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2020年,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为什么这么想念老师、想念同学?

为什么这么盼望开学,盼望课堂?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暂停之后再出发,我们发现:世界那么大,幸好遇见你。从教学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跨越?教育里的人性光芒与智慧,灵动闪烁。

在刚刚举行的全市教育系统深化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提出:今年的教育主题词是“深化”。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若要觉人,必先自觉。

唤醒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内动力,教育者首先应当是自觉成长的人。

近年来,南京践行“专家办学”,一批教育教学专业领域最优秀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们,走上管理者的岗位,成为南京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级教师”校长的“”,并不仅仅是其职称和荣誉上的“特”,更是其在职业生涯中逐渐积累的“专业有特长、经验有特点、教育有特色”。

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批学校充满向上的精神,老师们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形成高品质育人模式,让身在其中的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感。

今天,我们走进年轻的“老牌名校”——南京市晓庄小学。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1927年,陶行知先生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叫“晓庄小学”;2018年9月,南京市晓庄小学新建复校,江苏省特级教师金立义成为校长。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这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新学校,承载着热切期盼。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时期如何坚守、继承、发扬?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金立义校长说,我们尝试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亲生活教育”,引导儿童接触生活,参与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更好地创造生活,把儿童培养成真善美的“活人”。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晓庄小学,此时正是人间四月天,校园一片生机勃勃。紫藤盛放,樱桃渐红,等待着即将归来的孩子们,共度幸福的亲生活教育。

校长的话

亲生活教育,在晓庄小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金立义

每天早晨,我和护导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上学,彼此微笑问好,礼仪教育发生了,亲生活教育即刻开始了。中午孩子们吃完饭,主动收拾餐具,把餐具摆放整齐,劳动教育产生了。下午放学,值日生开始打扫教室卫生,扫地、拖地、擦黑板、抹窗台、排桌椅,孩子们干得有模有样,效率还挺高,一刻钟搞定。

开学有礼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学校申报的《劳学合一:新时期小学生劳动教育校本建构的研究》已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生活是多彩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的资源,最鲜活、最真切、最贴近生命。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这个长假,学校线上的劳动课程很丰富,老师们引导学生服务自我、服务家庭,孩子们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提高了不少。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协助爸爸妈妈们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晚上,孩子们回到家,做完书面作业,还要完成阅读打卡。晓庄小学的孩子需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的读书工程正式启动。六年里,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背300首古诗词,读120本必读书。这个寒假,孩子们都晒出了自己的阅读书单,参加阅读达人的评选。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校园生活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课外书读完了,还要完成一项体育家庭作业。每天的半小时锻炼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所以晓庄小学的孩子有最健康的体魄,95%以上的孩子一分钟跳绳达到国家满分的标准。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我们深知,亲生活教育的落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老师们优秀,孩子们才会优秀。

在晓庄小学,每个年轻老师都有一名师傅,学校采用“三年发展目标规划”倒逼他们快速成长。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逼”着上公开课。学校承担市区教研活动,开展校际间交流活动,向校外送教,鼓励老师参加赛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平台历练他们;

“逼”着多读书。“行知八点半”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读书交流平台,每个老师每月都要坚持读书,并且在平台上分享交流;

“逼”着写文章。名师都是反思出来的,对教学没有思考与研究,就不会进步,专业成长也走不远。学校要求每个年轻老师都要申报课题,都要坚持写文章,仅这个长假就有14篇论文或案例公开发表。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我们,用“亲生活教育”开始书写晓庄小学新时代的历史,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生命敞亮、光彩。

校园故事

尊重个性

老师拉着孩子的手一起散步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车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是一名调皮、另类的小女生,因此一年级就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妈妈对小豆豆隐瞒了被退学的事实,带着她转学到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继续读书,小林校长一直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则性的错误,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教育她,如果没有遇上超级棒的小林校长,那么她的生活轨迹定将改变无疑。

在晓庄小学刘珍妮老师看来,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与晓庄小学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刘珍妮的教研主张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老师须怀揣爱心,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基础上做教育,给他们留下自由的空间。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刘/珍/妮/老/师

