个单字﹚《汉语大字典》收录单字56000多个,均无此字,可是这个字流传久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西安大街小巷有不少饭馆的招牌上写着,招徕顾客,成为富有特色的“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锅盔像锅盖、面条像裤带、辣子是好菜、姑娘不对外……﹚之一。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这个字有很多种写法,网上流传的字只是几种版本之一,而且这种版本将字中有的组成部分,本来是繁体,却写成了简体,如“糸”写成“纟”或“幺”。

这个字写法的口诀或顺口溜有好多种,常见的一种是关中人的说法:“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纽,右一纽,左也长,右也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打个楔子挂衣裳,坐个车车逛咸阳”。

字中的“辶”,小篆写作“辵”,上边的三撇表示嘴出气的样子,下边表示走路,与“坐车”没关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关中、陕南有老教师给学生讲字的偏旁意义不规范,把“辶”(偏旁叫“走之”,音读作“chuò”)讲作“坐车”或“坐船”,其实是把偏旁“辶”的本义讲错了,所以就有“坐个车车逛咸阳”之说,谬语流传很广。当然“黄河两道弯”“逛咸阳”也只是想象而已。

字还有一种写法口诀:“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两边纽丝纽,言字在中央,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有个马儿郎,心字底,月字旁,打个金钩挂衣裳”。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网上流传的字,有人这样表述:很大一间房,门朝两边敞;左一纽,右一纽,言字坐中堂;左也长,右也长,中间坐个马儿郎;心字底,肉月旁,切面刀子挂墙上,吃面过后去逛逛。此种表述还稍微切贴一些。

这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人在房子里吃面,这面反复扯开,反复缠拧,作“糸”状(“系”作偏旁,读mì,叫绞丝旁,古代指丝织品缠绕状);“言”表示说话;“长”表示面很长;“马”则表示乘马或坐马车而来或表达吃面者粗犷豪爽的气势;“心”表示“心里”,此作吃到肚里;“月”作为“肉月”偏旁(“月”字在古代除了“月亮”这个义项外,更多的义项则是当“肉、肉体”讲,如“肴、肚、脐、胆、肺、肝、肥”等),表示面中有肉;“刂”是切面刀;“辶”表示走路。因此这个字蕴含了多重意思,但都与吃这个特殊的面有关。

关于“biáng”的读音,有多种说法,一是吃这种面嘴巴发出的声音,是拟声字;二是做这种面时,在案上纽扯摔打发出的声音。

总之,这个字很有创意,虽没登字典这个“大雅之堂”,却表现出了陕西关中饮食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那么这个字即使是“生造”的,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试问,中国的汉字哪个不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朋友,如果你到陕西来,可别忘了吃哟。

作者简介:陈学友

来源:天竺山杂志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