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2020年,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為什麼這麼想念老師、想念同學?

為什麼這麼盼望開學,盼望課堂?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暫停之後再出發,我們發現:世界那麼大,幸好遇見你。從教學到教育,需要什麼樣的跨越?教育裡的人性光芒與智慧,靈動閃爍。

在剛剛舉行的全市教育系統深化對標找差創新實幹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提出:今年的教育主題詞是“深化”。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若要覺人,必先自覺。

喚醒孩子們主動學習的內動力,教育者首先應當是自覺成長的人。

近年來,南京踐行“專家辦學”,一批教育教學專業領域最優秀的江蘇省特級教師們,走上管理者的崗位,成為南京深化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特級教師”校長的“”,並不僅僅是其職稱和榮譽上的“特”,更是其在職業生涯中逐漸積累的“專業有特長、經驗有特點、教育有特色”。

在他們的引領下,一批學校充滿向上的精神,老師們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形成高品質育人模式,讓身在其中的孩子們真正體驗到教育的幸福感。

今天,我們走進年輕的“老牌名校”——南京市曉莊小學。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1927年,陶行知先生親手創辦的第一所學校叫“曉莊小學”;2018年9月,南京市曉莊小學新建覆校,江蘇省特級教師金立義成為校長。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這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新學校,承載著熱切期盼。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時期如何堅守、繼承、發揚?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金立義校長說,我們嘗試發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親生活教育”,引導兒童接觸生活,參與生活、發現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更好地創造生活,把兒童培養成真善美的“活人”。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曉莊小學,此時正是人間四月天,校園一片生機勃勃。紫藤盛放,櫻桃漸紅,等待著即將歸來的孩子們,共度幸福的親生活教育。

校長的話

親生活教育,在曉莊小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金立義

每天早晨,我和護導老師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上學,彼此微笑問好,禮儀教育發生了,親生活教育即刻開始了。中午孩子們吃完飯,主動收拾餐具,把餐具擺放整齊,勞動教育產生了。下午放學,值日生開始打掃教室衛生,掃地、拖地、擦黑板、抹窗臺、排桌椅,孩子們幹得有模有樣,效率還挺高,一刻鐘搞定。

開學有禮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學校申報的《勞學合一:新時期小學生勞動教育校本建構的研究》已被確定為省級重點課題。生活是多彩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的資源,最鮮活、最真切、最貼近生命。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這個長假,學校線上的勞動課程很豐富,老師們引導學生服務自我、服務家庭,孩子們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提高了不少。不僅自己的事自己做,還協助爸爸媽媽們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晚上,孩子們回到家,做完書面作業,還要完成閱讀打卡。曉莊小學的孩子需要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學校的讀書工程正式啟動。六年裡,孩子們將在老師的引導下會背300首古詩詞,讀120本必讀書。這個寒假,孩子們都曬出了自己的閱讀書單,參加閱讀達人的評選。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校園生活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課外書讀完了,還要完成一項體育家庭作業。每天的半小時鍛鍊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習慣,所以曉莊小學的孩子有最健康的體魄,95%以上的孩子一分鐘跳繩達到國家滿分的標準。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我們深知,親生活教育的落地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老師們優秀,孩子們才會優秀。

在曉莊小學,每個年輕老師都有一名師傅,學校採用“三年發展目標規劃”倒逼他們快速成長。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逼”著上公開課。學校承擔市區教研活動,開展校際間交流活動,向校外送教,鼓勵老師參加賽課,為老師們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平臺歷練他們;

“逼”著多讀書。“行知八點半”是學校為青年教師搭建的讀書交流平臺,每個老師每月都要堅持讀書,並且在平臺上分享交流;

“逼”著寫文章。名師都是反思出來的,對教學沒有思考與研究,就不會進步,專業成長也走不遠。學校要求每個年輕老師都要申報課題,都要堅持寫文章,僅這個長假就有14篇論文或案例公開發表。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我們,用“親生活教育”開始書寫曉莊小學新時代的歷史,願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生命敞亮、光彩。

