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我国古代文化繁荣,汉字的及早出现更加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诗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这座宝库。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在主观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尚书》中说的“

诗言志”,而在客观上,诗歌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古典诗歌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而绝命诗主要是一些英雄人物或者诗人在临终前表达其壮志未酬的无奈感慨。

拟挽歌辞

魏晋: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陶渊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这首便作于逝世前的两个月,即九月。陶渊明对死亡的认识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陶潜是出世的,他的潇洒和风度千古第一,看一下李白的《临路歌》竟不如他。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临路歌

唐代: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的绝命诗。李白因参加永王李麟幕府而被唐肃宗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李白又四处游历,后来到了安徽当涂依附他的族叔李阳冰,临终前写了这首诗,还让李阳冰给他整理诗集,这一年是宝应元年(762)。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很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陶潜个性比较收敛,希望自己能同阿于青山,却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李白则只说自比圣人。陶潜是对自己一生“吾愿已足”的终结,而李白是“壮志未酬”的感慨。

与陶潜相比,我更喜欢李白,更向往他的生活方式。但无可否认,陶潜对生命的意义的人生比李白要高一筹。其实,李白的成就比陶潜要高,他比陶潜更有名垂青史的可能,但他没陶潜那么豁达。陶潜以为人生能得以流芳青史便已足矣,李白的心思却不仅仅在此,他想在活着的时候就一展抱负。他们心思不同,但结局却是相同的,毕竟他们是同一类人,只不过在诗歌的成就方面有高低而已。

陶渊明和李白的绝命诗,悲壮绝伦,道尽英雄落寞,你更喜欢哪首?

人生当如陶李。我们虽不求万古流芳,但至少要在人类历史上稍微留下一点痕迹,让后人感谢你曾经为社会的进步做了一点努力,而不妄来到这个世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果不能同阿于青山,那么来到这个世界未免只是一种浪费,或者遗憾。

你更喜欢哪首,评论中说出你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