刘珍妮的二年级3班里有一女生果果(化名)性格很像“小豆豆”,上课会与邻座同学较劲,下课喜欢追着同学打闹,对小伙伴的意见、老师的建议满不在乎,依然会去“招惹”他人,令老师们伤脑筋。刘老师与果果家长交流后得知,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果果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什么事都由着她,甚至护短,造成孩子规则意识比较差。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是为孩子服务,要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没有什么事比孩子的事更大。所以,他的巴学园是以废弃的电车改装的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50名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刘珍妮说,“小果果个性强,斥责往往会增强他的逆反心理,我要重新审视她,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认真了解后发现,其实小果果也有让人欣赏的优点,比如她热情活泼,大家愿意和她玩;她大胆自信,课堂总爱举手发言;她有时蛮细心的,曾给我一袋果茶,让我注意养生。这样一想呢,她又有点讨人喜欢。我决定和她好好聊聊。”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刘/珍/妮/老/师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刘老师在校园里遇到小果果,于是拉着她的手一起散步,先让她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小果果想了想说,优点是嘴巴甜,缺点是考试粗心。“你可能不在意,其实你有很多优点,因为太调皮,大家都注意你的缺点,优点就被掩盖了。如果你以后能把我的话听进去,你会变得很好,你愿不愿意尝试呢?”刘老师问。女孩使劲点点头。刘老师对她说:“今晚睡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同学和老师更喜欢你。”她再次使劲点点头,说了声:“刘老师,谢谢!”第二天,小果果写了一个“决心书”,决心下课花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做作业,让刘老师非常感动。

“我知道,让她一点点改正需要时间,但是看到了她的这个转变,我充满信心。”刘老师说,在课堂上,她努力将小果果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给她更多的发言机会,及时鼓励她的优秀表现,几个星期下来,她已经改变许多。

在刘珍妮老师心中,班里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充满幸福感的教育,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感。

亲生活教育

泥塑小猪背着书包“环游世界”

“对孩子来说,泥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巴是他们的天性。而泥塑是通过黏土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所以泥塑可谓孩子们的第二种语言。”晓庄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德育副主任、二年级美术学科教师余瑶瑶说。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余/瑶/瑶/老/师

余老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她的泥塑课上都是从最基础的认知开始教起,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工具,材料,陶泥的分类,再带他们去见识电窑工作流程,了解一个作品从捏制到烧制的过程等等。然后就开始教学基本的泥塑捏制手法,揉、搓、压这些手法孩子们一看就会,可用好这些手法可不简单,有些要依靠工具的帮助,用擀面杖碾压泥块能快速变成泥板,用工具小刀切泥再用手搓,这样的泥条会粗细均匀。这些技法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孩子们边学边玩,渐渐专注起来。余老师偶尔也会播放点音乐,让他们沉浸在轻松快乐之中。

“泥塑每节课都会有一个主题。”余老师说,“去年是猪年,我有一堂课和孩子一起做陶猪,我只教猪的基本造型,告诉孩子猪的特征,在塑造耳朵、鼻子等关键特征时要注意。孩子都很聪明,他自己会变换造型,有个孩子给猪背上了书包,我以为他要做个上学猪,其实不然,他说这背包里装有电筒、粮食、书本和指南针等等,他要让这头‘二师兄’去环游世界,太有意思了”。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余瑶瑶老师在泥塑课堂

今年是鼠年,余瑶瑶在寒假前组织学生做了一期陶鼠。孩子们不仅做了各种造型的老鼠,甚至把老鼠们过年的景象都做了出来:有吃年夜饭的,有拍全家福的,有的还在放鞭炮。“她们把生活融进了作品中。”余老师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胖胖的男生,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很小,可以说是迷你型的,而且动作很慢,犹豫不决,一节课的时间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作品,创意不足。这名男生的作品与他的体型反差太大,能体现出他的比较拘谨的性格习惯。于是我鼓励他敢于想象,大胆设计,在社团一年的时间里,他通过泥塑作品传达感情,表达意愿,不仅放松了心情,性格也开朗豪放了,总之,改变了许多。

“在泥塑课上,孩子们可以任意把玩手中的陶泥,陶泥的可塑性就像是给了她们想象的翅膀,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玩泥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不仅能手脑并用,协调感知,更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余老师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亲生活教育。

浸润诗意

中秋节讲苏轼读《水调歌头》

吟诵诗词,其语言的优美精炼给人一种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的陶冶;诗词蕴含的哲理让人心境平和,豁达,积极;诗词能够提高人的思想精神境界,让人生厚重踏实,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诗意和美好。诗词,能够提亮生命的底色。

晓庄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赵璇因为读硕士期间研究的是汉魏六朝诗歌,所以兼任该校国学经典诵读社团负责人,她希望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诗词带给小朋友,让他们从小就受到经典诗词的浸润。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赵/璇/老/师

“我的社团里都是一年级的小朋友,针对6、7岁儿童的特点,我会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诗词入手进行教学,并且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德育校本活动课程来实施我的国学经典诵读。”赵璇说,去年中秋节,学校举行有特色的中秋班会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她的社团课就选择比较应景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用苏轼生活中思念弟弟的一个小故事,来引入诗词教学。“我和学生一起对读,打节拍诵读,还会放给学生听《水调歌头》的歌曲,一起跟唱。这么长的一首词,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会背了,大家很有成就感。我与学生一起聊月亮,发现小朋友们谈到月亮都很兴奋,聊自己想象中的月亮以及中秋节的有趣的事情,还有看过的跟月亮有关的绘本故事,有了这么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我的社团活动就开始了以‘月’为主题的诗歌教学之旅”。