校園故事

尊重個性

老師拉著孩子的手一起散步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車子的小說《窗邊的小豆豆》中,小豆豆是一名調皮、另類的小女生,因此一年級就被原來的學校退學,媽媽對小豆豆隱瞞了被退學的事實,帶著她轉學到小林宗作校長的“巴學園”繼續讀書,小林校長一直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則性的錯誤,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教育她,如果沒有遇上超級棒的小林校長,那麼她的生活軌跡定將改變無疑。

在曉莊小學劉珍妮老師看來,小林校長和小豆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與曉莊小學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 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發點。劉珍妮的教研主張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老師須懷揣愛心,在尊重他們個性的基礎上做教育,給他們留下自由的空間。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劉/珍/妮/老/師

劉珍妮的二年級3班裡有一女生果果(化名)性格很像“小豆豆”,上課會與鄰座同學較勁,下課喜歡追著同學打鬧,對小夥伴的意見、老師的建議滿不在乎,依然會去“招惹”他人,令老師們傷腦筋。劉老師與果果家長交流後得知,因為父母工作忙,小果果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什麼事都由著她,甚至護短,造成孩子規則意識比較差。

“《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長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是為孩子服務,要讓孩子在快樂、自由中享受教育,沒有什麼事比孩子的事更大。所以,他的巴學園是以廢棄的電車改裝的教室,沒有固定的座位,50名學生每天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劉珍妮說,“小果果個性強,斥責往往會增強他的逆反心理,我要重新審視她,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認真瞭解後發現,其實小果果也有讓人欣賞的優點,比如她熱情活潑,大家願意和她玩;她大膽自信,課堂總愛舉手發言;她有時蠻細心的,曾給我一袋果茶,讓我注意養生。這樣一想呢,她又有點討人喜歡。我決定和她好好聊聊。”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劉/珍/妮/老/師

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劉老師在校園裡遇到小果果,於是拉著她的手一起散步,先讓她說說自己有哪些優缺點。小果果想了想說,優點是嘴巴甜,缺點是考試粗心。“你可能不在意,其實你有很多優點,因為太調皮,大家都注意你的缺點,優點就被掩蓋了。如果你以後能把我的話聽進去,你會變得很好,你願不願意嘗試呢?”劉老師問。女孩使勁點點頭。劉老師對她說:“今晚睡前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同學和老師更喜歡你。”她再次使勁點點頭,說了聲:“劉老師,謝謝!”第二天,小果果寫了一個“決心書”,決心下課花更多的時間去看書、做作業,讓劉老師非常感動。

“我知道,讓她一點點改正需要時間,但是看到了她的這個轉變,我充滿信心。”劉老師說,在課堂上,她努力將小果果的精力轉移到學習上,給她更多的發言機會,及時鼓勵她的優秀表現,幾個星期下來,她已經改變許多。

在劉珍妮老師心中,班裡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充滿幸福感的教育,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感。

親生活教育

泥塑小豬揹著書包“環遊世界”

“對孩子來說,泥巴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喜歡玩泥巴是他們的天性。而泥塑是通過黏土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簡單的工具捏塑成各種物體、動物、人物形象等,有著較大的可塑性,所以泥塑可謂孩子們的第二種語言。”曉莊小學少先大隊輔導員、德育副主任、二年級美術學科教師餘瑤瑤說。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餘/瑤/瑤/老/師

餘老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她的泥塑課上都是從最基礎的認知開始教起,先讓學生了解泥塑工具,材料,陶泥的分類,再帶他們去見識電窯工作流程,瞭解一個作品從捏製到燒製的過程等等。然後就開始教學基本的泥塑捏製手法,揉、搓、壓這些手法孩子們一看就會,可用好這些手法可不簡單,有些要依靠工具的幫助,用擀麵杖碾壓泥塊能快速變成泥板,用工具小刀切泥再用手搓,這樣的泥條會粗細均勻。這些技法都融入到平時的教學中,孩子們邊學邊玩,漸漸專注起來。餘老師偶爾也會播放點音樂,讓他們沉浸在輕鬆快樂之中。

