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過度囤積糧食,加強農業隊伍建設

近期,由於疫情的影響,有少數中小國家,出於自身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考慮,停止對外出口糧食,引起了國內部分民眾的擔心,在國內外糧食供應總體不缺的情況下,出現了過度甚至恐慌囤積糧食,直接影響到了正常的食品價格和社會生產,發出了錯誤的經濟信號,殃及全社會成員。我國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要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科學分析:

一、國內外糧食供應總體不會短缺

目前禁止(暫停)糧食出口的都是些在糧食市場上影響有限的中小國家,如: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埃及、塞爾維亞和柬埔寨等,有的國家自身人口密度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多,經不起缺糧,比如埃及;有的國家則是人為製造供應緊張氛圍,抬高糧食價格和自身地位,彌補疫情造成其他經濟損失。

從國家層面來看,糧食出口主要大國,排名前五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歐盟,並沒有禁止糧食出口。還有國際市場四大糧商,美國的ADM、邦吉、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也沒有糧食供應不足的跡象。而且美國為了避免產量太多糧價下跌,以及保護土地肥力,在一年一熟的基礎上,長期實行耕地輪流休耕,總耕地面積19745萬公頃,每年有近1000萬公頃土地休耕,如果美國開足馬力生產糧食,可以把世界糧價拉到谷底。疫情並不能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如果大家爭先搶購、過度囤糧,勢必刺激糧食生產,到時候國內外糧食過剩,中國為了平衡貿易,還不得不增加進口,導致國內糧價下跌,反而會損傷國內糧農利益,打擊中國農業生產者。

這麼些年來,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中國農業生產的最大對手就是國外農業強國和國內代言人,大豆、大米、水果等莫不如此。我們固然要照顧他國的生意,但也要保障好國內農民的生活和生產,不能讓提供了食物的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在偏低的位置。

2019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470公斤左右,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中國的穀物自給率(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維持在95%以上。目前中國光是水稻庫存約1.15億噸,可以滿足9個多月的消費(全年約1.43億噸),其他主糧儲備小麥1.4億噸、玉米2.1億噸,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保持3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是安全庫存水平,我國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標準。水稻、春小麥、玉米的生長期一般為3到4個月,新糧不久就會陸續上市,我們又相當於存了幾年的糧食,糧食保障十分安全,完全沒必要擔心。

關於國家糧食儲備,這一個嚴肅的法律和安全問題,我是充分相信國家的,畢竟中國經歷過六零年大饑荒,誰也不會重蹈覆轍。這麼多年假如不能糧食自給,早被國際糧商幹趴下了。我老家的房子在一個國家糧食儲備庫旁,站在四樓家裡的陽臺上,就能看到自備鐵路上的糧食車皮進進出出,中央儲備糧實行均衡輪換制度,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中央儲備糧儲存總量的20%至30%。巨大的圓柱形糧倉沿湘江排開近一里路,地上不可避免灑落的一點糧食,引來了成群鳥兒覓食。糧庫子弟跟我們在一起讀書,他們對滿滿的糧食儲備也很自豪。大概是這個國家糧食儲備庫的原因,我們那一片的人們,從不擔心缺糧沒飯吃。

中國也進口部分糧食,一方面用於品種調節,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平衡貿易和搞好國家關係。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中國貿易順差2.92萬億元,如果不進口糧食,美國的逆差更大,貿易摩擦更厲害。我國對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物進口實行配額管理,2019年我國小麥進口關稅配額量為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這就是可進口的最大上限。與此同時,據第一財經報道,2019年我國大米出口高達272萬噸。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我國總計進口大豆8851.1萬噸,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用作榨油和飼料。在全球化和跨國企業的作用下,中國進口糧食也是有保障的,去年白宮一直逼著中國增加進口美國大豆和其他農產品,這不是我們買不到,而是人家要強賣。要是中國人自己搶購囤糧,就別怨糧商坐地漲價了。

說實話,以中國巨大的各類糧食儲備總量,國際糧食炒家根本不敢動中國,但是國內的不明真相民眾和別有用心炒家,一窩蜂衝進超市糧店,排著隊就把價格抬起來了,最後西方國際糧商樂開了花。

現在農業部門鼓勵種早稻,恢復拋荒地,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避免耕地長期拋荒長樹無法恢復,讓農村勞動力增加本地就業,生產飼料用糧食,未雨綢繆防範國際糧商漲價。也有可能是上半年中國對外援助抗疫醫療物資,下半年會不會對外援助人道食品物資?既然要做領導型負責大國,就必須在大災時能夠援助困難國家,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經國務院批准,2020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50公斤121元、127元和130元。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可以預見,2020年的糧食種植面積肯定會明顯增加,總產量更高,不但不會缺糧,還要努力去庫存。

