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开国中将张国华19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孤悬于山区的河东游击队溃散后,张国华流离失所数月,终于盼来了组织的来信,风尘仆仆赶往西安。

到达西安,虽已黄昏,但斜阳非未落山,街上商家却纷纷关门歇业,整座城市显得十分萧条。

夜幕完全降临时张国华才找到王一东。他与王一东并肩走了几条街,终于看到一家小面馆里还亮着灯,他们硬着头皮敲门,承诺付双倍的饭钱,老板才打开门,让店小二重新生火、揉面。借此机会,王一东小声报告了到西安找组织的经过。

“张瑞卿,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张国华低声问道。

“他是原红3军团保卫局长。我通过西安地下党刘炳麟同志的介绍,才与张瑞卿同志接上关系的……”

“两位客官,面来了,佐料不够自己添。”店小二打断了两人的谈话。旋即,两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端上了桌。张国华大口吃了起来。

张国华一扫往日的孤独感,这一夜睡得很香很沉。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开国中将张国华

第二天早晨,一缕耀眼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屋里,张国华醒了。他发现王一东的被铺已折叠好了,人却不知去向。张国华伸了伸懒腰,坐起来,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铺。正当张国华刮胡须时,王东一手拿着大饼,一手推开了房门:“起来啦,刚烙的饼,趁热吃。”

张国华摸了摸下巴,擦了一把脸,把毛巾搭在洗脸架上,并捋了捋,接过王一东手中的大饼,掰开一块放进嘴里,问道:“一早出去就为买大饼?”

王一东神秘一笑,说:“我去见张瑞卿同志了。他约我们今晚9时在东大街东亚客寓附近见面。”

听到这个消息,张国华屏住了呼吸,下咽的大饼哽塞在咽喉。这些日子以来,张国华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像走在了一个“丁”字路口,一直等待有人指领,他深吸了一口气,幸福感涌上心头,令他心潮澎湃。

10月的夜晚有一丝寒气,张国华特意在青色的长褂上套了一件褐色的马甲,对着镜子照了照,感觉这身装束得体、精神,他满意地笑了。

差10分到21时,他和王一东从客栈出来,径直向约定地点走去。白天喧嚣的东大街已静寂下来,两旁的商店、杂货铺、小食店都关门歇业,昏暗的路灯更映衬出大街的冷清。对面一个身穿黑色长衫的人向他们走了过来。

“是他!”王一东这么一说,张国华精神振奋快步迈进,拱手作揖:“张先生,好!”

“刘老板,幸会!”

精心安排的会面演绎得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巧遇,一阵寒暄后,他们极其自然地散步聊天,若有人经过,他们就故意提高嗓门开玩笑,旁边无人时,张瑞卿赶紧询问了河东游击队的情况,并让张国华写一份河东游击队失败的详细报告。叮嘱说:“写好后,送到赵守寓家,地址王一东知道,你亲手把报告交给刘炳麟同志,他会转交我。”

短暂的会面,激起张国华无限的遐思。夜深人静,他坐在书桌前,游击队里的一个个人、一桩桩事,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的一幕幕,如同一幅幅连环画在他眼前闪现。虽然游击队被打散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但游击队被打散,一直是他心中的痛。他扪心自问,暗自反省,如果时光倒流,一切重新开始,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想到这里,他铺开纸拿起了笔,认真书写……

现在看来,张国华当时坚持转移符合实际,也符合上级指示精神,是正确的,而且游击队失败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他,但他还是以一个党员应有的胸襟和担当,作了深刻检讨。

两天后,张国华完成了报告,并按要求将报告送到了住在赵守寓家的西安地下党交通站联系人刘炳麟的手中。

再见到张瑞卿是11月初的一天。那天,晨曦初露,刘炳麟便捎信到晋阳客栈,让张国华上午9时到城西北角的城墙与张瑞卿见面。

张国华看了看怀表,此时距离约会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时间较充裕,他打算步行赴约。

城西北角的城墙是一个大集市,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附近客栈、商店、茶馆、饮食店一家接一家,他边走边看。突然,有人在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是张瑞卿同志。

“刘老板,好久不见!”

