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立太子如果沒有立長子,會有什麼後果?

問題青年


古代,立太子一般有三種:立嫡、立長、立賢,還有一種特殊的是傳位給過繼子。傳統上一般立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的關鍵是“嫡”而非“長”,皇子母親的正妻身份是最主要的。太子如果不是嫡長子,無非是三種結果:其人賢,而眾望所歸;其人怨,而引發爭端;其人庸,而各顯神通。

討論這個這一問題時,我們將排除因病(如朱元璋太子朱標)、因被殺(如唐高祖太子李建成)而未繼位的嫡長子,主要考察嫡長子活著期間無法繼立的幾種情形。

其人賢,而眾望所歸

有些時候,君王的兒子們整體素質較高,名聲也好,單純考慮立嫡長子可能無法將最優秀的人選為後繼之君,因此老一代君王會精心考慮,物色自己最滿意的兒子當繼承人,而眾臣和諸子也贊同為國家選擇了明君。
  • 典型:順利上位的老么季歷

季歷是周太王的小兒子,也是西周開創者周文王姬昌之父。

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周人的開基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認為少子季歷最為賢明,季歷的兒子姬昌也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歎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

周太王的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仲知道周太王想立季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姬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吳越荊蠻之地,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自稱蠻夷,而讓位給季歷。

季歷繼位後推行仁義,使周逐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周武王滅商後追尊為王季,也稱周王季。


其人怨,而引發爭端

嫡長子本是王位(皇位)的第一繼承人,一旦失去,必然不服。新君一旦控制不好,就會演繹內戰或爭戈,以致紛爭四起,生靈塗炭了。
  • 典型一:被周宣王扶上位的魯國公子戲

西周時代,魯國國君魯武公帶著長子括、少子戲,去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歡少子戲,改立戲為魯國太子。公子戲繼位,就是魯懿公。

長子括的兒子伯御與支持他的魯國人一起殺了魯懿公,然後擁立伯御為魯君,就是魯廢公。此一開戰端。

周宣王聽說自己立的魯懿公被殺,魯國作亂。於是在盛怒之下興兵伐魯,殺死了伯御。此二開戰端。

周宣王因自己的一意孤行,廢立魯國太子,為魯國招致兩次無妄之災。

  • 典型二:趙武靈王困死沙丘

戰國時代,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的長子公子章,原為太子。後來,因趙武靈王寵幸吳娃,於是改立吳娃的兒子公子何為太子。

趙武靈王禪讓趙何,是為趙惠文王,武靈王自稱主父。

幾年後,主父和趙惠文王遊於沙丘,公子章趁機作亂,被平亂的軍隊擊敗,公子章逃到主父宮中。眾人包圍主父宮殿,殺了公子章。不過因為害怕主父的報復,只好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圍困,直到把主父圍死。

趙武靈王因為換太子,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下場悲慘。

  • 典型三:蒙冤受難的戾太子劉據


劉據是漢武帝劉徹的嫡長子,母親為大名鼎鼎的衛子夫。太子為政寬厚,深得民心。寵臣江充因與劉據不和,在漢武帝面前妄言有人以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並暗自在劉據宮中埋下人偶。

劉據因不能自辯清白,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漢武帝誤信謊情,以為太子劉據謀反,遂發兵鎮壓,劉據兵敗逃亡,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

冤案平反後,漢武帝建思子宮,歸來望思之臺以寄哀思。劉據的遺腹子史皇孫,生子劉弗陵,後繼位為漢宣帝。漢宣帝為祖父劉據追加諡號曰“戾”(蒙冤受屈之意),所以劉據又稱“戾太子”。

其人庸,而各顯神通

有些嫡長子,原本已立為太子,但卻因自身昏庸被廢。在其餘兄弟之間,沒有絕對的候選人,因此只能爆發一場奪嫡大戰,贏者上位。

典型:康熙年間的九王奪嫡

康熙年間,太子胤礽(序齒排行第二,但實乃是康熙嫡長子)因“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兩次被廢,眾阿哥各顯神通,你爭我奪。諸子們之間經過一場奪嫡混戰,過程慘烈,四爺黨和八爺黨兄弟鬩牆,最終四阿哥胤禛脫穎而出,繼承大統,即雍正皇帝。


任微言卿


中國古代立太子,並不一定非立帝王兒子中年紀最大的長子,而是要立正配妻子的所生的嫡長子,才算是名正言順,合理合法。

商朝晚期,商王帝乙預感到自已在位已久,身體又不好,來日怕是不多了,就召集大臣們商量立太子的事。

在商朝500年曆史中,早期帝位交接是兄終弟及,後期是父死子繼,再後來的中國曆代王朝也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式。