二、國內食用糧食需求已經下降

隨著農產品供應的豐富,我們的食物結構早就告別了以糧食為主的格局,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下降到大約50%左右,明顯可以感受到吃飯減少了,吃肉蛋、吃水果、吃水產、吃零食更多了,甚至吃出了三高和脂肪肝。

糧食僅僅是食物的一部分而已,社會經濟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糧食在食物中的比例就越低,特別是現在的青少年和女性朋友,很多人吃飯就是象徵性的,一點點米飯就完成任務,然後補充水果堅果零食。中國的水果產量長期穩居世界第一,已經朝著3億噸/年進軍了,賣果難、砍果樹的現象時有發生,與其去搶購糧食,還不如多買幾件水果,幫助下因疫情而壓貨的果農和水果店。

另外,高澱粉類瓜菜也是糧食的替代者,例如土豆、南瓜、胡蘿蔔、芥藍頭、山藥、蓮藕、紅薯、葛根等等,這些作物的產量都很高,市場供應充足,燉湯吃營養又健康。讀小學的時候,在單位的閒置荒地上種了點南瓜,也沒怎麼管理,收穫時就把家裡陽臺堆了一地,還送了很多給鄰居。至於土豆更是高產作物,正常畝產量在3000-5000斤左右,若是優質品種加精心管理,畝產量可高達8000斤左右,中國土豆產量也是穩居世界第一,每年約9000萬噸左右。

因此,如果有人硬要擔心主糧不夠吃,可以拿出實際行動來,多吃點水果、蔬菜和雜糧。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高枕無憂,目前對農業的投入還需進一步加強,培育穩定農業生產隊伍,特別是要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農民的勞動環境,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我國農民人數約5.6億,這其中有很多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區,地勢不平、田塊狹小、光照有限、鳥獸趨多,糧食生產效益很不理想,導致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都很薄弱。即便是進行土地流轉,也很難實現規模化經營,頂多實現小型機械化,最後導致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低標準農機充斥市場,這些設備噪音大、震動強、故障多,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實在不是當下年輕人所向往的。

現在,中國農業最大的問題不是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隊伍問題。到很多農村地區去調查,很容易發現專職農業人員的年齡基本在50歲左右了,甚至還有更老的,孩子們讀完書以後,要麼進城買房生活,要麼打工四海為家。未來有些地方的農業,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過幾年現在這批中老年農民身體不能勞作以後,當地農業生產就只能維持最低水平了,如果連勞動力都嚴重不足,當地的經濟和養老問題怎麼辦?

這次疫情對社會和經濟產生了猛烈衝擊,中國廣大農村起到了強大的抗疫和緩衝作用,今後即便是長期停工、放假、失業,幾億人回老家農村也能維持基本水平生活很久。在封城封社區的那段日子,許多城裡人是無比羨慕鄉村生活的踏實和自由,鄉下的生態環境通常也比城市更有利於健康。

居安思危,中國鄉村一定要振興起來,面對疫情、戰爭等災難,穩固的鄉村就是最後的疏散地和避難所。務必要加強農村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城鄉社區結對共同發展,建設旅遊、研學和康養型美麗鄉村,從法律層面保障城市人口反哺融入農村社區,繼續增加農業補貼力度,拿出專項資金和政策,定向為邊遠地區培養國家農業公費生(享受免交學費、住宿費和補助生活費),畢業後返鄉建設,成為農村骨幹力量。

最後想分享的是,真空包裝大米的保質期是12至18個月,普通編織袋大米的保質期3至6個月,夏天就要來了,悶熱潮溼,過度搶購吃不完,容易發黴長蟲子,花錢囤積吃舊米,怎麼也不是明智之舉。

為什麼搶購,因為漲價;為什麼漲價,因為搶購。。。。。。搶購必然抬高糧食價格,還會帶動其他商品連鎖漲價。糧食作為大量消耗的生存必需品,自古以來就是主要的價格參照物,甚至在某些階段還會成為實物貨幣,糧價漲價則市場皆漲。

盲目過度囤積糧食,這不僅是交了智商稅,對於真正困難的群眾,則是疫情過後,又一次實實在在的傷害。如果各種搶購繼續發展下去,經濟很可能會出現“滯漲”(物價和失業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導致大家的錢都貶值,各行各業更加困難,最終害人害己。


停止過度囤積糧食,加強農業隊伍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