“张老板,幸会!最近在哪儿发财?找个地方坐下来聊一聊。”“恭敬不如从命。”

张瑞卿带张国华来到一个名为“煮茶坊”的茶楼。茶楼仿明朝的黑瓦清代的灰墙而建,雕花镂空的门窗,青石板地面以及高悬的大红灯笼尽显气派。见楼下坐有三四桌客人,张瑞卿借口要找一个视线好的位置,径直上了二楼。正好二楼没人。

“这间茶楼消费高,来的人较少,相对安全。”

张国华会意地点点头。

店小二沏好茶下了楼,张瑞卿继续说:“国华同志,你的情况组织已核实清楚。河东游击队被打散的原因有多种,但游击队保卫老苏区,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西征作战,是有功劳的。经组织研究决定,你留在西安开展地下工作。西安这地儿,明有宪兵、警察监视,暗有特务跟踪盯梢,工作危险,要多加小心。有情况,刘炳麟同志会与你联络。你暂时还住东大街晋阳客栈。”

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遍张国华的全身,他心里不禁一阵微颤,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打转。他极力控制住情绪,端起茶盅品了一口茶:“好茶,入口甘醇,余味绵长,难怪古人说‘莫道醉人惟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一盅浓茶可以醒脑提神,一盅淡茶生津止渴,一盅热茶暖心暖肺,一盅凉茶消暑去热。只是,在动荡的岁月里再好的茶饮起来也少了几分妙趣。”

“是呀,只有国泰民安,我们才能在茶的香清味甘中自得其乐。上月,三大红军主力会聚在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和军委制定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蒋氏亲自赶到西安调重兵围堵,并隔断了红军主力同河西部队的联系。在如何促成抗日局面、如何实现西北抗日大联合问题上,张学良、杨虎城与蒋氏有重大分歧。党中央下一步的计划我们尚不清楚,但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随时接受组织的考验。”

一炷香的工夫,他们结束了谈话,各自离开了茶坊。

张国华在等待任务。其间,因经费问题搬出了晋阳客栈,先在赵守寓家居住了几日,后通过刘炳麟同志的引见认识了贾托夫,住进了盐店街阎揆要、贾托夫的驻西安办事处。

不久“西安事变”爆发。亲日派何应钦等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企图扩大内战,取代蒋氏的地位。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张学良、杨虎城“犯上”,何应钦“逼宫”,令蒋氏心烦意乱。各方剑拔弩张,一场新的大规模内战即将打响。为配合组织行动,张国华按照刘炳麟指示,搬回了晋阳客栈。

一天,刘炳麟紧急约见了张国华、王一东,并通报了最新局势:“何应钦所属东路集团军由刘峙指挥的10个师,已有5个师进至潼关、华县,从东面直逼西安;西路集团军由顾祝同指挥的10个师,拟从大水坑、甜水堡,同心城、靖远等地向天水、陇西集中而后经宝鸡、凤详协攻西安。延安决定,协同友军迎击‘讨逆军’的进攻。”紧接着,刘炳麟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信封,递给王一东,说:“组织安排你到杨虎城部教导团做内应,新的身份为政训处主任王岳东。这是简历,尽快熟悉。”

张国华眼巴巴地等待着刘炳麟给自己下达任务,谁知刘炳麟对王一东说完话就无下文了。张国华眉头紧锁,焦急地问:“我呢?”“目前还没有。”刘炳麟拍了拍张国华的肩膀,转身走了。

千里迢迢历经艰难找到组织,就是想痛痛快快大干一场,但两个多月了,仍未分派任务,张国华不免有些焦虑。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杨虎城对十七路军将士讲话

杨虎城的教导团驻扎在西安,王一东受领任务的第二天就去报到了。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他就会到晋阳客栈向张国华请教。张国华从王一东那儿得知,教导团的前身是西安绥署特务营和教导营,在西安事变中负责逮捕住在西京招待所的南京大员和对宪兵二团缴械,后来又担任蒋氏的安全守卫。