現在的問題是,帝乙有三個兒子,分別為微子啟、微仲衍、受德,都由一個妻子所生,也就是說,這兄弟三人是一母同胞。他們都很優秀,老大微子啟尤為賢良,帝乙及眾大臣都想立他為太子。

但這個想法遭到了商朝太史的極力反對,理由是,三個兒子雖然都是正妻所生,但生老大和老二時,帝乙的妻子還是妾的身份,而生老三受德時,妻子已是王后的身份了。"子以母貴",老三才算是王后的嫡子。

由於太史的身份尊貴,又會作思想工作,最後大家都認可了這種說法,立老三受德為太子。帝乙去世後,受德繼位為王,是為帝辛,也就是那位寵愛妲己而葬送了商王朝的最後一位商王:商紂王。

有人說這個對立太子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太史,就是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比干。如果真是比干,那就太諷刺了,大家都知道,比干後來因紂王荒淫而犯顏進諫,被破腹剖心而死!

從紂王開始,中國就有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制度,並在以後幾千裡被歷代王朝當作立儲的規矩來執行了。

當然,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後世也屢有“廢長立幼"或"兄終弟及"的現象發生,但出現這種情況後,往往都會伴隨著血光劍影的慘案,甚至上演直接導致整個王朝覆滅的悲劇。

比如晉文公、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或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等,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不勝枚舉。

所以,立太子如沒特殊的理由而不立"嫡"長子,後果會很嚴重的!


醉眼朦朧看天下


廢長立幼,導致的後果一般都不好。

最早最著名的反例是趙武靈王廢長立幼,結果被困死沙丘。

趙武靈王搞了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一舉變得強大。他本來立了長子章。但後來出生的公子何更討他喜歡,於是他就廢了公子章,而立公子何為太子。並且趙武靈王在春秋正盛的時候退居二線,把位子給了兒子趙何。

趙武靈王的想法是,他自己專門搞對外的政治和軍事,內政就讓兒子處理。按說他這麼做沒問題,但是他又在公子章和公子何之間猶豫起來。怎麼說呢,就是有點心疼大兒子,看著大兒子要給小兒子行禮時那麼痛苦,他於心不忍。他想把代地封給公子章,讓他也做王。

趙武靈王自己在這幾年時間裡,已經攻滅中山國、趕走林胡、吞併樓煩,趙武靈王野心勃發,想要爭霸中原,做中原霸主。但內政已經不在自己手裡,做起事來還是有掣肘,他也想趁機拿回權力,重掌整個國政。

但此時掌握政權的公子何哪能輕易放棄權力,他身邊一批人也不會同意他放棄權力。當趙武靈王想要封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被公子何拒絕之後,趙武靈王就鼓動公子章與工資何鬥爭,他本人好從中調停,藉機奪回權力。

趙武靈王就以察看陵地的理由把公子章和公子何都帶去了沙丘。公子章先下手,想除去公子何,結果只殺了公子何身邊的大臣肥義,最後被公子何反殺。而趙武靈王則被他的兒子何圍困在沙丘行宮裡,活活被餓死。

另一個著名例子是漢武帝,因嫡長子被小人構陷,最終導致父子相殘。

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在7歲就被立為皇太子。

劉據成年後,為人寬厚,做事持正秉公,深受百姓愛戴。漢武帝巡遊天下時,就讓劉據監國。

漢武帝晚年,有一次生病了,眼看時日無多。他身邊有個行事狠毒的臣子叫江充。江充擔心漢武帝一死,劉據繼位後就會殺了他。因此他就構陷劉據,說是劉據行巫蠱之事詛咒天子。漢武帝就派江充去查這個事。

這種事極難自證清白,劉據為了自保就起兵反抗誅殺了江充等人;漢武帝則誤認為太子劉據謀反了,遂發兵鎮壓。結果劉據兵敗逃亡,最後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

後來劉據蒙冤的事實被查清,但已經於事無補。

這導致後來漢武帝只能傳位給幼子劉弗陵(即漢昭帝),國家大權都在霍光手裡,差點導致江山傾頹。

結語:

中國古代在身份繼承方面,一直採用嫡長子繼承製。這就是為了避免紛爭,讓上下各安其位。一旦打破了這個制度,那麼相關人等都蠢蠢欲動,最終禍亂國家。

唐太宗在傳位方面也犯了幾乎與他老爹李淵一樣的錯誤。在早早立了李承乾之後,他又開始欣賞次子李泰,這導致李承乾為了鞏固自己位子而試圖政變,最終被廢。

古代政治上立長不立幼這個久遠的制度,必定有其長久持續的理由,廢長立幼,能得到好結果的不多。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