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大人應該這麼做才不會傷到他的玻璃心!


前幾天兒子的生日聚會,邀請了班級的很多小朋友來家裡開Party,玩的不亦樂乎,吃完蛋糕做完遊戲,兒子明顯感到有些倦怠,過了一會發現他在自己的房間裡,躲著不出來了,當我進去時忍不住自己邊哭泣邊說:怎麼他們還沒玩好啊,怎麼還不走啊?

我這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可能是偏向於內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需要安靜的空間,需要獨處的空間的,而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是來源於安靜,外向型的孩子獲取能量的方式則來源於和他人的互動。

首先我需要申明一點:外向與內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氣質上有所不同,沒有優劣之分。

每個孩子都不是絕對的內向,也不是絕對的外向,只是在這個平衡軸上偏內向一點或者是偏外向一點。

內向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大人應該這麼做才不會傷到他的玻璃心!


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從生理和大腦方面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1、生理差異:外向的孩子傳達的神經遞質是多巴胺

多巴胺控制的是交感神經,而交感神經系統的特徵是:戰鬥!戰鬥!戰鬥!會讓孩子樂於活動、交友、興奮等

內向的孩子傳達的神經遞質是乙酰膽鹼

乙酰膽鹼控制的是副交感神經,而副交感神經的特徵是:減速、減速、減速!這會使孩子比較樂於安靜、喜歡獨處、善於思考

2、大腦功能方面的差異:

外向的孩子大腦後葉活動會比較頻繁,對情感和知覺分佈較多,善於表達。

內向的孩子大腦前葉活動分佈較多,前葉的神經組織會抑制行動力,促使人們在行動前計劃與思考。

內向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大人應該這麼做才不會傷到他的玻璃心!


當我們的孩子是偏內向型的性格時,這時我們應該做到這幾點幫助孩子挖掘身上的潛力,不是對孩子有誤解,對他的忽視,讓他身處在嘈雜的環境中。

  • 幫助他把握自己的節奏。

內向型的孩子反應的節奏,做事情的節奏,思考的深度都會比外向型的孩子要慢,思考的更深,所以在他們思考的時候,自然做起來就會比別人慢半拍,我們應該適應他的節奏,不要催促他,讓他感受到自己的節奏就是這樣,家人也都是很願意接受的。

  • 家長要給予足夠的寬容

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和別人一樣優秀,一樣光彩照人,但是首先要求孩子變成家長想要的樣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貪心是無法抑制的,孩子需要不斷去滿足父母的對比慾望,不斷去滿足父母自己的自尊心,用孩子來彌補自己不斷湧動的焦慮情緒。

然而我們給到孩子最多的可能就是讓自己內向的孩子處在一種不固定的環境,用“不善於溝通、拿不出手”這樣的話語去誤解我們的孩子,甚至在情感方面完全忽視他,總會說:那有什麼了不起,很正常啊等這樣毫無感情的話去重傷孩子。

內向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大人應該這麼做才不會傷到他的玻璃心!


然而面對現在家庭的高離婚率,我們做選擇的同時也要考慮自己內向的孩子怎麼正確面對這件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完成這幾點才能給到孩子穩定感:

  • 離婚是夫妻雙方協商解決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內向的孩子夾在中間,也不要讓孩子認同你們倆其中一個人的感受,更不要讓孩子選擇要和誰一起生活下去,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要知道孩子愛的是你們兩個人,而且他也只忠於你們兩個人。
  • 內向的孩子通過事件處理,得出的答案會比較慢,但是他一定是在觀察你們。如果在離婚過程中,關於婚後財產、房子一類的問題,一方的姿態表現的高一些,沒有和對方撕破臉,孩子也因此會尊重你,反之如果死皮爛臉,這個會給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等自己反省過後,也會厭惡你。
  • 內向的孩子接受新鮮的事物要通過自己的淺層次的反省才會總結出來,所以和孩子討論離婚這件事情可以往後延一延,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再討論,而且確保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因為內向型的孩子容易做自我歸因。
  • 經常詢問孩子的感受和煩惱,要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並且鼓勵孩子把不高興 事情說出來,不要壓抑在自己的心裡,因為長時間不說,不願與父母溝通,也是因為父母在情感方面沒有及時反饋孩子。
  • 儘量保持生活的規律性,因為內向型的孩子更願意要規律的生活,他們不喜歡過多的變動,如果有安排有變化可以提前告知孩子,標註出近期的安排,提前讓孩子適應這樣的變化。
  • 告訴孩子雖然你希望父母能夠複合,但是不會發生,讓他理解這件事情,不然他們內心始終都會有一個期待,有時甚至會裝病,會參與鬧事,會發生一些重大事件給父母創造機會。
  • 最後,不要讓內向型的孩子監視你的前妻或前夫,用孩子來對抗他們,這樣會使孩子受兩方的傷害。
內向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大人應該這麼做才不會傷到他的玻璃心!


現在很多家庭都會有老人給帶孩子,這時候我們父母因為受教育的程度,對學習的探索,對孩子的教育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與發展,同時也要帶動祖父母也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要提醒老人,內向型孩子應該更多的給予愛、時間、信任、穩定、鼓勵等等,而不是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一味的訓斥孫子、孫女,也要學會尊重孩子,保持學習的心!

並且樂於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調動內向型孩子的內向,讓他們參與家庭生活中來,讓他們感受這個宏大的人生版圖,讓視野更加寬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