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的俗語,現在有多少年輕人相信?

二鍋觀影


農村老人說的俗語,話糙理不糙。年輕人不是不愛聽,不是不接受,只是青春叛逆嫌囉嗦罷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智慧都來自於民間。而民間俗語更易懂,更有趣,旁話糙,但蘊含哲理,讀起來受益良多。句句現實,值得人們深思,如果細讀的話,可以悟出其中的道理,讓你少走彎路!

比如“寧給窮人一口,不送富人一斗”。說一個窮人落難時,你對窮人伸出援手,人家會心懷感恩,記住你的好,後半句則說,你花重金買禮物巴結一個富人,人家會看不起你,最後只會自討苦吃。現實中不正是這樣嗎?

比如“人窮需立志,莫攀富貴門”。說一個人窮要有志氣,不要想著走捷徑,處處巴結討好富人,結果被人瞧不起,與其做錦上添花的事情,還不如改變自己,努力奮鬥,讓曾經看不起你的人另眼相看。現實中不需要這樣嗎?

所以,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確實太有道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啊!畢竟我們經歷過的,他已經經歷。我們沒有經歷的,他已經在經歷。當然比我們有話語權。經驗,寶貴的經驗,正是我們缺少的。我相信。我相信年輕人也相信。


紅塵有情痴


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相信農村老人說的俗語。

俗語是通俗並廣泛流傳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知識和經驗的結晶,有極大的實用參考價值。

例如關於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清明要明,穀雨要淋”是說清明節前後天要多晴升高氣溫以讓下的種子發芽生長,穀雨季節則應雨水多一些以利水分充足利於作物長葉拔節。“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說立夏節前後不下大雨就無水犁田栽秧了。“立夏小滿正栽秧,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懷胎”是說夏至以前不趕快栽完谷秧到夏至時節稻苗就要抽穗了,這時才栽種就過了載種季節秋天會無收。

又如說燕子的“一胞秧二胞糠三胞四胞割谷樁”,是說燕子來後夫妻築巢育兒第一胎在栽秧時節第二胎是早稻成熟時第三四胎在秋收後割稻茬時天浙寒冷,燕子就要南飛了。

農村老人的很多俗語無不是中華文化的知識積累世代傳襲,其實用性知識性價值極高。現在年輕人多住城市沒看到過更沒實踐過農村生活,就是聽到過農村俗語也不會懂也不會相信。


存銘歲月1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將來都會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