孩子们虽然喜欢诗词,但难免有厌倦的时候,赵璇有各种办法保持甚至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上课,每多学一首诗,我就带着学生进行1对1‘PK’背诵游戏,把以前学过的诗或者是自己会的都拿出来比试,一对一产生优胜者后,就成了暂时的擂主,后面的学生就不断来攻擂,站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擂主,能够获得最丰厚的奖品,当然每次上来攻擂的小朋友也会有奖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每次PK,孩子们都十分专注,台上的学生时而屏息凝神,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妙语连珠;台下的学生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坐立不安,时而欢呼雀跃。”就这样,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古诗,在游戏中不断强化记忆。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赵/璇/老/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主题式诗歌学习,该校国学经典诵读社团收获很大,虽然孩子们现在对每首诗的意思理解得可能不透彻,但在这样一类诗词的吟诵积累当中,他们对某种事物的认知和情感就会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体会。赵老师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经验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入,他们的类比思维也在慢慢形成。

作为晓庄小学读书工程的一部分,国学经典诵读社团依然成了经典。该校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300首诗词,也就是“300+120”,让学生在小学六年内掌握300首诗词文,读120本课外书,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用诗词提亮学生的生命底色;让校园弥漫着书香,让学生徜徉于诗意。“这是我们当前重点努力的方向。”赵璇称,“我们将联系统编新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建立循序渐进的读书体系,开展主题式的诗词教学,同时充分运用当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社团作为探路者,为学校读书工程先行试水”。

读懂孩子

爱哭的小马变得开朗自信

做班主任的,要爱孩子,有爱才会更好地呵护;做班主任的,更要懂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理解和包容,更好地爱他们。这是晓庄小学二(1)班班主任姚赛巾从教13年来到心得之一,她和晓庄小学的老师们一样,因为懂,所以爱,以最好的状态做呵护幼苗的园丁。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姚/赛/巾/老/师

姚赛巾老师任教13年了,一直担任跟班班主任,所以她和学生相处的时间都比较长,师生感情深厚。2017年,她发表了小说《熊孩子唐尼》,讲述了小学生唐尼成长的经历,唐尼的原型其实就是她部分学生的合体,她把发生在那些学生身上的故事串到唐尼一个人身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学生的成长故事。

而真正让她对学生的爱更深刻认识的是来到晓庄小学以后。

姚老师2018年秋天调到晓庄小学,任一年级语文教师兼一(1)班班主任,班里有个胖男孩小马(化名),从开学那天起几乎一天一哭,喜怒无常,脾气特别犟,别人也许觉得“孺子不可教也”,但姚老师没有放弃,而是格外关注。

事情的转机源于小马的一次受伤。“那一次,他在班上奔跑时不慎跌破眉头,一直到医院缝针包扎好伤口,他竟然没有哭一声,这个操作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想:这孩子平日里那任性的行为背后是否有什么原因呢?我开始尝试去读懂他。”姚老师说,她首先拉近与小马的距离,一有机会就跟他玩,小马拿尺子当枪对准她“砰砰砰”,她就假装中弹耷拉脑袋,小马开心地笑了;小马想和同学玩,别人避而远之,她就尝试着教他与别人相处;小马经常不想吃饭的原因姚老师也找到了,是因为妈妈嫌他太胖了,常要求他减肥,姚老师专门为他定制了“减肥餐”,告诉他哪些可以多吃;哪些要少吃,小马渐渐乖乖吃饭了。

和小马相处久了,姚老师针对他的慢热型性格和犟脾气,采用迂回战术。“他上课不发言,我就选择他字写得漂亮,地拖得干净,不浪费粮食,书读得有感情等优点夸奖,然后顺便提问;他爱犯困,我就让他帮我发作业;他不爱叫人,我就主动打招呼:小马同学好!我的连环招数果然奏效,小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教育孩子应如‘庖丁解牛’般读懂他们的心,才能游刃有余,但读懂并非一味的迁就。”就拿小马爱哭来说,不过是通过哭来寻求关注,这种行为不能纵容,也不可冷漠的斥责,姚老师会先遣散围观的同学,轻声地告诉他:哭,可以!哭完了,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找老师!孩子果然过一会就不哭不闹了,自顾去玩了。

如今的小马和刚入学时相比,变得开朗、自信了,“孺子可教也”。这变化里有许多人的努力,姚老师那一份“懂你”可谓用心良苦,功不可没。

更爱的理由 | 晓庄小学让“亲生活教育”时刻发生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李灿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