“泥塑每節課都會有一個主題。”餘老師說,“去年是豬年,我有一堂課和孩子一起做陶豬,我只教豬的基本造型,告訴孩子豬的特徵,在塑造耳朵、鼻子等關鍵特徵時要注意。孩子都很聰明,他自己會變換造型,有個孩子給豬背上了書包,我以為他要做個上學豬,其實不然,他說這揹包裡裝有電筒、糧食、書本和指南針等等,他要讓這頭‘二師兄’去環遊世界,太有意思了”。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餘瑤瑤老師在泥塑課堂

今年是鼠年,餘瑤瑤在寒假前組織學生做了一期陶鼠。孩子們不僅做了各種造型的老鼠,甚至把老鼠們過年的景象都做了出來:有吃年夜飯的,有拍全家福的,有的還在放鞭炮。“她們把生活融進了作品中。”餘老師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胖胖的男生,他的每一個作品都很小,可以說是迷你型的,而且動作很慢,猶豫不決,一節課的時間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作品,創意不足。這名男生的作品與他的體型反差太大,能體現出他的比較拘謹的性格習慣。於是我鼓勵他敢於想象,大膽設計,在社團一年的時間裡,他通過泥塑作品傳達感情,表達意願,不僅放鬆了心情,性格也開朗豪放了,總之,改變了許多。

“在泥塑課上,孩子們可以任意把玩手中的陶泥,陶泥的可塑性就像是給了她們想象的翅膀,各種各樣的玩意兒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玩泥能帶給孩子們快樂,他們在玩耍過程中不僅能手腦並用,協調感知,更能啟發孩子的想象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思維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餘老師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親生活教育。

浸潤詩意

中秋節講蘇軾讀《水調歌頭》

吟誦詩詞,其語言的優美精煉給人一種美的體驗、享受和精神的陶冶;詩詞蘊含的哲理讓人心境平和,豁達,積極;詩詞能夠提高人的思想精神境界,讓人生厚重踏實,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詩意和美好。詩詞,能夠提亮生命的底色。

曉莊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趙璇因為讀碩士期間研究的是漢魏六朝詩歌,所以兼任該校國學經典誦讀社團負責人,她希望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詩詞帶給小朋友,讓他們從小就受到經典詩詞的浸潤。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趙/璇/老/師

“我的社團裡都是一年級的小朋友,針對6、7歲兒童的特點,我會選擇一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詩詞入手進行教學,並且結合我們學校開展的德育校本活動課程來實施我的國學經典誦讀。”趙璇說,去年中秋節,學校舉行有特色的中秋班會和美術課,老師讓學生畫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她的社團課就選擇比較應景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用蘇軾生活中思念弟弟的一個小故事,來引入詩詞教學。“我和學生一起對讀,打節拍誦讀,還會放給學生聽《水調歌頭》的歌曲,一起跟唱。這麼長的一首詞,兩節課下來學生基本上會背了,大家很有成就感。我與學生一起聊月亮,發現小朋友們談到月亮都很興奮,聊自己想象中的月亮以及中秋節的有趣的事情,還有看過的跟月亮有關的繪本故事,有了這麼多的生活經驗做基礎,我的社團活動就開始了以‘月’為主題的詩歌教學之旅”。

孩子們雖然喜歡詩詞,但難免有厭倦的時候,趙璇有各種辦法保持甚至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平時上課,每多學一首詩,我就帶著學生進行1對1‘PK’背誦遊戲,把以前學過的詩或者是自己會的都拿出來比試,一對一產生優勝者後,就成了暫時的擂主,後面的學生就不斷來攻擂,站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擂主,能夠獲得最豐厚的獎品,當然每次上來攻擂的小朋友也會有獎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每次PK,孩子們都十分專注,臺上的學生時而屏息凝神,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妙語連珠;臺下的學生時而鴉雀無聲,時而坐立不安,時而歡呼雀躍。”就這樣,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古詩,在遊戲中不斷強化記憶。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趙/璇/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主題式詩歌學習,該校國學經典誦讀社團收穫很大,雖然孩子們現在對每首詩的意思理解得可能不透徹,但在這樣一類詩詞的吟誦積累當中,他們對某種事物的認知和情感就會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和體會。趙老師認為,學習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經驗積累的過程,學生的認知不斷深入,他們的類比思維也在慢慢形成。

