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文:愛聽故事的二師兄

接著前兩日的案例繼續分享。

不得不說,人真的是思想的囚徒,牢牢的被自己的思想控制。

不能跳出思想看問題,看不到生命的“源問題”,人這一生終將被各種問題纏身,而且自己從來不知道真相。


人際網絡,事業選擇,情感糾纏,孩子教育失控,這些問題都將使人覺得生活在各種泥沼中,不得自由;


同時,也很容易被各種慾望控制,永遠也不知滿足的物質需求,基因傳承賦予的性的刺激,手機刷屏持續傳遞的多巴胺供給。


這些統統都在生產控制的念,使得人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沉淪中,結出各種問題的果。

被控制的時候,人幾乎覺知不到自己被控制,只會堅定的以為那是自己的性格。


存在什麼樣的“源問題”,就會生產什麼樣的念;


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會生成什麼樣的思想;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驅動什麼樣的行為;


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習慣;


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


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角度不同,看到的問題就不同,換種角度就是換個人生。

跳出問題看問題,在問題以外找問題的源頭,才是從根源上化解問題的的方式。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沒有看到問題根源,就急於解決問題,那麼解決的結果往往也是錯的。

小A就是這樣的,當發現自己不能再堅持做事的時候。他感覺到心累,但並沒有繼續探索為什麼會心累。他的解決方法是急於找到放棄的理由,人難招,沒錢投資。

這些理由是對外的,對內他的反思是自己不能堅持。一段時間後這個理由又上升為自我攻擊,認為“自己是一個不能堅持的人”。

沒有看到問題根源的反思,不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錯上加錯。


本來不能堅持是一種問題,但基於不能堅持這個點做的反思,又使得小A開始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是一種基於錯誤的錨定點反思出來的錯誤的果。

小A攻擊的結果是,為自己的人格定性,“我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

這一點非常可怕,自卑的人,執念的人都是在這樣的經歷後,因為選定錯誤錨定物反思,而為自己定義的問題的人格。

這個人格將會使得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動,行動的結果又會進一步印證出我是這樣人。生命從此進入自己設定的牢籠,不得解脫。


堅持是一種狀態,它是基於習慣或“心與意合”之後,對外呈現的果。

所以,以堅持作為反思的錨定物,自然收穫錯誤的結果。

但這些小A認知不到,它只是內心很鄙視自己,為什麼別人能堅持,而自己不能堅持。

既然別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這就是自己的失敗。

但人類的自尊體系,又使得他不能將這種自我攻擊表露在外。於是他為自己這次失敗,找了理由,用於對外解釋。


同時內心告訴自己,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導致失敗的,這屬於自我催眠。


人的大腦真的很有意思,當一個人為一件事找到理由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放棄了探究引起這件事根源的機會。


而輕易給到事情一個理由,其本質原因是,內在不願意承擔責任,放棄自我成長。


時間久了內在會越來越虛弱,最終將失去對事情負責的能力,有的發展為向外抱怨,有的發展為向內逃避,有的發展為自責。


特別是自責的方向很具有迷惑性,看起來像擔責,反思模式是:我如果...就會...,但其本質也是不向下探究的理由。


回到小A的案例。小A的理由是,如果我有錢投資,我就怎麼怎麼樣;如果我能找到幫助管理的合夥人,我就怎麼怎麼樣。

在這樣的自我催眠下,慢慢的小A潛移默化的認為失敗是有原因的。

這些理由讓自責的情緒中獲得解救,走出低迷的情緒,然後這一次創業徹底宣告失敗。

同時內心也升起來重新找事做的念頭。當這個念頭升起的時候,使得他彷彿又看到了希望,情緒開始升高,不再惶恐和自責,做好了尋找下一次的準備。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創傷性經歷後後的逃避

小A內心升起一個想法,下一次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一定不能再進入什麼什麼領域,這個領域怎麼怎麼不好。

這就是創傷性經歷之後,留下的逃避行為。

我們的一生中會經歷很多這樣的經歷,留下很多這樣的逃避行為。

特別是童年時期留下的經歷,成年之後,會將當時的事件和場景都忘記,但身體會記住那些不好的感受,融為身體記憶,最終成為我們的情緒。

當外界接觸到刺激源時,就會打開了情緒開關,進入自動化模式。


小A在自我催眠後,大腦收穫了很多相關的逃避行為,同時這種情況也打開了小A的自動化模式。

在內心找到理由,徹底放棄後,小A會覺得自己這段時間很委屈,做了這麼多。但這件事不是自己想要的,不能讓自己達到想要的目標。

委屈的小A需要安慰,需要用身體的放縱,來使得自己心境不至於過於低迷。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心境不同,行為也不同。

其實,剛開始乾的時候,小A也做過預估,但那個時候正陷入大腦驅動的激情中,他以為自己可以堅持,可以做的和別人不一樣,但事實是,自以為的終究是自以為的。

剛開始小A的心境,和做到一半發現前景不大時的心境完全不同;心境不同,對一件事的看法就會完全不同;看法不同,作出的決策又完全不同。

當徹底失敗後,心境又是另一個樣子,情緒一直不高漲。情緒特別低落的時候,感覺極其不舒服,做任何事都沒意思,覺得活著很無聊,甚至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

在這樣的心境下,其實很危險的,往往抑鬱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

身體為了擺脫這種低落的情緒,會發出需要放縱來安慰的需求,這個需求就是打開放縱的自動化開關。

在身體的控制下,小A本來只是告訴自己玩一會,但一旦進入玩的狀態,就很難收回心。

於是開始沉淪各種短暫的情緒刺激中,例如整天刷手機,睡大覺等。

當這樣的失控持續一段時間後,會突然覺得恐懼,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艱難的從沉淪的場景裡將心拔出來,過程中有過反覆,但最終會猛然驚醒要改變,不改變遲早是問題,將來怎麼辦。

這些對未來的恐懼,使得小A不得不提起精神,不得不思考怎麼辦?這個時候總在一個不經意間有靈感閃現,於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開始積極的思考,然後積極的準備,也會堅決的執行,進入新的事業輪迴,一次又一次。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恐懼的力量

將小A帶入身體沉淪的是,需要安慰的情緒,這種情緒產生的刺激源是,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後的感受。

沉淪中控制小A陷入失控的是,短頻快的多巴胺刺激,目的是刺激小A 的心境維持在穩定的程度。但多巴胺的刺激,很容易上癮,所以小A 會陷入不可控。古語說,心如南山牧馬,易放難收。

將小A帶出沉淪的是,對未來的恐懼。恐懼優先於其它刺激源,也只有在恐懼的刺激下,能有效抑制多巴胺帶來的興奮刺激。

這也是很多家長管理孩子的方式,當道理和方法都不管用的時候,會下意識使用恐嚇的力量,驅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改變。

但從內生出的恐懼,會激發出行動的力量;從外面感知的恐懼,會使得孩子朝著懦弱、對抗、或者冷漠這三個方向發展,以對抗恐懼源。


當時的小A並不明白這些,他在被恐懼喚醒之後,內心正積極的準備新一輪的創業。在開始之前,他想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他規避掉上次失敗的一切能想到的點,他信心滿滿的開始籌備。

當時的小A 也不明白,什麼是“源問題”,也不知道底層的“源問題”沒有被發現。新的創業,也依然會以相同的理由,收穫失敗。

只是這個理由,會換上新的外衣,小A 依然不知道,其實質和前一次是一樣的。

他除了收穫失敗,會再收穫一次創傷性經歷,大腦裡會再總結一些新的規避方向。

(未完待續,明日繼徐)


真正高手都在失敗的反思中洞穿源問題——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