一天夜晚,张瑞卿同一个陌生人来到晋阳客栈,会见了张国华,通报了河东局势恶化的情况,以及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并从给张学良、杨虎城以实际援助,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切实做好对付“讨逆军”进攻的军事准备。

张瑞卿亲自前来,不可能只是通报情况,凭直觉,张国华预感到有重要任务。

果然,张瑞卿对张国华下达了护送机要员和一部电台到陕南游击队的指令,并对他说:“根据张学良、杨虎城的建议,军委令西路军西进,牵制‘马匪’(马布芳、马步青)及蒋氏‘剿军’。为应付不测,西路军郑位三一部留在陕南打游击,这部电台可以帮助及时掌握战况和指挥作战。你一定要把机要员和电台安全护送到陕南!”

张瑞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地图,铺在书桌上,“这是行走路线,途经地多为蒋军抗日军队,仍要小心谨慎,以防万一。”张国华聚精会神地看着地图,默默地将行走路线记在脑中。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张国华

12月中旬,正是西北高原的隆冬时节,气温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张国华与机要员乔装打扮成商人,赶着一头毛驴上了路,驴背上驮着的几包杂货里藏着卸开的电台零件。他们顶风冒雪行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安全到达陕南游击队。

机要员就像是变戏法似的,将几块零件在手中翻来覆去地捣鼓,大家眼花缭乱还没回过神来,一部电台就呈现在大家面前。机要员手指压在一个键上,立即响起“嘀嘀嘀嘀”声,看着大家好奇的眼神,机要员解释说:“这是无线电发报机,我刚给总部发送了已到陕南的信息。这个‘嘀嘀嘀’声由5个长短不一的音响信号组成从0至9的十个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机要员经译码就能得到信息,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这个小玩艺儿真有这么神奇?”张国华很感兴趣。

机要员微笑着点点头,说:“你戴上试一试!”

张国华戴上耳罩,惊喜地说:“我听见‘嘀嘀嘀嘀’声了,很清晰。”

“快,给我。”机要员戴上耳罩,专心致志地记录完一组数字,说,“是总部的回电。电文称,情况收悉,命陕南游击队(红74师)全力以赴做好战斗准备,协助东北军、第17路军防止蒋军亲日派部队进攻西安。”

张国华感慨地说:“古时候打仗靠烽火、快马、飞鸽传递信息,现如今,这么按几下就可传递信息,把梦想的‘顺风耳’变成了现实!”

张国华准备返回西安时,鄂豫陕特委书记,负责领导组建陕南地区红74师的郑位三找到他,满面愁容地对他说:“陕南游击队暂且站稳了脚跟,但形势不容乐观。在没有粮弹和后援的情况下,仗很难打呀。寒冬来临,供给必须筹集,否则,打起仗来更加困难。”

张国华体谅游击队的处境,真诚地说:“需要我做什么?”

“上级明确指示我们,依靠自己,团结奋斗。上级有困难,我们当效命疆场,保一方平安。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曾与我们结为友军,该师师长叫霍守义,西安事变前他在陕北,防地与红军接壤,曾奉张学良之命掩护过大批进步人士进入苏区,其中包括美国记者斯诺。西安事变爆发后,该师奉命率部开抵渭南前线,阻击从潼关向西安进攻的'讨逆军’。这对我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我们没有对方电台的频率无法联系,我们想请你以陕南游击队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的名义,亲自到渭南与他们联络,商议配合作战、提供给养等事宜。只是,渭南战火连连,危险重重。”

“陕南游击队在敌后战场奋勇杀敌,我也当尽一份力!我去!”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东北军57军112师师长霍守义(1898—1967)

当张国华精神抖擞地出现在霍守义而前时,气宇轩昂、儒雅大气、神采非凡的气质让霍守义为之一震。张国华呈上了郑位三致霍守义的亲笔信,说:“霍师长支持联合抗日的威名远扬,张某早就期盼一见。今日一见,大解平日思慕之情,我今天可是登门‘求宝’来了,您可要不吝赐教呀!”