作為曉莊小學讀書工程的一部分,國學經典誦讀社團依然成了經典。該校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300首詩詞,也就是“300+120”,讓學生在小學六年內掌握300首詩詞文,讀120本課外書,用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用詩詞提亮學生的生命底色;讓校園瀰漫著書香,讓學生徜徉於詩意。“這是我們當前重點努力的方向。”趙璇稱,“我們將聯繫統編新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情,建立循序漸進的讀書體系,開展主題式的詩詞教學,同時充分運用當下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推進。國學經典誦讀社團作為探路者,為學校讀書工程先行試水”。

讀懂孩子

愛哭的小馬變得開朗自信

做班主任的,要愛孩子,有愛才會更好地呵護;做班主任的,更要懂孩子,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會理解和包容,更好地愛他們。這是曉莊小學二(1)班班主任姚賽巾從教13年來到心得之一,她和曉莊小學的老師們一樣,因為懂,所以愛,以最好的狀態做呵護幼苗的園丁。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姚/賽/巾/老/師

姚賽巾老師任教13年了,一直擔任跟班班主任,所以她和學生相處的時間都比較長,師生感情深厚。2017年,她發表了小說《熊孩子唐尼》,講述了小學生唐尼成長的經歷,唐尼的原型其實就是她部分學生的合體,她把發生在那些學生身上的故事串到唐尼一個人身上,可以說這本書就是她的學生的成長故事。

而真正讓她對學生的愛更深刻認識的是來到曉莊小學以後。

姚老師2018年秋天調到曉莊小學,任一年級語文教師兼一(1)班班主任,班裡有個胖男孩小馬(化名),從開學那天起幾乎一天一哭,喜怒無常,脾氣特別犟,別人也許覺得“孺子不可教也”,但姚老師沒有放棄,而是格外關注。

事情的轉機源於小馬的一次受傷。“那一次,他在班上奔跑時不慎跌破眉頭,一直到醫院縫針包紮好傷口,他竟然沒有哭一聲,這個操作讓我對他刮目相看,我想:這孩子平日裡那任性的行為背後是否有什麼原因呢?我開始嘗試去讀懂他。”姚老師說,她首先拉近與小馬的距離,一有機會就跟他玩,小馬拿尺子當槍對準她“砰砰砰”,她就假裝中彈耷拉腦袋,小馬開心地笑了;小馬想和同學玩,別人避而遠之,她就嘗試著教他與別人相處;小馬經常不想吃飯的原因姚老師也找到了,是因為媽媽嫌他太胖了,常要求他減肥,姚老師專門為他定製了“減肥餐”,告訴他哪些可以多吃;哪些要少吃,小馬漸漸乖乖吃飯了。

和小馬相處久了,姚老師針對他的慢熱型性格和犟脾氣,採用迂迴戰術。“他上課不發言,我就選擇他字寫得漂亮,地拖得乾淨,不浪費糧食,書讀得有感情等優點誇獎,然後順便提問;他愛犯困,我就讓他幫我發作業;他不愛叫人,我就主動打招呼:小馬同學好!我的連環招數果然奏效,小馬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和他一起玩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教育孩子應如‘庖丁解牛’般讀懂他們的心,才能遊刃有餘,但讀懂並非一味的遷就。”就拿小馬愛哭來說,不過是通過哭來尋求關注,這種行為不能縱容,也不可冷漠的斥責,姚老師會先遣散圍觀的同學,輕聲地告訴他:哭,可以!哭完了,如果需要幫助,可以找老師!孩子果然過一會就不哭不鬧了,自顧去玩了。

如今的小馬和剛入學時相比,變得開朗、自信了,“孺子可教也”。這變化裡有許多人的努力,姚老師那一份“懂你”可謂用心良苦,功不可沒。

更愛的理由 | 曉莊小學讓“親生活教育”時刻發生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李燦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