霍守义接信阅后,朗声笑道:“贵党的干部个个能文善武,胸怀韬略,腹藏经纶,有经天纬地之才呀!往昔我与郑位三有过接触,相见时间虽短,但言语相投,情谊甚厚!”

两人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张国华给112师带去了一些宣传材料,其中有一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霍守义看后非常赞赏,说:“我看这首歌很好,咱们也唱。以我的名义起草训令发到全师,要大家都唱这支歌。”

霍守义身边的一个亲信忧心忡忡说:“师长,这样怕不妥吧?与他们为伍,一旦被‘赤化’,上头怪罪下来,怕我们难以招架。还请师座三思。”

霍守义眉毛一扬,厉声说:“现在日本人步步进逼,我们不与抗日者为伍,难道与卖国求荣、祸国殃民者合流?少帅(张学良)与我们意见一致,同共军合作抗日,决无二话!

张国华将陕南红军面临的困难告诉了霍守义,霍师长豪爽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所有抗日军队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何愁打不败侵略者!你们治军有方,还望你指教!”

在霍守义的要求下,张国华宣传了联合抗日救国的主张、实行官兵一致的政策,还指导士兵操练。112师抗日激情再掀高潮。

不几日,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张国华婉言谢绝了霍守义的一再挽留,于1937年1月初回到了西安北城七贤庄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张国华向张瑞卿汇报了从陕南到渭南112师的详细经过,并报告了东北军中存在的问题。汇报过程中,还见到了跟随周恩来一起到西安来的原红1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

罗瑞卿1934年率领1军团保卫局随红1军团从江西于都县东北部的铜罗湾出发,开始长征,就认识了张国华。听完张国华的汇报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看到你的进步我很高兴,你提供的情况很重要,我会及时汇报。”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开国大将罗瑞卿

2月中旬的一天,张学良部粮秣处长张政枋找到办事处,面见林伯渠、叶剑英和南汉宸,请帮忙开具张学良在粮秣处周转费中临时支取接济红军用的经费票据,以作报销凭证,办事处让张国华陪同张政枋办理。办理完此事,张国华又遇见了罗瑞卿同志。

“国华,忙什么呢?”

“刚陪张处长办完接济红军的票据。”

“近来工作开展得如何?”

张国华坦率地说:“没有多少具体事,主要是联络地方实力派,做一些统战工作,传递一下信息。”

沉默了片刻,罗瑞卿说:“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

张国华压根儿没有思考罗瑞卿说这话的意图,更不知延安对日抗战的直接准备已经进入倒计时,直愣愣地说:“流亡了几个月,不想再东奔西跑了,只想留在办事处好好工作。”

罗瑞卿拉下脸来,严厉批评道:“你大概忘了艰苦奋斗的生活,已被城市环境所迷恋!”

被罗瑞卿劈头盖脸这么一批,张国华进行了激烈斗争,思前想后,他主动到罗瑞卿处汇报思想,承认错误。

自从他与组织失掉联系,几个月来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几经周折,找到组织,工作也是不固定的。如今,工作稍稍稳定,并有一些起色,难免不想再改变了。这时,年轻的他,思考问题还不是很成熟,甚至还有些单纯,因此不假思索地拒绝罗瑞卿的提议。

在他的自传中,除了陈述以上原因外,还反省道:归根结底,是沾染了贪图舒适生活的习气。

罗瑞卿对张国华大胆直言、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十分赞赏,说:“年轻人有想法是正常的,关键要看是不是从大局出发。你的认识很深刻,我很高兴。延安有广袤的天地,好好干。”

张国华双脚“啪”地立正,回答十分干脆:“是!听凭组织调遣,不辜负罗局长的希望!”

(未完待续)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罗瑞卿安排:你回延安吧,那里需要人!张国华拒绝,遭严厉批评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